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儿科学》

儿科住院患儿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性分析

发表时间:2012-02-13  浏览次数:455次

  作者:张琼  作者单位:四川金堂,金堂县第一人民医院儿科

  【摘要】 目的 了解儿科住院患儿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评价其使用的合理性。方法 收集本院儿科2011年5—6月出院病历453份,回顾性分析其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结果 常用抗菌药物为青霉素、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头孢唑啉、头孢噻肟、头孢曲松、红霉素等,其中β内酰胺类使用频率最高,为 95%; 抗菌药物总使用率94.7%,病原菌送检率6.3%,二联用药率25.2%,抗生素更换率6.3%,用药天数大多为5~7天,占86%,住院期间均有静脉输注抗生素,另有7.5%同时口服有阿奇霉素。结论 儿科抗菌药物选择、剂量、疗程相对合理,但抗菌药物使用率很高、病原菌送检率低、联合用药指征放得太宽、静脉给药率太高。针对抗菌药物应用存在的问题,医院应加强对临床医生抗菌药物知识的培训与再教育,提高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水平。

  【关键词】 儿科住院部;抗菌药物;合理性应用;分析

  抗菌药物是临床上最常用的药物之一,在人类对医治由细菌等微生物引起的疾病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它的疗效也日益被医患双方所认识,但随着抗菌药物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使得致病菌对抗菌药逐渐发生了适应,产生了耐药性,这将严重影响病人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目前,抗菌药物的滥用现象在我国临床中非常普遍。有资料表明,我国三级医院住院患者抗生素使用率为70%,二级医院为80%,一级医院为90%[1],儿科也不例外。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滥用抗菌药物对他们的危害程度更大。因此,分析儿童这一特殊人群抗菌药物使用情况,使儿童用药趋于安全、有效、合理,对提高患儿生命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为此,对本院2011年5—6月儿科住院部患儿抗菌药物应用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本院儿科2011年5—6月出院病历 453份,其中男276例,女177例,年龄1天~14岁,入院首诊为肺炎110例,支气管炎38例, 上呼吸道感染74例,化脓性扁桃体炎79例,腹泻病26例,猩红热15例,手足口病29例,疱疹性咽峡炎8例,其他74例。以上疾病诊断标准参照《实用儿科学》[2]。

  1.2 调查方法

  分别记录住院号、患儿年龄、疾病诊断、住院天数、使用抗菌药物名称、用药剂量、给药途径、用药天数、病原菌检测情况、联合用药情况、疗效、抗菌药物的更换等。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等对调查病例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及合理性进行回顾性分析。

  2 结果

  2.1 抗菌药物应用一般情况

  在抽查的453例病历中,有429例使用抗菌药物,使用率为94.7 %,其中肺炎、支气管炎、化脓性扁桃体炎、猩红热患儿100%使用抗菌药物;疱疹性咽峡炎、手足口病、上呼吸道感染、腹泻病等共有137例,其中伴有外周血象高者105例,占76.6%,均使用了抗菌药物,但有部分患儿(23例,占16.8%)外周血象不高,大便检查也正常者,亦使用了抗菌药物,仅有极少数病人(9 例,占6.6%)没使用抗菌药物。在429例使用抗菌药物的患儿中,有 27例进行了病原学检查,送检率为6.3 %。

  2.2 抗菌药物的选择、剂量、给药途径、用药天数

  患儿住院期间使用抗菌药物均为静脉滴注,仅有32例(7.5 %)患儿考虑同时合并支原体或衣原体感染者,同时加用阿奇霉素口服,静脉用药常为青霉素、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头孢唑啉、头孢噻肟、头孢曲松、红霉素等,药物剂量青霉素5~10万U/(kg·次),日2~3次;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30mg/(kg·次), 日2~3次;头孢唑啉、头孢噻肟50~100mg/(kg·天),日2~3次;头孢曲松50~80mg/(kg·天),日1次;红霉素20~30mg/(kg·天),日2~3次。大多用药5~7天,占86%,<5天,占8%,>7天,占6%;在此次调查中,有389例采用序贯疗法,出院后带口服抗菌药物,主要为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头孢丙烯、头孢克肟及阿奇霉素等,带药一般为3天。

  2.3 抗菌药物的联合应用情况

  应用单一品种抗菌药物的321例,占74.8%;二联用药108例,占25.2%,无三联及以上用药。二联用药中,有32例(29.6%)肺炎患儿,采用大环内酯类+头孢菌素类;肺炎、支气管炎、上呼吸道感染、脑膜炎、败血症患者中有76例(70.4%),采用青霉素+三代头孢类,其中有28例(占二联用药25.9%)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患儿病程短,一般情况好,仅仅外周血象较高,亦采用二联用药。

  2.4 抗菌药物的疗效及更换情况

  有24例患儿使用抗菌药物48~72h后,临床症状、体征无改善或好转后又复发者,考虑疗效差或耐药,故给予更换抗菌药物,另外,有3例使用抗菌药物仅1天,患儿仍然发热,家属强烈要求更换药物,药物更换率为6.3%。

  3 讨论

  此组资料中,联合用药方式:大环内酯类+头孢菌素类,基本集中在肺炎的治疗,符合急性呼吸道感染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指南[3];另外,青霉素+三代头孢类联用,由于青霉素与头孢菌素化学结构均属于β内酰胺类,其作用机制及作用靶点相同,均为抑制细胞壁的合成,一般认为作用机制相同的抗菌药物不宜联用,因为这种联合应用的疗效不一定比单用好,反而会增加药物的毒性反应,甚至因共同竞争作用靶位而出现拮抗现象。目前,青霉素与头孢菌素联用的治疗方案尚无确切的循证医学证据,但在临床经验用药中,采用此方案治疗的确实较为普遍。我们希望医学、药学专家共同探讨此联合用药方案的优点与缺点,以及采用此方案的必要性,以进一步促进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本组资料中,有些是无指征的联合用药,在二联用药中,有25.9%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患儿病程短,一般情况好,仅仅外周血象较高,不属于严重感染,使用单一抗菌药物就可以了,这种双管齐下的给药方式,极易使细菌产生耐药性和二重感染发生。仅就急性呼吸道感染而言,广东地区主要病原菌对常见抗生素显高度耐药,青霉素、氨苄西林等对各种病原菌的总耐药率达90%以上,甚至可达100%;同时,造成体内菌群失调或增加其他不良反应发生的机会[4]。儿科患儿住院期间抗菌药物静脉滴注率高,一方面与患儿年龄小的特点有关,因其他给药途径依从性差及不适合病情较重患儿,因此临床倾向于起效较快的静脉给药,但静脉用药较口服等其他给药途径的安全性低,且发生不良反应的概率较高;另一方面还与医师、患儿家长双方对滥用注射剂的危害性认识不足有关,习惯将静脉给药作为首选。据报道儿童输液量可占门诊输液量的93.7%,其中抗生素可占儿童输液量的97.3%[5]。 卫生部要求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不超过60%,使用抗菌药病例病原菌标本送检率不应低于30%。从本次调查可以看出,本院儿科抗菌药物选择、剂量、疗程、药物更换时机相对合理,但抗菌药物使用率很高、病原菌送检率低、联合用药指征放得太宽、静脉给药率太高,有待于引起儿科医生高度重视。究其原因分析:(1)医生对上呼吸道感染、腹泻病等疾病的病原学诊断含糊,以及对抗菌药物的依赖意识明显;(2)家长对子女的关注及期望值过高,医患关系紧张,给医生造成压力,部分医生明知道上呼吸道感染、腹泻病多为病毒感染,甚至手足口病、疱疹性咽峡炎等明明为病毒感染者,但因担心合并细菌感染、病情加重,为“保险”起见,习惯性使用抗菌药物,或者一般的感染,习惯性联合用药,或者可以口服药物者,习惯性静脉输液;(3)儿科患者缺乏病情表达能力,医生为了迅速控制病情或在其家属要求下,静脉输液,凭经验选用一些新药或加大剂量或联合用药,以求疗效;(4)不恰当的药品推销,也是医生开具不合理抗菌药的原因之一。(5)患儿年龄小,标本采集困难,可能为儿科病原菌送检率低的主要原因。对于儿科应用抗菌药物,无论临床医师还是家长都存在认识上的误区,针对目前本院儿科抗菌药物使用中存在的问题,本院应积极开展抗菌药物使用知识的培训,增强医务人员对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的认识,加强对家长的健康知识宣教,强调滥用抗生素带来的危害,严格掌握使用抗菌药物的指征,避免盲目无指征地滥用,合理联合用药,来共同提高抗菌药物的临床合理应用水平。

  【参考文献】

  1 刘振声,金大鹏,陈增辉.医院感染管理学.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00:314.

  2 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上册),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

  3 吕晓菊.常见呼吸道感染与抗菌药物合理应用.儿童呼吸系统疾病新进展,2009,3 :3-10.

  4 曾佑群,吴扬.小儿呼吸道感染抗生素的使用及耐药性分析.儿科药学杂志,2002,8(2):34.

  5 姜晓美.急性呼吸道感染患儿门诊静脉给药临床分析.儿科药学杂志,2003,9(5):50.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