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天中药穴位敷贴治疗小儿支气管哮喘缓解期临床观察
发表时间:2012-04-10 浏览次数:477次
作者:郭芬芳 作者单位:(上海市浦东新区中医医院,上海 201200)
【关键词】 支气管哮喘;穴位贴敷法;冬病夏治
支气管哮喘(以下简称“哮喘”)是以持续气道炎症和气道高反应性为特征的气道阻塞性疾病,主要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喘息、憋闷、呼吸困难或咳嗽。近年来,本院儿科遵循《内经》“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理论,于2009年三伏天对哮喘缓解期患儿进行中药穴位贴敷治疗,现总结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呼吸学组修订的儿童哮喘诊断标准[1]。所有患儿均有典型哮喘病史,发病时表现为咳嗽、气喘、哮鸣、憋闷。
1.2 中医辨证标准
参照第7版《中医儿科学》[2]哮病的辨证标准,属肺虚、脾虚、肾虚型哮病。
1.3 纳入标准
①符合哮喘西医诊断标准;②符合中医哮病辨证分型标准;③病情严重程度分级属于轻、中度者;④年龄1~14周岁;⑤至少1个月以上未使用任何糖皮质激素和支气管扩张剂,处于缓解期。
1.4 一般资料
于2009年6-8月在本院儿科门诊收集符合上述标准的病例350例,其中男189例,女161例;年龄3岁以下15例,3~6岁103例,>6~10岁138例,>10~14岁94例,平均(8.4±2.1)岁;病程最短5个月,最长11年,平均(4.3±1.7)年。以发病季节分,冬春易发者209例,夏秋或夏季易发者83例,无一定发病季节者58例。以受冷感冒为诱因者175例,以异味刺激、花粉、尘螨、粉尘等刺激诱发者149例,无明显诱因者26例。中医辨证属肺虚者169例,脾虚者91例,肾虚者90例。
2 方法
2.1 药物制备
白芥子、甘遂、细辛、白芷各等份,研成细末,过120目筛,加入姜汁混合调匀,将药物压成直径10 mm、厚5 mm的圆形药饼,备用。
2.2 穴位贴敷
于大椎、双侧肺俞、定喘行药物贴敷。每次贴敷2~4 h,每3~5 d贴敷1次,初伏开始,贴满三伏为1个疗程。
2.3 注意事项
①初次贴敷时间不易过长,以1~2 h为宜,主要观察患儿皮肤变化,若贴敷处皮肤泛红、瘙痒、起泡应立即停止敷贴。②贴敷期间,患儿忌食生冷、滋腻之品,如巧克力、糖果、碳酸饮料等。③贴敷期间,患儿避免处于低温空调环境中。
2.4 观察指标
所有患儿于治疗后1年内观察其临床症状改善情况、1年内哮喘发作次数。根据自愿原则,部分患儿测定免疫功能(IgM、IgG、IgA)。
2.5 疗效标准
参照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呼吸学组制定的“儿童支气管哮喘防治常规”[1]及《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3]制定。痊愈:哮喘症状完全缓解,随访1年内未发作;显效:哮喘症状明显减轻,随访1年内发作次数减少;有效:哮喘症状部分减轻,随访1年内发作次数减少;无效:哮喘症状无改善或加重,随访1年内发作次数未减少。有效率=(痊愈+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2.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用—x±s表示,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结果
3.1 症状改善情况
治疗后1年共完成随访329例。其中痊愈24例,显效76例,有效178例,无效51例,总有效率为84.49%。
3.2 发作次数
329例患儿治疗前1年内的平均发作次数为(2.63±0.19)次,治疗后1年内的平均发作次数下降为(1.41±0.25)次,经t检验,治疗前后的发作次数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三伏天予中药穴位贴敷可减少哮喘患儿的急性发作次数。
3.3 不同辨证分型的疗效比较
163例肺虚型患儿有效率为92.63%,85例脾虚型患儿有效率为76.47%,81例肾虚型患儿有效率为76.54%,见表1。经χ2检验,脾虚型与肾虚型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肺虚型有效率分别与脾虚型和肾虚型有效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该疗法对肺虚型患儿的治疗效果满意。表1 不同辨证分型哮喘患儿疗效比较
3.4 免疫功能测定
治疗前和治疗半年后,34例自愿检测免疫功能(IgM、IgG、IgA)患儿的检测结果见表2。经配对t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均有不同程度提高,初步提示三伏天中药穴位贴敷在一定程度上可提高患儿免疫功能。表2 34例患儿的免疫功能指标治疗前后变化
3.5 不良反应
在治疗过程中,有29例出现贴敷处皮肤不同程度地泛红、瘙痒,取下药物后未作特殊处理,均在24~48 h之内自行缓解。有2例为空腹治疗,贴敷40 min后出现面色苍白、四肢发冷,立即取下药物,予进食及口服温糖水后症状缓解,再次敷药前嘱其进食,后无任何不适。
4 讨论
中医学认为,小儿哮喘多因小儿肺、脾、肾三脏娇嫩,痰饮内伏,遇气候变化,寒温失调,引动伏痰,气机升降不利,以致呼多吸少、气息喘促、喉中哮鸣,具有症状重、病程长、反复发作等特点。中药内病外治、冬病夏治,将时间医学、经络腧穴学及治法方药紧密结合在一起,为本病开辟了广阔的治疗空间。三伏时节,是一年中自然界之阳气和人体阳气最旺盛阶段,将具有特定功效的药物贴敷于特定穴位,通过人体经络腧穴系统,使机体脏腑之阴阳与自然界之阴阳相互交感,出入合化,从而借助自然界之阳气以振奋机体之阳气,达到有效调整机体脏腑功能、全面提升人体正气、最终治愈疾病的目的,充分体现“天人合一”的观点,正如名医徐灵胎对中药穴位敷贴所评述“用膏贴之,闭塞其气,使药性从毛孔而入其腠理,通经贯络,或提而出之,或攻而散之,较之服药尤有力,此至妙之法也”。
腧穴是感受人体各种刺激并激发经气的重要场所,又是人体脏腑经络气血汇集之处,腧穴治病有两个特点:一是腧穴所在,主治所在,可治疗所在部位的病证及深层组织器官病变;二是经脉所过,主治所及,可治疗归属于该条经脉的组织器官病证。《理瀹骈文》指出“五脏之系咸成背,脏腑十二俞皆在背,其穴并可入邪,故脏腑病皆可治背”,故本法选择分布于背部并与肺脏相关的大椎、肺俞、定喘穴;且上述诸穴均位于颈椎或胸椎两旁,与交感神经交叉,是呼吸系统疾病的病理反射区,也是治疗肺部疾病的有效穴位。
另外,本法敷贴药物多为芳香辛散之品,白芥子辛温通脉,善治“皮里膜外之痰”;细辛辛散温燥,可散寒温肺化饮、下气消痰;甘遂苦寒性降,是攻逐脏腑经络痰饮的首选药;白芷辛散而燥,芳香上达,可散肺脾之湿。诸药合用,共奏温肺行气、祛痰止咳、降气平喘之功。
本观察结果显示,对哮喘缓解期患儿,在三伏天施以中药穴位贴敷,通过经络腧穴和药物的共同作用,可祛除肺内伏寒,补益人体阳气,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该方法具有操作简便、安全、患儿易接受、疗程短等特点,其有效率高,能减少急性发作次数。但本研究仅观察了治疗1个疗程及疗后1年内的发病情况,而本病是一种长期的慢性疾患,今后还应延长治疗时间,追踪其远期疗效,以期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呼吸学组.儿童支气管哮喘防治常规[J].中华儿科,2004,42(2):100-106.
[2] 王萍芬.中医儿科学[M].6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47.
[3]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