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儿科学》

手足口病流行特点

发表时间:2012-03-15  浏览次数:469次

  作者:李彦漫,裴树芳  作者单位:云南昆明,昆明市官渡区妇幼保健中心

  【摘要】 目的 分析手足口病的流行特点,加强对本病的防治。方法 收集本院2008年5—7月儿科就诊的手足口病患儿73例,统计分析每例患儿的相关资料。结果 73例手足口病的发病都受一定的年龄和生活环境因素影响。结论 手足口病的流行具有其特有的年龄、人群、环境特点。只要加强针对性防治措施,手足口病是可防可治的。

  【关键词】 手足口病;特点

  自2008年5月份始,我国全国范围内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手足口病流行。部分地区手足口病患儿剧增,死亡患者占相当人数,严重危害儿童生命健康。通过分析本院2008年5—7月儿科门诊诊治的手足口病73例,寻找某些有关疾病流行的特点,为手足口病的防治提供指导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院2008年5—7月儿科就诊的手足口病73例患儿中39例来自农村,34例来自城镇。男38例,女35例;平均年龄2岁零7个月。

  1.2 方法

  收集手足口病报告卡,统计每例患儿的详细信息后分析得出结论。

  2 结果

  73例患儿中男38例,女35例。1岁组患儿7例,2岁组患儿30例,3岁组患儿18例,4岁组患儿9例,5岁组患儿3例,6岁组患儿4例,7岁组患儿1例,11岁组患儿1例。散居儿童37例,幼托儿童31例,中小学生5例。流动儿童39例,本地儿童34例。发病性别比较发病人数与年龄比较职业与患病人数比较居住类别与患病人数比较

  3 讨论

  手足口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夏秋季多见,冬季较少见。数种肠道病毒可引起手足口病,最常见的是柯萨奇病毒A组和肠道病毒71型(EV71)。该病急性起病,通常不严重,少数患者可并发无菌性或病毒性脑膜炎、脑炎、急性弛缓性麻痹、心肌炎等。儿童普遍易感,无较大的性别差异但有明显的年龄特点。73例患儿中2岁儿童占41%,3岁儿童占25%,4岁儿童占12%,1岁儿童占10%,6岁儿童占5%,5岁儿童占4%,7岁儿童占1%。由此可见3岁以下婴幼儿是本病的主要感染对象。可能是由于3岁以下幼儿自身免疫力低且多没有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通过与患者或隐性感染者密切接触而致病。7岁以后的学龄儿童较少患病,成人和青少年感染后一般不表现出任何临床症状。人群特点分析可见散居儿童由于流动性大,活动范围广造成易感几率也增高,成为该病的主要易感人群之一。幼托儿童在集体生活中可通过接触病儿的粪便、疱疹液、呼吸道分泌物及被污染的手、毛巾、玩具、餐具、床上用品等而感染。所以幼托儿童同样构成了手足口病的主要易感人群。流动儿童多数生长环境较差、流动性大,是传染性疾病的主要发病人群。加之该部分儿童属地的不稳定性又造成了疾病的广泛传播,最终导致流动儿童和本地儿童的发病都明显上升。分析得出,手足口病的流行具有明显的年龄特点和人群特点。由此可见加强对学龄前儿童尤其是3岁以下幼儿的预防很重要。重点人群是流动儿童、散居儿童和幼托儿童。主要措施是注意孩子的个人卫生,适当锻炼身体,增强抵抗能力。幼儿园、学校尤其要加强环境卫生与消毒,以避免交叉传染。了解了手足口病的流行特点对该病的预防就有了相应的针对性。只要做好了易感人群的防疫措施即可减少该病的发生,从而保护好儿童的身心健康。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