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儿科学》

36例新生儿胆红素脑病发病因素分析

发表时间:2011-01-19  浏览次数:398次

  作者:胡颦,文静 作者单位:贵州省贵阳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贵州,贵阳,550002

  【摘要】 目的 探讨新生儿胆红素脑病的发病因素,为其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分析36例新生儿胆红素脑病的病因,比较警告期与痉挛期之间,不同发病日龄组之间血清胆红素值。结果 ①病因以溶血性因素占首位(占72.09%),其次是感染因素(占27.91%);②围生因素是影响胆红素脑病发生的重要因素;③警告期与痉挛期组间血清胆红素差异无显著性;④不同发病日龄组间血清胆红素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加强围生期保健,减少早产、感染、避免院外生产是减少新生儿胆红素脑病的关键。

  【关键词】 核黄疸 婴儿 新生 因素分析 统计学

  新生儿胆红素脑病(核黄疸)是因血浆胆红素透过血脑屏障沉积在脑细胞上引起的中毒性脑病。病死率为50%~75%,经抢救存活儿约75%~90%有严重的神经系统后遗症[1]。故国内外学者对其作了大量的研究工作。笔者就我院收治的胆红素脑病36例临床资料分析如下,旨在探讨胆红素脑病的发病因素,为其防治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05年8月~2008年4月我院新生儿科收治的胆红素脑病36例,其中男26例,女10例。足月适于胎龄儿28例,足月小于胎龄儿2例,早产儿6例,体重<2500g 8例,体重>2500g 28例。日龄36h~18天。均为家中及私人诊所生产,农村或流动人口。

  1.2 方法

  1.2.1 诊断方法

  36例均符合《实用新生儿学》胆红素脑病的诊断标准[2]。入院治疗前即抽取静脉血进行血常规、血清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CRP、血培养、ABO及Rh溶血全套、G-6PD测定,TORCH血清学抗体。并行NBNA评分。

  1.2.2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1.5版软件包、计量数据以±s表示,采用方差检验和t检验分析。

  2 结果

  2.1 病因构成

  36例患儿出现病因43例次,其中ABO溶血病合并G-6PD缺陷症3例,G-6PD缺陷症合并感染4例,ABO溶血病合并Rh溶血病1例,余为单病因病例,见表1。表1 新生儿胆红素脑病病因构成比(略)

  2.2 实验室检查

  36例中有2例为间接胆红素增高为主的混合性高胆红素血症 ,余均为单纯间接胆红素增高,其中血清总胆红素<342μmol/L 6例,包括4例早产儿及1例足月小于胎龄儿。≥342μmol/L 30例。警告期血清总胆红素浓度为(440.484±110.462)μmol/L,痉挛期血清总胆红素浓度为(480.473±129.247)μmol/L,两者比较差异无显著性(t=-0.95,P>0.05)。发病日龄<3天者3例,血清总胆红素浓度为(517.133±117.388)μmol/L;3~10天27例,血清总胆红素浓度为(428.096±113.555)μmol/L;>10天6例,血清总胆红素浓度为(531.217±74.304)μmol/L,三者比较差异无显著性(F=2.67,P>0.05)。pH<7.25 8例,高渗血症6例,CRP>8mg/L 12例,其中5例血培养阳性,NBNA<37分19例,≥37分17例。

  2.3 预后

  23例临床症状消失出院,放弃治疗8例,死亡5例,由于系农村及流动人口,无后期随访资料。

  3 讨论

  结合本组资料,笔者认为胆红素脑病的发病因素如下:

  3.1 溶血性疾病为首要因素,占病因构成比的72.09%。其中血型不合占溶血病的51.61%。本组血型不合溶血性核黄疸均发病较早,进展快,病情重,尤其是ABO合并Rh溶血病者。有研究证实[3]游离胆红素的浓度不同对神经细胞毒性作用不同。另外,G-6PD缺陷症所占比例较高,占病因构成比的34.88%,占溶血性核黄疸的48.39%。考虑与我省处于南方地区,少数民族聚集,存在一定的地域差异性有关,且这种疾病在新生儿期合并感染、窒息缺氧、酸中毒、大量出血等病理情况下更易发,本组即有4人系G-6PD缺陷综合征并感染者。

  3.2 感染为另一种重要因素,本组感染性黄疸占病因构成比的27.91%,且有5例培养出细菌。感染后一方面病原体可引起细胞破坏,产生溶血;另一方面可影响肝脏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的活力,使肝脏对胆红素的摄取和结合能力减低,未结合胆红素升高,有实验证实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内毒素增加胆红素的细胞毒性,支持感染因素加重胆红素对神经组织损伤的危险[4]。本组有2例患儿在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的同时伴有直接胆红素的升高,2例均系存在感染性黄疸的患儿,考虑是由于感染后肝排泄功能障碍而致胆汁淤积,使结合胆红素同时升高,表现混合性高胆红素血症。

  3.3 围生因素是影响新生儿胆红素脑病的重要因素。本组发现新生儿状态与核黄疸的发生关系密切,主要表现在:①早产儿、低体重儿:其本身肝酶发育不良,影响肝脏对胆红素的摄取、结合、转运功能;且这类小儿本身免疫功能低下,加之生后的喂养、营养问题更易并发各种合并病,影响白蛋白胆红素结合力,导致体内游离胆红素水平增高。尤其是早产儿血脑屏障发育不完善,血脑屏障的生理功能状态低下,将直接影响脑内胆红素水平。本组4例早产儿及1例小于胎龄儿胆红素浓度<342μmol/L,更加说明了体重、胎龄越小,胆红素对脑组织危害越大。②低氧血症、低血糖病、低血容量、高渗血症,高碳酸血症、代谢性酸中毒等病理状况下往往使黄疸程度加重。因为单纯高非结合胆红素血症对健康新生儿并不会引发核黄疸,除非该新生儿处于窒息状态,尤其处于某些病理状态下[1],因为此时不但游离胆红素浓度增高,且血脑屏障开放,血浆胆红素,包括游离胆红素和白蛋白结合胆红素复合物大量进入脑组织,与脑细膜上的神经节苷脂、神经鞘磷脂结合,最终在脑细胞膜上聚集、沉积,引起核黄疸。本组患儿均为院外生产儿,其入院时实验室检查提示有8例处于酸中毒,6例处于高渗血症状态,且其出生病史不详尽,不能排除其他围生病理因素存在。

  本组可见警告期与痉挛期患儿血清胆红素浓度差异无显著性,但36例患儿中有5例死亡病例和4例放弃治疗病例均为痉挛期胆红素脑病,可见核黄疸的发生及严重程度不在于血清胆红素浓度,而取决于脑内胆红素水平及血脑屏障功能状态。

  因此,鉴于胆红素脑病的危害性,建议:①加强产前宣传和围生期保健,减少早产、感染,避免院外生产;②加强基层保健,普及新生儿常见病的认知学习,做到早诊、早治、控制诸多病理因素的发生,减少核黄疸的发生概率;③加强对父母的宣教,使其了解新生儿健康常识,正确认识新生儿黄疸,以达到预防和及早治疗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吴晓翠,陈新.新生儿黄疸[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1:156-157.

  [2]金汉珍,黄德珉,官希吉.实用新生儿学[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302-303.

  [3]王永明,徐天鹤,华子瑜.新生儿期胆红素的神经细胞毒性及影响因素[J].国外医学:妇幼保健分册,2004,15(3):140-141.

  [4]Ngai KC, Yeung CY. Additive effect of tumor necrosis factor-alpha and endotoxin on bilirubin cytotoxicity [J]. Pediatr Res,1999,45(4 Pt 1):526-530.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