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惊厥56例临床分析
发表时间:2012-04-10 浏览次数:468次
作者:许志有1,董战玲2 作者单位:海南医学院1.附属医院儿科,2.生理教研室,海南 海口 571101
【摘要】目的:分析新生儿惊厥相关病因,为有效地预防新生儿惊厥的发生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56例新生儿惊厥的临床资料,分析不同日龄新生儿惊厥的病因、惊厥发作形式以及相关的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结果。结果:由围产因素导致的缺氧缺血性脑病(HIE)和颅内出血(ICH)为新生儿惊厥的主要原因,其中HIE 31例(55.36%), ICH 8例(14.29%);其次为低钙血症和感染因素,各6例(10.71%)。3 d内发病占大多数,为69.64%。结论:多种病因可导致新生儿惊厥,以围产期因素最多见;而微小型发作是新生儿惊厥的主要表现形式,且易被临床忽略。应建立完善的围生期保健制度, 加强高危新生儿监护,提高产科技术,有助于降低发病率、后遗症及死亡率。
【关键词】 新生儿惊厥,围产因素,缺氧缺血性脑病;颅内出血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etiology of neonatal convulsions and provide evidence for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Methods: Clinical data of 56 infants with neonatal convulsions were analyzed retrospectively, including cause, mode of onset, results of laboratory test and imageological test. Results: A total of 31 cases had anoxic ischemic encephalopathy (HIE) (55.36%) and 8 cases had intracranial hemorrhage (ICH) (14.08%) due to perinatal factors. Six were due to hypocalcemia (10.71%) and 6 due to infections. A total of 69.64% had onset in 3 days. Conclusions: Neonatal convulsions can be caused by many factors, mostly perinatal factors. Slight onset is the main mode and is likely to be neglected. The complete health caring system should be established, infants monitoring should be strengthened and technique should be improved. It can help to reduce the incidence and fatality.
[KEY WORDS] Neonatal convulsions; Perinatal factor; Anoxic ischemic encephalopathy; Intracranial hemorrhage
新生儿惊厥是新生儿期常见急症,发病率2.3%~3.9%,既可为良性,也可为病情凶险的表现,对脑发育有一定影响,故一旦发生,应速查明病因并立即处理[1]。新生儿惊厥病因复杂而且病死率高,因此早期明确病因诊断,有效控制惊厥发作,对减少后遗症的发生,甚为重要。我院新生儿病区2008年1月~2009年12月收治新生儿惊厥患儿56例,现对其临床资料回顾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56例患儿,男性39例,女性17例;首次发病日龄≤3 d 39例,3~7 d 9例,〉7 d 8例;早产儿15例,足月儿39例, 过期产儿2例;出生体重〈2 500 g 15例,2 500~4 000 g 37例,〉4 000 g 4例;由本院产科转入47例,门诊收入9例,其中家庭接生1例;有窒息史31例,其中轻度窒息20例,重度窒息11例。有围产高危因素者45例(80.36%),其中有异常分娩史30例(66.67% ),包括因胎位不正、前置胎盘、宫内窘迫等原因行剖宫产16例, 产钳助产6例,胎膜早破4例,臀或足牵引产2例,胎头吸引助产2例;脐带异常8例(17.78%) ;羊水污染7例(15.56% )。
1.2 方法
根据孕妇分娩情况和新生儿临床症状、体征分别做血生化、血培养、腰穿、头颅彩超及CT等相应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入院后给予止惊治疗和病因治疗,止惊首选鲁米那针静脉注射,负荷量20 mg/kg,12 h后每天用维持量5 mg/kg,分2次静注,必要时用安定针静注。同时给予氧疗、降颅压、抗感染、营养脑神经等综合治疗。
2 结果
2.1 不同日龄新生儿惊厥病因分析
56例患儿中缺氧缺血性脑病(HIE)、颅内出血(ICH)分别为31例(55.36%)、8例(14.29%),低钙血症6例(10.71%),化脓性脑膜炎3例(5.36%) ,核黄疸、败血症各2例(3.57%),低血糖、破伤风、脑发育畸形和原因不明各1例(1.78%)。不同日龄新生儿惊厥病因见表1,≤3 d患儿39例(69.64%)。
2.2 惊厥发作类型[2]
56例患儿中轻微发作35例(62.50% ) ,局灶性阵挛9例(16.07% ), 多灶性阵挛7例(12.50%),强直性5例(8.92% ),未发现有全身性肌阵挛发作, 2种形式发作并存者45例(80.36%)。
2.3 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结果
56例均进行了血生化检测,发现低血钙6例,低血糖1例。感染病例进行血培养和腰椎穿刺行脑脊液检查, 发现败血症2例,化脓性脑膜炎3例。56例患儿中行头颅CT检查者48例,发现异常43例,以HIE和ICH最多见;15例早产儿均常规行头颅彩超检查,发现6例ICH。
2.4 惊厥的转归
56例患儿中痊愈38例(67.86% ),好转10例(17.86% ),死亡3例(5.36% ),各种原因放弃治疗5例(8.93% )。表1 56例不同日龄新生儿惊厥病因统计
3 讨论
新生儿惊厥是许多疾病的一个症状,也是病情凶险的一种表现。新生儿易发生惊厥与其中枢神经系统解剖生理特点密切相关:其大脑皮层下中枢的兴奋性较高,而皮层发育不完善,神经髓鞘未完全形成,抑制功能差,兴奋易扩散,神经传导分化不全,冲动易泛化,同时血脑屏障发育不良,尤其是早产儿,毒性物质易进入脑组织;水、电解质代谢不稳定,易引起水电解质失衡等[3]。
本组资料显示,多种病因可导致新生儿惊厥,从首次发病日龄看,出生3 d内发生惊厥最主要的原因是由围产因素导致的缺氧缺血性脑病和颅内出血,3~7 d内出现惊厥者以新生儿低钙血症多见,出生7 d后以低钙及感染性惊厥为主。对于感染性惊厥,目前仍以败血症、化脓性脑膜炎为主。可见生后1周内惊厥发生率远远高于1周后,与新生儿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有关,应引起临床重视;通过病因与首次发病日龄关系的分析,有助于早期诊治[4]。本组新生儿惊厥原发病以缺氧缺血性脑病、颅内出血最多见,占总病例数的69.64%,提示围产因素是新生儿惊厥的主要原因,其次是低钙血症和感染因素,各占10.71%。由于新生儿颅内血管丰富,但血管网发育未成熟,而且缺乏平滑肌、胶原或弹力纤维等组织的支撑,造成新生儿容易发生颅内出血,早产儿尤为突出[5];同时由于围产因素导致缺氧缺血,因而容易出现缺氧缺血性脑病;另外, 由于新生儿生后12~24 h血中降钙素水平呈高值,而甲状旁腺素在生后24~48 h才开始上升[6],加之各种诱因,使甲状旁腺功能不足,致低钙性惊厥。
从惊厥发作形式上看,微小型发作最多,说明微小型发作是新生儿惊厥的主要表现形式,临床常表现为眼球水平位或垂直偏斜、眼睑反复抽动、眨眼、吸吮动作、四肢呈游泳或踏车样运动、某一肢体震颤、以及呼吸暂停等,这些表现易被忽略,有时难以与足月儿正常活动区别[2]。本组惊厥病例中以轻微型发作最多,占62.50%,与文献报道相符[7]。强直性惊厥以核黄疸及破伤风为主,未见全身性肌阵挛。因此提示临床医生应仔细观察,及时发现,尽早治疗,减少后遗症的发生。
从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看,对新生儿进行血生化、血培养、胆红素和脑脊液检查,也有助于对惊厥病因的分析。本组资料显示,通过以上实验室检查找出惊厥病因的患儿占25%(14/56),与文献报道一致[8],提示这些常规检查仍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近十年来由于影像学的发展,头颅彩超及CT的广泛应用,明显提高了围产期窒息引起的缺氧缺血性脑病和颅内出血的诊断率。研究表明,头颅CT较头颅彩超更精确些,CT检查是新生儿惊厥诊断中尤其是对缺氧缺血性脑病的诊断、分型及预后判断有很大的参考价值[2],但是由于头颅彩超具有操作简便、廉价、无创,而且可推至床边检查,更适合做动态观察和监护等优点,因而在鉴别由于围产因素导致中枢神经系统损伤的新生儿病因方面,值得优先推广,然后根据不同病情,选择头颅CT或MRI检查。
综上所述,新生儿惊厥病因复杂,以围产因素导致的缺氧缺血性脑病和颅内出血常见。因此,建立完善的围生期保健制度, 加强高危新生儿监护,提高产科医师的技术水平,加强产儿科全力合作,防范围产期窒息是减少新生儿惊厥发生的关键。对围产期高危因素的新生儿应高度警惕惊厥的发生,及时处理;同时临床可通过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明确病因,尽早针对病因给予相应治疗,以降低病死率,减少后遗症的发生。此外,要加强护理,防治感染性疾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赵祥文.儿科急诊医学[J].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296.
2 金汉珍,黄德珉,官希吉.实用新生儿学[J].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253,256.
3 秦玉明,喷晓明.儿科症状鉴别诊断学[J].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149-151.
4 茅萍,陈颖.小儿惊厥的急救及护理[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08,12(6): 19-20.
5 许积德.小儿内科学[J].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7:75.
6 郑明慈,张国凤,周陆生,等.健康新生儿出生七天全血游离钙动态变化观察[J].中华儿科杂志,1994,32(1):25.
7 刘淑萍.120例新生儿惊厥相关因素分析[J].邯郸高等医学专科学校学报,2003,16(4):348.
8 程功,严成明.95例新生儿惊厥病因研究[J].安徽预防医学杂志,2005,11(4):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