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溶血病46例临床分析
发表时间:2011-08-11 浏览次数:425次
作者:刘惠芳,袁志仁 作者单位:眉县人民医院,陕西 眉县
【关键词】 新生儿,溶血病,临床分析
我院儿科病房2004年6月至2007年6月共收住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238例,对可疑患儿进行溶血全套筛查,确诊新生儿溶血病46例。现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46 例,男27 例,女19 例,足月儿35 例,早产儿8 例,过期产儿3 例。其中黄疸在24 h内出现4 例,2 d~5 d出现的42 例。就诊年龄<24 h 3 例,24 h~7 d 38 例,7 d ~20 d 5 例。其中子为A 型血18 例,B 型血28 例,尚未发现Rh 血型不合病例。
1.2 临床表现
所有患儿均出现不同程度黄疸,且黄疸进展快,以桔黄色为主。患儿反应稍差,食乳差,无明显贫血貌,心肺功能正常,肝脾不大,四肢肌张力可,原始反射灵敏。
1.3 辅助检查
对母为O 型血,子为A 型血或B 型血的黄疸患儿,我们立即进行新生儿溶血病检验(由陕西省血液中心协查)。产妇血清中ABO血型以外抗体筛查:阴性46 例。新生儿血清学检查: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阳性39 例,阴性7 例。抗体释放试验:阳性46 例。游离抗体试验:阳性46 例。产妇血清中IgG抗A (B)效价测定均≥256。肝功回报:血总胆红素浓度为:(298士80.65)μmol/L,均以未结合胆红素升高为主,结合胆红素浓度平均为24.6 μmol/L。肝酶均在正常范围。血常规回报:血红蛋白在145 g/L~195 g/L之间。
2 结果
一旦确诊,我们立即予以静脉用免疫球蛋白(IVIG)400 mg/kg~1 000 mg/kg静脉点滴一次即可。配合间断光照疗法,即照10 h ~12 h ,停2 h ~4 h再照,一般共照48 h~72 h。同时配合静点白蛋白1 g/kg/d,连用2 d~3 d,静脉点滴50 %碳酸氢钠提高血PH,促进未结合胆红素与清蛋白的联结。口服妈咪爱促进肠道正常菌群建立,每次1 g,每天2 次等综合治疗措施。46 例患儿血总胆红素降至102 μmol/L (6 mg/dl)以下,5 d内37 例,7 d内9 例。无1例发展为胆红素脑病。
3 讨论
黄疸是新生儿期最常见的症状,胆红素脑病会造成新生儿中枢神经系统不可逆的损害,可引起新生儿致死或致残。而胆红素脑病绝大部分发生在新生儿溶血病的基础上,故早期发现,积极干预治疗新生儿溶血病至关重要。
新生儿溶血病85.3 %是ABO血型不合引起的,Rh 溶血病占14.6 %, MN 溶血病占0.1 %。本组病例均为ABO溶血,尚未发现其他血型不合。在ABO血型不合中,仅20 %发生ABO溶血病。主要发生在母亲为O型血,而胎儿为A 型或B 型血的患儿,如母亲为AB型或胎儿为O型血,则不发生ABO溶血病。故对就诊的黄疸患儿,积极进行母子血型筛查很重要,对可疑患儿及时进行溶血病检验,以期早期发现。
胆红素脑病为新生儿溶血病最严重的并发症,早产儿更易发生,所以积极治疗尤为重要。静点 IVIG可阻断网状皮系统Fc受体,抑制吞噬细胞破坏致敏红细胞,从而减轻黄疸发生,我们应用IVIG疗效满意。蓝光治疗是目前治疗高胆红素血症最安全有效的方法。未结合胆红素在光的作用下,转变为水溶性异构体,经胆汁和尿排出。光疗主要作用皮肤浅层组织,因此,皮肤黄疸消退并不表明血清未结合胆红素降至正常。所以我们现采用间断光照疗法,和既往连续光照疗法相比,疗效相同,而副作用减少了。配合清蛋白、碳酸氢钠静点,以促进间接胆红素与清蛋白联结,减少透过血脑屏障的危险,防止胆红素脑病的发生。新生儿肠道细菌量少,结合胆红素不能被细菌还原成尿胆原随粪便排出。而新生儿肠道内β-葡萄糖醛酸苷酶含量多、活性高,可将结合胆红素分解为脂溶性未结合胆红素被肠道重吸收,造成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因此,我们配合口服妈咪爱促进肠道正常菌群建立,促进结合胆红素还原为尿胆原随粪便排出,减轻肝肠循环,降低血胆红素水平。大部分Rh溶血病和个别严重ABO溶血病需换血治疗,我们对于黄疸指数已达到或超过342 μmol/L (20 mg/dl)和小早产儿等符合换血条件者,均采取上述积极的综合治疗措施,使黄疸指数很快下降,无1例发生胆红素脑病。因此,笔者认为一旦诊断为新生儿溶血病,需密切观察黄疸进展情况,早期予以综合的治疗措施,对降低胆红素指数及预防胆红素脑病有重要意义。对符合换血指征而因条件限制者,予以上述综合的治疗,不失为一急救措施。
【参考文献】
[1]薛辛东.儿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