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儿科学》

小儿药疹96例临床分析

发表时间:2011-08-15  浏览次数:419次

  作者:戴宪国,刘志华  作者单位:三峡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湖北 宜昌

  【关键词】 药疹,儿童,治疗结果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96例,男53例,女43例 年龄8 d~14岁,其中<1岁17例,1~5岁22例,>5岁55例。潜伏期15 min~1个月,84例(87.5%)潜伏期为1周内,其中7例1 h内,5例(5.2%)14 d以上。发疹前均有明确用药史,有遗传史者2例。药疹的诊断分型及致敏药物分类按文献[1]标准。96例病人中,58例(60.4%)伴有发热,其中低热(37~38 ℃)23例,中度热(38~39 ℃)26例,高热(39 ℃以上)9例。白细胞计数及分类升高36例。胸部X线透视异常者2例,表现为肺纹理粗浓。ALT升高者12例(12.5%),AST升高者3例(3.1%),心电图异常者6例(6.3%)。

  1.2 药疹类型

  荨麻疹型36例(37.5%),固定红斑型20例(20.8%),麻疹、猩红热样型19例(19.8%),中毒性大疱表皮松解型11例(11.5%),多形红斑型6例(6.3%),剥脱皮炎型2例(2.1%),紫癜型2例(2.1%)。

  1.3 致敏药物

  抗生素类32例(33.3%),其中青霉素9例,氨苄青霉素12例, 头孢菌素11例 磺胺类致敏29例(30.2%) 解热镇痛类24例(25.0%),其中阿斯匹林8例,复方氨基比林10例, 对乙酰氨基酚3例 中药制剂5例(5.2%),其中维C银翘片、柴胡注射液、感冒通、穿琥宁、速效感冒胶囊各1例 其他药物6例(6.2%),包括苯巴比妥2例,乙脑疫苗3例,破伤风抗毒素1例。

  1.4 治疗及转归

  所有病儿均停用致敏药物,轻、中型药疹病人口服抗组胺药、糖皮质激素,3~7 d皮疹消退,平均消退时间为(4.6±1.9)d。重症药疹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并辅以支持疗法、脱敏治疗、预防继发感染、皮肤外用药治疗及眼、口腔、外阴黏膜的护理。糖皮质激素的用量为:氢化泼尼松8~10 mg/(kg•d)静脉滴注,或泼尼松1~2 mg/kg口服,3~13 d皮疹消退,平均消退时间为(6.8±2.6)d。全部病例均获痊愈。

  2 讨 论

  小儿药疹较常见,因为儿童,特别是新生儿、婴儿正处于迅速生长发育期,具有独特的生理特点,其全身器官系统尚不成熟,生理功能尚不完善,体内代谢药物的能力和方式均与成人不同,因而对药物具有特殊的反应性,药物不良反应也有其特殊性,不及时停用致敏药物可引起严重后果。

  本组所有病儿均有明确服药史,潜伏期较成人短,多在1周内 发疹较规律,多由头面向躯干、四肢发展,1~2 d内遍布全身,皮疹颜色鲜艳,分布广泛,大多数瘙痒明显 以荨麻疹型最常见,其次是麻疹或猩红热样红斑或斑丘疹,固定性药疹少见,皮疹出现快,消失迅速 出疹前婴儿以精神改变为主,年长儿以皮肤瘙痒、药疹发热者多见。从年龄构成比分析,随年龄增长而发病例数增多。

  小儿发疹性疾病相对多见,药疹应与之鉴别。发疹性疾病皮疹多为淡红色,瘙痒不明显,分布多不如药疹规律,一般先发热之后出疹,部分发疹性疾病如柯萨奇病毒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麻疹等,还有其他临床特征,如:麻疹还有呼吸道炎性症状及KOPILK斑、咳嗽、流涕、流泪 猩红热伴有扁桃体红肿、化脓、杨梅舌 幼儿急疹伴有耳后、枕部淋巴结大等表现,且有热退疹出的特点。本组 2例误诊为麻疹,3例误诊为猩红热,6例误诊为幼儿急疹。因此,在治疗疾病过程中,如发现病儿出现皮疹或皮肤突然发痒,应考虑是药疹还是发疹性疾病,以减少误诊。

  本组资料显示,小儿药疹的致敏药物以抗生素为主,尤其以青霉素类、头孢菌素、氨苄青霉素最多,其次是磺胺、阿斯匹林、复方氨基比林、接种疫苗等。本文磺胺类致敏药疹病儿中2例有遗传史,提示磺胺过敏有遗传倾向。本组病儿中有12例为青霉素致敏,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口服剂型在儿科广泛使用,因此该药引起药疹应受到儿科医生的重视。同一药物不同批号、不同厂家产品药疹发生情况差异较大,佐证药品杂质与药疹发生密切相关,在迟发性皮疹反应中起重要作用[2]。因此,使用青霉素前详细询问既往过敏史十分必要。另外,随着新药品种增多,临床存在较严重的滥用药品现象[3],这也是小儿药疹发生率增加的原因,应引起儿科医生的重视。

  小儿药疹一旦确诊,应立即停药,并积极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对小儿药疹中中毒性大疱表皮松解型、多形红斑型、剥脱皮疹型药疹,应尽早采用足量糖皮质激素治疗,并重视支持疗法,注意水和电解质平衡,防止继发感染,并加强皮肤、黏膜损害的治疗和护理。本组病儿经治疗后均痊愈。

  综上所述,应提高对小儿药疹的正确认识,用药前反复询问病儿及家属有否药物过敏史及其致敏药物种类,对过敏药物要在病历上显著位置标明。严格掌握用药指征,合理用药是预防小儿药疹最有效的方法。

  【参考文献】

  [1]张学军,何春涤,郑捷. 皮肤性病学[M]. 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111.

  [2]吴兆珍. 新生儿用氨苄青霉素致药疹28例报告[J]. 临床儿科杂志, 1997,15:31.

  [3]武爱红,王丽英. 小儿药疹94例临床分析[J]. 儿科药学杂志, 2005,11(3):62.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