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皮给药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疗效观察
发表时间:2012-03-01 浏览次数:442次
作者:徐杰 作者单位:山东省莱芜市中医院儿科 莱芜 271100
【关键词】 小儿 肠系膜淋巴结炎 经皮给药 和中方
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是儿科常见病,是小儿再发性腹痛的主要原因之一,以4~8岁儿童较多见。2008年1月~2009年5月笔者在常规抗感染、解痉止痛治疗基础上加用中药自拟和中方,采用电超导经皮给药治疗该病30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60例均来自我院儿科住院患儿,根据临床表现和腹部彩超确诊为肠系膜淋巴结炎,并排除外科急腹症、肠系膜淋巴结结核和腹型癫痫。60例均有脐周或中上腹疼痛,其中呈持续性发作18例,阵发性发作42例;伴呕吐28例,食欲不振42例;发热24例,血常规白细胞总数升高18例,白细胞总数正常36例,白细胞总数减少6例。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男18例,女12例,年龄3~12岁,平均6.5岁,病程1~20周,平均5.5周。对照组30例,男16例,女14例,年龄2.5~11岁,平均6.3岁,病程2~18周,平均5.2周。两组患儿年龄、性别、病程、临床表现具有可比性(P>0.05)。
1.2 诊断标准 参照《褚福棠实用儿科学》[1]及《超声医学》[2]中有关诊断标准。
2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抗感染(青霉素或头孢曲松钠、利巴韦林静脉滴注,1天1次)治疗,必要时给予解痉止痛(6542或颠茄合剂)等对症处理;治疗组在对照组相同治疗基础上加用自拟和中方,组方:干姜5g,炒苍术、白芷各8g,香附、砂仁各6g,元胡8g,炒麦芽、陈皮各9g,炒枳壳、白芍各8g,炙甘草5g。采用常温萃取,低温浓缩制成水基贴片,每片含生药3g。将贴片贴敷于神阙穴及天枢穴,用SLIIIA型经皮给药治疗仪进行穴位透皮治疗30min,温度38℃,强度6~8mA。治疗结束后,撤去治疗仪电极,保留药贴8小时,维持自然渗透后撤去贴片,1天1次,7天为1个疗程。
统计学方法:采用t检验,χ2检验。
3 治疗结果
3.1 疗效标准 治愈:临床症状消失,血常规正常,彩超复查未见肿大淋巴结;有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血常规正常,彩超复查淋巴结肿大较治疗前缩小;无效:临床症状及彩超复查结果无改善。
3.2 临床疗效 治疗组30例中,治愈24例,有效6例,总有效率100%;对照组30例中,治愈15例,有效9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80%。两组疗效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
3.3 两组症状消失时间比较 治疗组腹痛、呕吐、食欲不振等症状消失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症状、肿大淋巴结消失时间比较(±s)天
4 讨 论
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是引起小儿急慢性腹痛的原因之一,常易反复发作。该病常因呼吸道或肠道感染,病毒或毒素沿血液循环到达远端回盲区淋巴腺,引起该区淋巴腺感染而发病。
该病属中医“腹痛”范畴,根据其症状特点及伴随症状,结合小儿生理病理特点,辨证病位在脾及肠胃。小儿形气未充,易受外邪,脾常不足,易聚湿生痰,寒邪外中或过食生冷,引动痰湿,寒湿交阻腹部,经脉凝滞,“不通则痛”。治疗以温中散寒,理气化湿为主。和中方中干姜温中散寒,燥湿化痰,与白芍、炙甘草合用则和中止痛;与苍术、枳壳同用则温化寒湿;香附、元胡理气止痛;砂仁化湿醒脾,行气温中;炒麦芽、陈皮合用健脾开胃;诸药合奏温中祛湿、理气止痛之功。电超导经皮给药治疗仪通过电致孔技术、超声雾化技术、离子电渗透技术的综合应用,集热疗、针灸、按摩、渗透药物于一体,对穴位进行有效刺激[3],并且可维持12小时的药物渗透,持续作用于神阙穴、天枢穴,增强理气温中止痛的功效。应用电超导经皮给药治疗还能克服小儿口服中药煎剂口感较差,难以坚持的缺点。
【参考文献】
[1] 胡亚美,江载芳.褚福棠实用儿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362.
[2] 周永昌,郭万学.超声医学[M].第4版.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2.97105.
[3] 郝劲松,郑俊民.电致孔法透皮给药的研究[J].中国药学杂志,1998,33(3):129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