哮喘患儿血清胸腺和活化调节趋化因子水平测定
发表时间:2010-12-30 浏览次数:389次
作者:周志江1**, 朱晓萍2***, 饶璐飞2, 程萍3 作者单位:(1.贵阳市儿童医院, 贵州 贵阳550001; 2.贵阳医学院附院 儿科, 贵州 贵阳550004; 3.贵阳医学院附院 免疫实验室, 贵州 贵阳550004)
【摘要】 目的: 测定哮喘患儿血清胸腺和活化调节趋化因子(TARC)水平,探讨其在哮喘免疫学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收集27例哮喘急性发作期患儿及18例健康儿童的静脉血,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ELISA)测定血清TARC水平。结果: 哮喘急性发作期患儿血TARC水平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86,P﹤0.05)。结论: TARC可能参与了儿童哮喘的发病过程。
【关键词】 哮喘; 儿童; 趋化因子类
支气管哮喘是儿童时期最常见的慢性呼吸道疾病,近年来呈持续上升的趋势,我国0~14岁儿童哮喘的发病率从1990年的0.11%~2.03%上升到2000年的0.25%~4.63%[1],支气管哮喘严重影响了患儿的身心健康及生长发育。胸腺和活化调节趋化因子(thymus and activationregulated chemokine,TARC)是近年发现的一个新的CC趋化因子,其高亲和力受体为CC趋化因子受体4(CC chemokine receptor4,CCR4),CCR4高表达于Th2细胞,能选择性地将Th2细胞从外周募集至炎症部位,从而引起Th2细胞介导的炎症反应,而Th2细胞与哮喘关系密切[2,3],目前国内对TARC在儿童哮喘发病机制中的作用研究较少,2008年3月~2008年12月,采用ELISA法检测哮喘急性发作期患儿血清TARC水平,研究其在哮喘发病中的作用,进一步了解哮喘的免疫学发病机制,为哮喘的治疗提供新的策略。
1材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儿科哮喘门诊确诊为哮喘急性发作期患儿27例,男15例,女12例,年龄0.73~10岁,平均(426±2.35)岁,按2003年全国儿童哮喘防治协作组修订的儿童哮喘标准[4]诊断,发病前4周均未使用过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及免疫调节剂;对照组18例,为幼儿园及学校健康体检儿童,男10例,女8例,年龄1.5~9.08岁,平均(5.65±2.32)岁,近1个月无急性呼吸道感染,既往无喘息病史,无家族哮喘病史,无个人和家族过敏性疾病史,均无心、肺、肝、肾等重要脏器疾病。两组性别、年龄经统计学比较差异无显著性,具有可比性。
1.2方法所有研究对象均无菌抽取静脉血3 ml,置于干燥无菌试管中30 min,以2 000 r/min离心15 min后分离血清,吸取血清放入Ependoff管中,置于-20 ℃冰箱保存待检。采用双抗夹心ELISA法检测血清TARC水平。TARC试剂盒购置于美国MCKINLE公司,操作严格按试剂盒说明书进行。
1.3统计学处理所有实验数据采用SPSS 11.5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进行正态性检验,正态分布的数据用(x±s)表示,采用成组设计两样本均数比较的t检验,计数资料间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检验水准α定为0.05,P<0.05差异有显著性。
2结果
哮喘急性发作组血清TARC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t=2.786,P﹤0.05)。结果见表1。表1哮喘急性发作患儿血清TARC水平
3讨论
TARC又称为趋化因子配体17(CCL17),是由Imai等[2]在1996年通过信号序列捕获法从植物血凝素刺激的外周血单核细胞建立的cDNA表达文库中分离出一个新的CC趋化因子。TARC主要表达于胸腺,也表达于其它组织,如肺、结肠、小肠等[5],主要由胸腺细胞、单核细胞、巨噬细胞、内皮细胞、支气管上皮细胞等产生。TARC的高亲和力受体为CC趋化因子受体4(CC chemokine receptor 4,CCR4) ,CCR4选择性高表达于Th2细胞,也表达于血小板、单核细胞、嗜碱粒细胞等,TARC与CCR4结合后可引起分子构象的改变,激活偶联的G蛋白,进而激活磷脂酶C,促使胞外Ca2+内流和细胞储存Ca2+释放,致胞浆内Ca2+浓度增高及蛋白激酶C活化,引起靶细胞效应[2,5]。研究证实,TARC不仅在儿童哮喘的气道炎症中发挥重要作用[6],而且参与多种疾病发病过程,如毛细支气管炎、特应性皮炎(AD)、大疱性类天疱疮和蕈样肉芽肿等[7~9]。TARC具有强大的募集Th2细胞的作用,而Th2细胞可促进多种细胞合成并释放多种炎性因子,并与多种细胞因子产生协同作用以放大炎症反应。TARC强大的募集Th2细胞的独特之处和促进多种细胞因子释放的作用,被认为参与了机体多种炎症性疾病的发生,其能诱导和激活炎性细胞在呼吸道的募集,参与呼吸道的炎症,在呼吸系统炎症性疾病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研究发现,哮喘患者的痰、气道上皮和外周血中的TARC含量和表达TARC的细胞数均明显高于正常人群,并且与IgE增高密切相关 [6,10];另外的研究显示[5],IL4促进TARC mRNA在支气管上皮细胞株A549 的表达,联合TNFα则明显增加TARC mRNA表达;糖皮质激素吸人治疗几乎完全抑制TARC蛋白和mRNA在气道上皮细胞的表达,提示气道上皮细胞是产生TARC的重要来源,气道上皮通过旁分泌机制在变应性呼吸道疾病的发展中起重要作用,糖皮质激素吸人治疗哮喘至少部分是通过抑制上皮细胞产生TARC而发挥作用。
支气管哮喘发病机制目前认为是Thl/Th2失衡致Th2细胞占优势应答所引起[11,12]。Th2细胞产生的IL4、IL5和IL13在介导Th2细胞反应中起关键作用,多数人认为是引起哮喘发作的重要因素。朱晓萍等[3,13]研究显示,哮喘发作患儿外周血单核细胞培养上清IL4、IL13和血浆总IgE水平显著增高,表明有分泌IL4和IL13的Th2 细胞的活化及其诱导B细胞分泌IgE增加,且IL4可能在哮喘早期起作用,而IL13可能在哮喘的维持和发展中起重要作用。过敏原对哮喘患者Th细胞增殖有选择性,促进Th2细胞优势表达,从而使Thl/Th2平衡向Th2 转化。当Th2 细胞占优势时,IL4 和IL5等分泌增加,易发生高IgE 血症和嗜酸细胞的增多及寿命延长,结果导致哮喘的发作[14]。可见Th2细胞支气管哮喘发病中起重要作用,而募集大量Th2细胞到炎症部位的胸腺和活化调节趋化因子为近年研究热点。
本实验的结果显示,哮喘患儿血清TARC的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次实验血清TARC浓度与国外文献研究结果不一致[6],其结果明显高于文献报道,可能与人种、环境因素及疾病严重程度等有关,值得进一步探讨。哮喘患儿TARC升高可募集大量Th2细胞到炎症部位,Th2细胞分泌IL4、IL13,而IL4及IL13又促进气道上皮细胞、平滑肌细胞等分泌TARC,TARC的产生反过来诱导更多Th2细胞在气道的募集,从而起到级联放大作用,促使气道炎症发生发展及慢性炎症的持续存在[5]。可见促使Th2淋巴细胞募集的TARC在哮喘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
综上所述,哮喘是一个复杂的免疫性疾病,众多的细胞因子和炎症介质参与了其发病过程。本研究结果显示,哮喘急性发作期患儿血清中TARC水平升高,表明其在哮喘发病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为深入进一步探讨TARC在哮喘免疫学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林江涛.难治性哮喘的临床特征及发生的危险因素[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09(23):2-5.
[2]虞敏,王利民,袁忠祥,等.三尖瓣置换术的临床体会[J].上海医学,2008(3):200.
[3]栾容兰,张红凤.心脏瓣膜病变外科治疗的术后监测[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20(8):11-12.
[4]Joel P Regineli,Brian Griffin.The challenge of valvular heart disease:when is it time to operate[J].Cleveland Clinic Journal of Medicine,2004(6):463-482.
[5]Rizzoli G,Vendramin I,Nesseris G,et al.Biological or mechanical prostheses in tricuspid position?a meta-analysis of intra-institutional results[J].Ann Thorac Surg,2004(77):1607-1614.
[6]Kaplan M,Kut MS,Demirtas MM,et al.Prosthetic replacement of tricuspid valve:bioprosthetic or mechanical[J].Ann Thorac Surg,2002(73):467-73.
[7]Neville A G Solomon, Remy C H Lim,Parma Nand,et al. Tricuspid valve replacement:bioprosthetic or mechanical valve[J].Asian cardiovascular& thoracic annals,2004(2)143-147.
[8]甘辉立,张健群,葛永强,等.三尖瓣置换术治疗Ebstein心脏畸形的临床研究[J].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2008(5):336-340.
[9]李镇,邢西忠,张秀辉,等.常温下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的临床研究(附499例报告)[J].临沂医学专科学校学报,2005(1):21-22.
[10]华琨,杨秀滨.成形术治疗二尖瓣关闭不全的进展[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0(3):4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