微波经皮给药治疗仪佐治小儿病毒性肠炎101例
发表时间:2012-04-20 浏览次数:460次
作者:魏云莉,王建忠 作者单位:宁夏中卫市第二人民医院,宁夏 银川 755000
【摘要】 目的 观察微波经皮给药佐治小儿病毒性肠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01例小儿病毒性肠炎的患儿分为微波经皮治疗组和对照组,微波组在常规治疗(抗病毒、灌肠、补液),基础上加用脉冲式微波治疗,连续治疗5d;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结果 微波组有效率92.5%,对照组75.0%,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小儿病毒性肠炎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微波经皮给药治疗,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 微波,治疗,病毒性肠炎
病毒性肠炎是夏秋季小儿发病率极高的疾病之一,严重威胁着小儿的健康和生长发育。我们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脉冲式微波治疗53列病毒性肠炎患儿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自2007年1-12月共收治178例病毒性肠炎患儿,选其中经常规治疗3d后,临床症状和体征仍明显的101例病毒性肠炎为观察对象,其中男61例,女50例,年龄4个月-1岁,临床表现有不同程度发热,便次增多,每日均在10余次以上。全部患儿均有轻-中度脱水,大便镜检阴性或有脂肪球,部分有少许白细胞,轮状病毒酶标阳性,符合《实用儿科学》第七版[1]的病毒性肠炎诊断标准。分为微波组和对照组,微波组53例,对照组48例,两组患儿在年龄、性别、临床症状、体征和入院前病程方面无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两组予常规方法(抗病毒、灌肠、补液等),微波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河南三浪医疗新技术有限公司生产的SL型经皮给药治疗仪,按仪器操作规程,取脐部和止泻穴,温度为39-40e,强度为3-7mA,时间为20-30min,每日1次,每次20min,5d为1个疗程。对照组根据临床症状、体症、粪常规进行观察评价。
1.3 疗效评定标准:显效:治疗24-43h,大便次数<3次(每日)或恢复正常便次,性状恢复正常,临床症状完全消失。有效;治疗48-72h,大便次数3-4次(每日),或大便性状好转,水份明显减少,临床症状好转。无效;治疗72h,大便次数>5次(每日),大便性状无好转,临床症状无缓解。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卡方检验,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疗效比较:见表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54,P<0.05)。
表1 治疗组和对照组临床疗效比较(略)
2.2 不良反应:经微波组治疗的患儿除1例治疗部位有轻度过敏(红色皮疹)外,未发现其它副作用。
3 讨论
微波[2]有热效应和非热效应两种生物学效应,微波的热效应能使组织温度升高,局部血管扩张,血流加速,使组织内吸收加快,小剂量微波发挥的是其非热效应,非热效应也提供了能量,此能量可作为修复组织能量的需要,非热效应可能对线粒体活动发生影响,使线粒体的活动增强,导致细胞内能量合成加速,有利于病变组织的修复。小剂量微波对局部进行照射后,使局部血管壁通透性增高,血流量增加,氧和营养物质更易交换,局部病理性代谢产物容易吸收和排出,吞噬细胞更易穿过通透性增强了的血管壁,从而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促进炎症吸收和消散。
病毒性肠炎发病率较高,目前虽然抗病毒药物种类繁多,但尚无理想药物,治疗仪采用中药有效成分制成贴片,其渗透性比单纯性贴片的透皮吸收强200倍。祖国医学古代早已应用药物穴位贴敷疗法,本治疗仪是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与祖国传统医学相结合,采用了先进的透皮吸收治疗方法,是对传统皮肤用药的重大突破。人的皮肤由类脂、蛋白质和水组成,在脉冲电流致孔导入的过程中,电压可以改变这些皮肤成份的分子排列,从而使皮肤的通透性发生变化。电极作用于脐部和止泄穴,促进药物通过完整皮肤毛细血管进入血液循环,具有消炎退热,收敛止泻,解痉镇痛,提高机体免疫功能作用。此途经避免了胃肠道因素的干扰和降解作用,减少了个体差异和毒副作用,同时也避免了注射给药的潜在危险和痛苦,尤其是目前小儿输液困难,口服给药又不合作,给医护人员和家长带来诸多不便,此治疗仪见效快,治愈率高,使用方便,易被患儿接受,操作简单,易被推广。
【参考文献】
1] 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176
[2] 张黎明.临床物理治疗学[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