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化吸入配合拍背吸痰治疗婴幼儿肺炎42例的效果观察
发表时间:2011-01-07 浏览次数:433次
作者:郭清厚 陈露 张亚爱 作者单位:广东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儿科,广东湛江 524003
【摘要】目的:观察雾化吸入配合拍背吸痰治疗婴儿肺炎的效果。方法:将84例支气管肺炎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雾化吸入配合吸痰)和对照组(雾化吸入)各42例,两组均予抗感染、抗病毒、退热及雾化吸入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配合拍背吸痰。比较两组患儿的有效率和治愈天数。结果:观察组治愈22例,有效14例,无效6例,对照组治愈、有效、无效的例数分别为12、16、14例,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c=6.185, P<0.05)。观察组的治愈天数为(6.82±1.74) d,明显短于对照组的(9.24±2.62) d (P<0.01)。结论:雾化吸入配合拍背吸痰对婴幼儿肺炎治疗效果良好。
【关键词】 婴幼儿肺炎;雾化吸入;吸痰;拍背
雾化吸入疗法是稀释痰液、消除炎症、解除支气管痉挛、改善通气的重要手段,现已广泛用于临床婴幼儿肺炎的辅助治疗。雾化后立即给予拍背吸痰更有利于消除呼吸道内分泌物,促进痰液排出,有利疾病恢复;但在临床护理中,笔者常发现雾化后吸痰不易于被患儿家长接受。为了观察雾化后吸痰与不吸痰两种方法的效果,我科于2004年6月至2005年12月对84例患儿进行分组对照观察,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
参照《实用儿科学》中肺炎诊断标准[1],选择婴幼儿肺炎84例,其月龄为4~18个月,临床表现均有发热、咳嗽、咳痰;32例有呼吸急促和气喘症状,行胸片检查均支持支气管肺炎诊断。将84例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42例(男32例,女10例)和对照组42例(男28例,女14例),两组年龄、性别、病情无明显差别,具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抗感染、抗病毒及退热治疗, 并按不同的年龄、体重给予不同剂量的药物予雾化吸入。雾化液为生理盐水20mL+α糜蛋白酶2.5~5mg,每天2次。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并配合吸痰措施:吸痰前先评估患儿, 根据病情、痰液情况决定采用吸痰方式和时间。对痰液较少、较浅者予吸球吸痰;对痰液较多、较深者则采用电动吸痰。电动吸痰时,婴幼儿的负压保持在60~100 mmHg,所需吸痰管直径为插管直径的一半,吸痰一次负压时间少于5 s,吸痰前予100%纯氧吸入,以预防低氧血症[2]。吸痰前对患儿进行有效拍背。
1.3 疗效标准
治愈:临床症状消失,胸片正常;有效:用药2~3d内热退,肺部罗音减少,吸痰,咳嗽明显减轻;无效:用药2~3d内热不退,肺部罗音无明显减少,咳嗽、咳痰无明显改善。
1.4 统计学处理
等级分类资料用秩和检验,计量资料用t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疗效比较
观察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表1 两组患儿治疗有效率的比较(略)
2.2 两组患儿治愈天数比较
观察组的治愈天数为(6.82±1.74)d,明显短于对照组的(9.24±2.62)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3 讨论
婴幼儿肺炎是临床上较常见的疾病,由于婴幼儿的气管、支气管较狭窄,粘膜柔嫩,血管丰富,软骨柔软,且缺乏弹性组织,支撑作用差,纤毛运动功能差,以及婴幼儿的咳嗽反射及气道平滑肌收缩功能差,不能有效地清除分泌物,故极易造成痰液阻塞。雾化的目的之一是湿化干燥的痰液,使其稀释易于排出;然而在雾化后如不及时将痰吸出,稀释的痰液增加,而气道本身在炎症时存在黏膜充血水肿,痰液很容易阻塞支气管,往往可导致通气功能严重障碍。 有文献报道,患毛细支气管炎的婴儿可因雾化吸入后痰液阻塞引起窒息,最终导致心力衰竭而死亡[2]。另外,小儿患肺炎时常张口呼吸,使分泌物干稠,影响呼吸道纤毛运动,分泌物积聚,使婴幼儿相当狭窄的气道更加狭窄,分泌物堵塞时为发生肺不张、呼吸衰竭的主要原因。因此,雾化后痰液被稀释,充分有效地拍背,使粘附在气管、支气管壁上的痰液松动、脱落,并及时吸出,可明显改善呼吸。
既往我们虽然也采取了雾化吸入使痰液稀释,但由于分泌物不能及时吸出,致使药物不能很好地发挥药效作用,病情延长,效果不佳。目前,我们采用的压缩型雾化吸入机可产生足够的雾量,提供足够的药物浓度,使药物雾化成1~10 mm以下颗粒,药物可直接作用于咽喉、支气管和肺泡[3]。药物还可绕过肝脏代谢的首过作用,不经过消化道而直接吸收,迅速发挥药效作用提高疗效,安全性更高。我们在雾化吸入的基础上及时配合使用正确的拍背和吸痰措施,使得稀释后的痰液能及时吸出,既能防止发生呼吸道窒息,也使药物发挥最大的药效作用。本文结果显示,使用雾化吸入配合吸痰治疗者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治愈天数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因此,为达到婴幼儿肺炎治疗的理想效果,雾化吸入后拍背吸痰,是值得临床广泛应用的一种好方法。
【参考文献】
[1]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7版.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1143
[2]陈嘉凤.3例超声雾化吸入致严重不良后果的教训[J].实用护理杂志,2001,17(6):46.
[3]廖清奎,郭学鹏,王开荣. 儿科最新治疗[M]. 天津: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1993:4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