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腹股沟疝经腹修补术65例体会
发表时间:2012-04-05 浏览次数:500次
作者:张健飞, 唐文明 作者单位:067600 河北宽城,宽城县医院
【关键词】 腹股沟疝
小儿腹股沟疝修补术的方法很多,我科自1996~2006年间行小儿腹股沟疝修补术65例,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将我们的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共65例,男59例,女6例;年龄 9~10岁,平均2.5岁。单纯腹股沟斜疝45例,交通性鞘膜积液12例,嵌顿疝5例,绞窄性疝3例。本组行择期手术57例,行急症手术8例,首次行腹股沟疝手术55例,复发疝10例。
2 手术方法
均采用经下腹部自然横纹切口,如自然横纹不明显者,采用腹股沟韧带中点外上一横指做1.5cm横切口,长约2.5~3cm,一次切开皮肤、皮下脂肪,横行切开腹外斜肌腱膜,分开腹横肌,显露出腹膜横行切开腹膜,进入腹腔后,提起腹膜切口下缘,并向下牵引,即可显露疝囊内口。如有疝内容物,可牵出复位。如有嵌顿,可于腹壁下动脉外侧剪开疝颈前壁,扩大内环口,而后牵引复位,切忌强牵硬拉。而后用数把蚊钳轻轻提起疝囊内口的后唇,使精索血管与被提起的疝囊内口后唇边缘分离,也可注射生理盐水使之分离,可有效地防止损伤腹膜后组织。将疝囊内口后唇与腹膜切口的上缘用丝线连续缝合,关闭腹腔,将疝囊内口或鞘状突排除于腹腔外。腹腔内腹膜光滑完整,受力均匀,从根本上防止了疝复发的可能性。疝囊或鞘膜囊均无需做任何处理,原有的少量积液,一般在术后3~5天被腹膜自行吸收。逐层缝合腹外斜肌腱膜,皮下组织和皮肤,结束手术。一般只需20~30min均能完成手术。如术中发现内环口直径>1.5cm,或腹壁肌肉有明显薄弱者,则需缩小内环口,以防复发。其方法是在缝合腹膜以后,提起腹外斜肌腱膜,在其下面稍向下分离,即可显内环口及腹横筋膜,将其缝合2~3针。
3 结果
本组术后无阴囊血肿,疝囊原有的少量积液,一般在术后3~5天被腹膜自行吸收,术后恢复顺利。术后住院时间5~10天,平均7天。随诊6个月~4年,平均2年6个月,本组术后复发2例,均为近期复发。未见睾丸萎缩、坏死以及粘连性肠梗阻。
4 讨论
目前小儿腹股沟疝修补术的术式较多,包括:经腹股沟疝囊高位结扎术、经腹修补术以及腹腔镜疝修补术等。腹腔镜疝手术优点虽较多,尚需进一步成熟、发展和普及。经腹疝修补术,简化了手术步骤,缩短了手术时间,减少了手术创伤,保持了腹股沟管的正常解剖关系和保护机制,特别适用于解剖关系紊乱的复发性疝和嵌顿时间较长、局部肿胀明显的嵌顿疝的手术。术后并发症少,无阴囊血肿、睾丸缺血和萎缩、输精管损伤等并发症。复发率亦较低,本组复发2例均为缝合疝囊内口与腹膜上缘时张力过大所致,考虑为切口偏高,如术中注意切口位置则完全可以避免此类情况发生。总之,经腹小儿疝修补术在当今腹腔镜等医疗设备越来越先进,在一些特定的条件下,尤其是在广大基层医院,仍是一种较为实用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