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田法治疗小儿脑性瘫痪的临床运用及疗效分析
发表时间:2011-04-08 浏览次数:416次
作者:张瑞斌 作者单位:130051吉林长春65316部队医院脑病康复科
【关键词】 上田法
上田法是日本田正博士1988年创立,用于治疗小儿脑性瘫痪等运动功能障碍性疾病,上田法对痉挛性瘫痪可降低肌张力,缓解肌痉挛,抑制异常姿势,防止关节挛缩变形,对恢复运动功能有良好作用。目前广泛运用于小儿脑瘫等中枢运动功能障碍性疾病,尤其为痉挛型脑性瘫痪小儿在降低肌张力,缓解痉挛方面有显著效果。
1 基本理论
(1)上田疗法属于理学疗法范畴,是根据My klebus相反神经兴奋与抑制的网络理论;(2)正常人姿势反射运动的完成,是依赖于正常完整的相反神经兴奋与抑制网络作用,即神经兴奋主动肌收缩同时,由于相反抑制拮抗肌抑制而迟缓,以此调节正常功能 [1] ;(3)四肢相反神经支配在脊髓,当各种原因所致脑损伤时,脊髓的相反神经兴奋抑制网络不能正常发挥调节作用,表现为相反神经支配障碍;(4)上天正博士认为脑瘫就是由于相反神经支配障碍,存在异常兴奋回路所致 [2] 。
2 手法体系
上田疗法手法基本可分为颈部与躯干法两大类,主要由5种基本手技和4种辅助手技组成。体系构成如下:基本手法:(1)颈部法(Neck法,N法);(2)肩、骨盆法(Shoulder Pelvis法,SP法);(3)肩胛带法(ShoulolerGivdle法,SG法);(4)上肢法(Up-per Extremitie法,UE法);(5)下肢法(Lower Extremitie法,LE法)。辅助手法:(1)颈部2法(N2法);(2)骨盆带法(Pelvic Girdle法,PG法);(3)下肢第2法(Lowes Ex-tremities法,LE2法);(4)上下肢对交线法(Diagonal法,Diag法)。结合患儿临床特点,适当选择不同的上田手法,各种治疗手法相辅相成,因此可多选择几种临床应用,上田法虽可改善患儿肌痉挛状态,但并不是万能的,结合患儿实际情况综合治疗,效果更好。必要时与其他方法结合,取长补短,提高效果。
3 总体临床疗效
(1)肌肉的过度紧张大幅度而且长时间持续低下。做1次治疗后可使肌肉紧张降低,时间由8h延长至3~4d,但效果随时间减弱,治疗1个月以上,多数病例可看到明显效果。(2)关节自动和被动运动可动域扩大。(3)可矫正异常姿势和体位。(4)运动功能快速提高:肌肉过紧张降低,从而运动功能提高。(5)促进运动发育:肌肉过紧张缓解,自然促进运动发育。(6)如非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等,原始反射消失,易诱发颈立直发射,降落伞反应等。(7)改善呼吸功能:特别重症患儿明显。(8)患儿表情丰富:颜面部肌紧张缓解。(9)可见摄食功能,口腔、吞咽功能改善,也有流涎停止者。(10)改善语言功能,容易发声,且声音洪亮。(11)对脑性瘫痪低紧张型亦有效,伴末端挛缩的松软儿用上田法,可逐渐提高低下肌力,使达到正常化。(12)其他效果:有报道脑性瘫痪患右边儿便秘有效;可提高痉挛型四肢瘫患儿足部体表温度,以及改善神经自律功能 [2] 。
4 临床治疗效果观察
采用上田法治疗168例脑性瘫痪儿进行康复,有效率79.76%,显效46.43%,痉挛型疗效明显优于手足徐动型和混合型,特别对其他理学疗法难以奏效的肌肉痉挛较重的中、重症脑性瘫痪患儿疗效较好。
参考文献
1 李树春.小儿脑性瘫痪.郑州:河南科技出版社,2000,258-265.2 卢庆春.脑性瘫痪的现代诊断与治疗.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349-3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