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儿科学》

对少数民族支气管哮喘患儿的出院指导

发表时间:2011-09-22  浏览次数:458次

  作者:宋志香  作者单位:内蒙古通辽市医院,内蒙古 通辽

  【摘要】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哮喘是多种细胞(如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丁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及气道上皮细胞等)和细胞组分共同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1]。此病容易反复发作,患儿出现喘息、气急、胸闷和咳嗽等症状,严重时呈端坐呼吸、恐惧不安、大汗淋漓、面色青灰,甚至可并发心力衰竭。通过住院治疗和护理可得到控制,因为我院处在西北部内蒙,蒙古族患儿住院较多,又由于当地气候比较冷,空气比较干燥,我们在护理过程中针对这一特殊性,对少数民族患儿进行出院指导,取得满意的效果,本文仅对少数民族支气管哮喘患儿的出院指导技巧进行探讨。

  【关键词】 少数民族;患儿/出院指导

  1.指导方法

  1.1 语言教育指导。因为少数民族患儿家长及年长儿,语言交流有一定的困难,因此在出院前1-2天,可根据家长的文化程度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指导方法,实施教育因人而宜:(1)对懂汉语的少数民族患儿及家长,指导并教给他们相关疾病的护理、防治知识,讲解内容简明扼要,突出重点,对年长儿及家长提出问题要耐心解答。(2)对不懂汉语的家长及年长儿,我们应请懂蒙古族语言的陪护及医护人员当翻译,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反复强调重点,并以示教的方式,教会年长儿及家长回家后自我护理患儿操作技巧和护理重点。

  1.2 书面教育指导。根据文化层次的不同,编写一些用蒙古族语言宣传的出院卡(如我院急诊急救电话、防病、治病护理知识等),让少数民族患儿家长,了解疾病、重视疾病。

  2.指导内容

  2.1 环境。出院后要为患儿提供一个居室安静、清洁、舒适、空气新鲜、温湿度适宜的生活环境。

  2.2 饮食。对患儿要提供充足的营养,宜给低盐、高蛋白、高维生素的清淡饮食,多食蔬菜、水果。

  2.3 休息与体位。患儿起居要有规律,保证充足的睡眠和休息至关重要。哮喘发作时要取坐位,夜间背部靠着枕头,有利于呼吸。

  2.4 过敏因素。帮助患儿及家长识别过敏因素,避免接触过敏源,清除各种诱发因素(如吸烟、气候变化等)。

  2.5 防治感染。病毒或细菌感染,均可诱发或加重哮喘,因此指导家长尽量不带患儿到公共场所去,远离传染源,随着天气变化,增减衣服,防止受凉,预防感冒。

  2.6 提高活动耐力。哮喘患儿应适当锻炼身体,多进行户外活动,多呼吸新鲜空气,但是活动量不可过大、过急。

  2.7 保证患儿摄入充足水分。鼓励患者多饮水,因出汗、咳痰易引起脱水,指导家长及时擦拭为患者更换衣服,注意保暖。另外多饮水有利于痰液咳出,指导家长患儿咳痰时,扣拍背部,由下向上、由外向内,力度不可过大,不可过小,要以振动痰液为主。

  2.8 吸入疗法指导。因为哮喘发作时,除了药物治疗外还要采用一些雾化吸入等一些辅助疗法,护士要及时向患儿及家长演示吸入器的正确使用方法,让年长儿及家长反复练习,鼓励、指导、纠正不足,并向家长讲解有关吸入器的清洗、保存、更换等知识与技能。

  2.9 吸氧指导。患儿哮喘时大多数有缺氧现象,故应给予氧气吸入,氧浓度以29%为宜,较小的婴幼儿以头面罩吸氧为主,氧气一定要湿化,护士要向年长儿及家长讲解有关吸氧的注意事项(如在室内不要吸烟、点火等),以免引起氧气筒失火,演示正确吸氧操作技术,让家长了解吸氧的重要性,掌握吸氧知识及技术。

  2.10 合理用药:为支气管哮喘患儿制定治疗计划;熟悉哮喘发作先兆的表现,相应处理办法;学会在家中自行监测病情变化并进行记录;了解常用平喘药物的作用;正确用量、用法、不良反应;掌握正确的吸入技术;知道什么情况下应去医院就诊;与医生共同制定出防止复发,保持长期稳定的方案。改善患者的医丛性,并根据病情变化及时修订防治计划。

  2.11 心理指导。在住院期间,不懂汉语的家长及年长儿易产生孤独、恐惧、烦躁等情绪。首先让懂民族语言的医护人员对家长及年长儿进行心理疏导,一般哮喘经过急性期治疗症状得到控制,但哮喘的慢性炎症病理生理改变仍然存在[2]。要让家长了解哮喘治疗是一个长期坚持的过程,通过正规的防治措施,在生活上给予精心护理,患儿到青春期后哮喘一般是可以痊愈的,解除思想负担。指导家长多陪伴、关心、体贴患儿,鼓励患儿奋发学习,交朋友,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3.体会

  对少数民族住院患儿进行健康教育与管理,是提高疗效,减少复发,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措施,家长感到非常实用,掌握了防病、治病知识和护理患儿操作技巧,有效降低了支气管哮喘复发率,临床控制率达到95%。所以在提高护理人员对支气管哮喘患儿的出院指导质量同时,也提高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增强护患关系。

  【参考文献】

  [1] 沈晓明,王卫平,主编.儿科学.第七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266.

  [2] 陆再英,钟南山,主编.内科学.第七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77.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