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儿科学》

小儿肠套叠的彩色多普勒诊断与分析

发表时间:2012-03-31  浏览次数:485次

  作者:王小伟  作者单位:313200 浙江省德清县人民医院功能检查科

  小儿肠套叠是儿科常见的急腹症。利用彩色多普勒高频探头检查发现小儿肠套叠有较高的诊断率,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院1994年10月至2005年12月小儿肠套叠患儿,均有阵发性哭闹、反复呕吐、停止排便、排气等临床表现。均经灌肠整复治愈。本组178例,男105例,女73例;年龄4个月~8岁,平均(1.5±0.28)岁。

  1.2 方法

  采用Esaote Technos DU6、HP Image、HP SONO彩色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7.5~12.5MHz。患儿仰卧位、对腹部进行全面探查,发现肠套叠均作纵、横、斜等多个切面,并输入图像工作站作记录。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1.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1.4 诊断标准

  彩色多普勒诊断肠套叠:腹部包块横切面呈多层同心圆,纵切面呈多层平行的高低相间回声带[1]。淋巴结肿大:厚径≥0.5cm,长径 / 厚径≥2cm,内可见淋巴结结门和均质低回声以及少量血流。

  2 结果

  178例肠套叠均由彩色多普勒明确诊断,肠套叠超声图像横切面呈多层“同心圆”包块,纵切面呈多层平行的高低相间回声带(图1、2)。肠套叠包块近侧可见肠腔扩张、积液、积气。肠套叠发生部位与包块内外合并肠黏膜下及肠系膜淋巴结肿大情况,见表1。所有肿大淋巴结内均可见淋巴结结门和少量血流,多普勒探及低速动、静脉血流,动脉血流阻力指数RI:(0.62±0.10)。所有肠套叠患儿均由空气灌肠治愈。复位后再作B超复查,同心圆包块消失。其中复发16例,占8.9%。复发患儿均合并有肠黏膜下及肠系膜淋巴结肿大。表1 肠套叠发生部位与淋巴结肿大情况(略)

  3 讨论

  小儿肠套叠极大部分是原发性,虽然病因至今尚未完全明了,但一般认为与肠蠕动功能紊乱、肠道感染以及肠系膜过长有关[2]。以往用X线透视下作钡或气灌肠检查发现杯状影而诊断。如今作者利用彩色多普勒高频探头诊断正确率高,本组诊断正确率为100%。因为小儿腹壁薄,无脂肪层的干扰,声像图清楚。全部患儿均可见到典型的套头和外筒形成的“同心圆”及“套筒”特征[3]。本组研究发现小儿肠套叠极大部分发生在右侧上、下腹,这可能与结肠回盲部和肝曲的位置比较固定的解剖结构有关。再者,回肠套入结肠的机会要比小肠套入小肠和结肠套入结肠多得多。肠套叠包块近侧可见肠腔扩张、积液、积气,则证明有肠梗阻存在,更有利于本病的明确诊断。从肠套叠包块内外发现肿大淋巴结来分析,根据淋巴结的内部回声和血流特点,作者认为肿大淋巴结是由肠道感染致肠黏膜下及肠系膜淋巴结反应性增生造成。本组患儿除回盲部肠套叠外,肠腔其余部位的肠套叠极大部分与肠黏膜下以及肠系膜淋巴结肿大有关(图2~4)。其原因可能是肿大淋巴结再合并有肠蠕动功能紊乱,影响了肠腔的正常向下蠕动而造成的[3]。本组患儿发病时间均较短,为此空气灌肠复位治疗效果满意。本组肠套叠患儿空气灌肠复位后有16例复发,均存在肠黏膜下及肠系膜淋巴结肿大。作者认为肠套叠复位后由于肿大淋巴结这一诱因没有消失,加上肠蠕动功能紊乱没有及时得到纠正,因此复发机会仍存在。

  彩色多普勒高频探头检查诊断小儿肠套叠正确率高,且无创伤、无损害,可多次重复检查,并可能发现诱因,可作为诊断本病的首选方法。

  【参考文献】

  1 周永昌,郭万学,主编. 超声医学. 第4版. 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2.1098.

  2 诸福堂,吴瑞萍,胡亚美,主编. 实用儿科学. 第4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2.173~176.

  3 胡勇军. 声学造影诊断小儿肠型肠套叠. 中国超声医学杂志,1997,13 (6):72.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