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儿科学》

自拟腹泻效灵汤治疗小儿腹泻66例疗效观察

发表时间:2011-09-26  浏览次数:436次

  作者:任聪晔,郑建洲  作者单位:陕西 周至,周至县妇幼保健院

  【摘要】目的观察腹泻效灵汤加减治疗小儿腹泻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2007年3月至2009年10月间收治的婴幼儿腹泻患者13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66例,对照组64例。对照组给予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中药腹泻效灵汤口服。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腹泻效灵汤结合西药治疗婴幼儿腹泻能够迅速缓解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缩短病程,且无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腹泻;婴幼儿;腹泻效灵汤;中西医结合

  小儿腹泻为婴幼儿常见病,由多病源、多因素引起,以大便次数增多和大便性状改变为特征的消化道疾病。夏秋季为高发季节,在我国小儿腹泻发病率仅次于呼吸道感染,居第二位。本病传变迅速,如若治疗不及时或方治偏差,则可转重,险象丛生,或成为迁延性、慢性腹泻,酿成疳臌虚劳之疾。笔者根据小儿稚阴稚阳之体、易虚易实、易寒易热、脾常不足的生理特点,结合临床经验,在常规西药对症治疗的基础上加服自拟腹泻效灵汤治疗腹泻患儿66例,并与西药治疗的64例患儿进行对照,效果满意,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诊断标准

  参照全国高等医药院校教材第6版《儿科学》[1]中婴幼儿腹泻的诊断标准,分为感染性腹泻和非感染性腹泻,根据病程又分为急性、迁延性和慢性腹泻。中医诊断参照《中医儿科学》[2]小儿腹泻病的诊断标准及证候分型,结合季节性辨证。

  1.2 一般资料

  所有病例均为我院2007年3月至2009年10月门诊及住院收治的腹泻患儿,按随机法分为两组。治疗组66例,其中男42例,女24例;年龄最小2月,最大3岁,2岁以下患儿占85 %;病程最短0.5 d,最长5月,其中<2周42例,2周至2月者16例,>2月8例;腹泻次数每日大于或等于4次者52例,每日大于或等于10次者14例;伴发热者28例,伴呕吐者26例,烦躁神萎12例,尿少者22例,无尿者8例,合并呼吸道感染者20例。实验室检验:大便脂肪球(﹢~﹢﹢﹢)52例,大便脓细胞(﹢~﹢﹢﹢)6例,红细胞每高倍视野1~3个8例,白细胞每高倍视野1~3个10例,阿米巴原虫3例,血液白细胞10×109/L 以上者20例。对照组64例,其中男34例,女30例;年龄最小2月,最大2.5岁;病程最短0.5 d,最长3月,其中<2周43例,2周至2月18例,>2月3例;腹泻次数每日大于或等于4次者50例,大于或等于10次者14例;伴发热者32例,伴呕吐者24例,烦躁神萎10例,尿少者18例,无尿者10例,合并呼吸道感染者22例。实验室检验:大便脂肪球(﹢~﹢﹢﹢)48例,大便脓细胞(﹢~﹢﹢﹢)12例,阿米巴原虫2例,血液白细胞10×109/L以上者25例。全部病例均符合诊断标准。

  2 治疗方法

  2.1 对照组

  采用补液、抗感染及对症治疗。根据实验室检验白细胞高低及粪便检验,轻度细菌感染首选复方新诺明50 mg/(kg·d)、庆大霉素10~15 mg/(kg·d),分3~4次口服,有脓血便者用头孢曲松钠或头孢噻肟钠50~100 mg/(kg·d)静滴。病毒性腹泻给予抗病毒治疗;非感染性腹泻采用微生态疗法、调整饮食、控制抗生素使用等,如服用妈咪爱、益菌生、金双歧、肠黏膜保护剂、思密达等。液体疗法依据脱水程度及发热等情况给予口服补液或静脉补液。补液量:轻度脱水90~120 mL/kg,中度脱水120~150 mL/kg,重度脱水150~180 mL/kg,并给予纠酸、补充电解质等治疗。

  2.2 治疗组

  根据实验室检查,对病情较重、高热或有明显脱水者给予液体疗法及对症治疗,避免抗生素治疗,在此基础上运用腹泻效灵汤加减治疗。 治则:运脾燥湿、升发清阳、甘温补中、酸敛生液。方剂组成:煨葛根6 g、藿香8 g、砂仁5 g、白豆蔻3 g、陈皮8 g、党参6 g、白术6 g、山药10 g、乌梅6 g、焦三仙各5 g、黄连3 g、苍术5 g。此为1岁儿童1日用量,药量随年龄增减,每日1剂,浓煎取汁90~200 mL,分3~5次口服,如有呕吐者少量多次喂服。加减:寒湿泻加干姜、诃子、肉豆蔻;湿热泻减党参用量,去白术,加大黄连用量,加黄芩、蒲公英、马齿苋等;湿盛者加六一散、车前子、薏苡仁等;兼积滞者加木香、枳实、鸡内金;兼表证加柴胡、防风、荆芥;伤阴者加白芍、麦冬、甘草等;伤阳者加附子、干姜;脾虚久泻、中气下陷者加升麻、柴胡、炙黄芪;脾虚及肾可选加补骨脂、益智仁;如为惊泻去藿香、白豆蔻,加白芍、防风、钩藤等;对脓血便、便次频量少者去藿香、砂仁、党参、白术,加大黄、木香、当归、白芍、马齿苋等,或配合中药灌肠治疗。

  2.3 统计学处理

  所有资料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分别采用χ2检验和t检验。

  3 结果

  3.1 疗效判定标准

  根据1992年卫生部制定的《中国腹泻病诊断治疗方案》[3]制定的标准拟定。显效:治疗24~48 h,腹泻次数减少到≤2次/d,大便性状恢复正常,临床症状完全消失。有效:治疗48~72 h,腹泻次数减少到≤4次/d,且水分明显减少,临床症状基本消失。无效:治疗72 h,腹泻无缓解或症状加重。

  3.2 两组疗效比较

  结果见表1。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表1 两组疗效比较 例(%)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4 讨论

  小儿腹泻发病年龄基本上集中于6~12月,其次为12~18月。小儿脾常不足是发病的内在因素,加之调养失宜、感受外邪、饮食失节、喂养不当,皆成为小儿腹泻病高发的基本因素。发病季节多集中于夏秋季,六淫虽皆能令人致泻,但尤以暑湿为主。脾喜燥恶湿,暑湿内困,则脾气不运,酿成泄泻。本症治疗历代积有很多的实践经验,治疗虽有治泻“十法”,但归纳起来不外温、清、消、补四则。泄泻的病机关键是湿盛与脾虚,健脾贵在运脾,不可过用补益固涩药物,必在积去湿化之后,否则留邪在内导致腹泻迁延[4]。笔者根据小儿生理病理特点结合临床实践,自拟腹泻效灵汤,用之临床效果很好。方中煨葛根升发清阳,寒热虚实均可加入为主药,鼓舞清阳上升,以止泻;砂仁、白豆蔻、藿香、苍术、陈皮芳香运脾燥湿;党参、白术、山药甘温补中;乌梅酸敛生液;黄连苦寒坚肠,无论寒热证均可酌情加入;焦三仙消食导滞。诸药合用,芳化湿浊,甘温补中,酸甘敛阴,生津兼祛热化湿。考察全方实为寒温并用之剂,药性较平,临床结合患儿寒热虚实的偏重灵活加减变通,多能见效。

  小儿脏腑娇嫩,脾常不足,在临床治疗中,西药治疗固然有纠正脱水,控制发热、呕吐等症状较快且易为家长接受等优势,然而对于湿热或寒湿、脾虚型腹泻、积食、母乳性腹泻、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等致腹泻迁延或成为慢性腹泻者,西医治疗往往有不尽如人意之处。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在儿童腹泻防治中指出:大部分(约80 %以上)婴幼儿腹泻为非侵袭性,不需要使用抗生素,而临床上在治疗小儿腹泻中抗生素滥用比较普遍,导致幼儿菌群失调,腹泻迁延或成为慢性。中医治疗把握湿盛与脾虚两个导致腹泻的关键,辨证加减治疗,常可取得很好的效果。脾胃为后天之本,因为迁延或慢性腹泻常常会导致儿童营养不良,免疫力下降,生长发育迟缓,经常感冒或反复患肺炎及其他急慢性疾病,且互为因果。因此在基层医疗机构中受检验条件限制,不能做细菌培养的情况下,选择饮食调理的基础上使用中医辨证施治进行治疗,常可缩短病程,提高治愈率,且不影响患儿生长发育,不会导致菌群失调,无不良反应,是值得临床使用的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1]杨锡强,易著文.儿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92.

  [2]江育仁.中医儿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52.

  [3]方鹤松,魏承毓,段恕诚.小儿腹泻病防治方案[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1998,13(6):381.

  [4]王伯岳,江育仁.中医儿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4:483.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