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儿科学》

小儿肠套叠410例整复体会

发表时间:2011-11-14  浏览次数:430次

  作者:石教华,余开湖,周营新  作者单位:咸宁市中心医院 放射科,湖北 咸宁 437100)

  【摘要】 目的 探讨小儿肠套叠整复结果与病程及套叠部位的关系。方法 在放射科先行钡剂灌肠检查,确诊为小儿肠套叠后即行空气灌肠整复治疗。用肠套叠整复器诊断档缓慢注气,逐档提高压力,压力范围6.0~13.0 kPa,必要时适量使用解痉药并辅以手法按摩。结果 410例小儿肠套叠整复成功344例,成功率83.9%。其中病程<24 h、24~48 h、48 h<病程≤72 h整复成功率分别为94.1%、77.6%、42.5%,不同病程整复成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套叠部位位于肝曲之前、横结肠、脾曲之后整复成功率分别为92%、75.5%、68.1%,套叠部位位于肝曲之前整复成功率明显高于套叠部位位于横结肠和脾曲之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 病程短、套叠部位在肝曲之前的肠套叠患儿更易整复。

  【关键词】 小儿;肠套叠;灌肠;整复

  小儿肠套叠多发生于婴幼儿,是小儿急腹症之一。空气整复小儿肠套叠即结肠注气诊治小儿肠套叠具有简便易行、整复成功率高、整复时间短、损伤小等特点,但仍有部分病例不能整复,如盲目整复,不仅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反而会引起肠穿孔危及生命[1]。笔者收集我院2002年1月至2007年1月间行小儿肠套叠整复患儿的临床资料,探讨影响整复的因素,以提高整复成功率,避免盲目整复引起并发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02年1月至2007年1月5年间钡剂灌肠检查确诊为小肠套叠病例410例,其中男274例,女136例,年龄20 d~4岁。临床表现:腹痛(阵发性哭闹)410例(100%),呕吐320例(78.0%),血便[含肛门指诊指套带血或大便潜血(+)以上]385例(93.9%),腹部包块380例(92.7%)。病程5 h~3 d,其中<24 h者240例,24~48 h者130例,48 h<病程≤72 h者40例。

  1.2 方法

  在放射科先行钡剂灌肠检查,确诊为小儿肠套叠后即行空气灌肠整复治疗。术前均行立、卧位胸腹联合透视,以排除肠穿孔。经肛门插入Foley氏双腔气囊导管约5 cm,气囊充气10~25 ml,注入适量钡剂明确肠套叠诊断。确诊后用肠套叠整复器诊断档缓慢注气,逐档提高压力,压力范围6.0~13.0 kPa,必要时适量使用解痉药并辅以手法按摩。整复成功标准:套头消失,腹部包块消失,空气迅速进入小肠,患儿不再哭闹,留院观察1~2 d,血便停止,无任何不适症状。

  2 结 果

  本组410例肠套叠患儿均行空气灌肠整复,整复成功344例,成功率83.9%,失败66例,失败率16.1%。失败病例经手术证实60例,其中回回结型49例,盲结型6例,结结型5例,术中见肠套叠局部血液循环障碍,严重水肿粘连;另6例失访。整复结果与病程及套叠部位关系。410例肠套叠整复结果与病程关系  410例肠套叠整复结果与套叠部位关系注:套叠部位位于肝曲之前整复成功率明显高于位于横结肠和脾曲之后者,分别为χ2=12.1,P<0.01和χ2=27.4,P<0.01可见,肠套叠整复成功率与病程长短有关,病程越短,整复成功率越高。可见,肠套叠整复成功率与套叠部位关系密切,套叠部位越近,整复成功率越高。

  3 讨 论

  目前认为小儿肠套叠与下列因素有关:婴儿期回盲部系膜尚未固定完善致回盲部游动度过大;诸如辅食添加等饮食习惯改变及小儿腹泻、发热等引起肠蠕动不协调;植物神经、病毒或其它原因引起回盲部淋巴组织炎性增生,压迫肠管诱发肠套叠[2]。

  传统观点认为,发病时间在48 h之内,患儿无明显中毒症状为肠套叠整复适应证[3],可越来越多的病例证明不能以发病时间长短、年龄大小、全身状况等单一因素作为选择空气整复还是外科手术的依据。李志晓等[4]报道200例空气灌肠整复,整复成功率83%,其中发病时间2~24 h、24~36 h、36~48 h、48~72 h整复成功率分别为93.6%、78.6%、64.9%和50%;套叠部位位于升结肠末端以近整复成功率为91.9%,肝曲—横结肠末端为76.1%,脾曲—降结肠为67.4%,与本组统计分析结果基本吻合。可见整复成功率随病程延长、部位深远而降低。说明病程及套叠部位是影响小儿肠套叠整复的主要因素。究其原因,我们认为病程越长,局部肠壁充血水肿越严重,套入部与套鞘嵌顿越紧,因而注气整复越困难;套叠部位越远,套头回缩途径越长,所经过的生理弯曲(脾曲、肝曲、回盲部)处承受阻力越大,复位难度加大。60例手术患儿术中所见也支持这一观点。

  高瑞忠等[5]将小儿肠套叠分为单纯型(回结型、回盲型)和复杂型(回回结型、回回型、结结型)并报道单纯型整复成功率为95.31%,而复杂型仅为45.45%。本组60例手术患儿术中所见有回回结型49例,结结型5例,即54例复杂型肠套叠(占手术患儿90%),说明套叠类型亦是影响小儿肠套叠整复的因素。故笔者认为如遇肝曲之前不能整复的肠套叠应想到复杂型肠套叠可能,不宜试行多次整复,应尽早手术,避免肠破裂。

  此外,本组344例整复成功病例中有43例首次整复未成功,转而使用解痉药,配合灵巧轻柔的手法按摩获得成功,使患儿免去手术之苦。

  因此,我们的经验是:发病在24 h内,套叠部位位于肝曲之前是空气整复最佳适应证;超过24 h,乃至48~72 h内患儿全身状况良好,掌握好压力,辅以解痉药,配合手法按摩亦不应放弃,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参考文献】

  [1]顾爱珠,顾莱莱,王舒.空气灌肠整复肠套叠并肠穿孔的探讨[J].介入放射学杂志,1993,2(1):3637.

  [2]吴瑞萍,胡亚美,江载芳.实用儿科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12781282.

  [3]李铁一.儿科X线诊断学[M].天津:天津科学出版社,1992:170173.

  [4]李志晓,赵有军.儿童急性肠套叠的诊断性空气灌肠治疗(附198例分析)[J].实用放射学杂志,2001,17(10):763766.

  [5]高瑞忠,许长年.空气灌肠整复小儿肠套叠影响因素的临床分析[J].中国综合临床,2006,22(12):11211122.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