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炎平治疗小儿病毒性腹泻96例效果观察
发表时间:2010-11-26 浏览次数:445次
作者:莫敏雪 作者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龙泉山医院,广西 柳州 545005
【摘要】目的 探讨喜炎平注射液治疗小儿病毒性腹泻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184例小儿病毒性腹泻患儿随机分为喜炎平治疗组96例,利巴韦林对照组88例,并进行疗效对比分析。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χ2=9.06,P<0.01)。结论 喜炎平注射液是一种治疗小儿病毒性腹泻安全、可靠且有明显疗效的纯中药制剂。
【关键词】 腹泻 喜炎平注射液 医学 中国传统
喜炎平注射液是一种新型中药制剂,对多种病毒、细菌引起的炎症、高热具有很好的治疗效果。我院自2005年2月~2007年2月采用喜炎平注射液治疗小儿病毒性腹泻96例,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84例病例均为我院2005年2月~2007年2月门诊及住院患儿,其中男104例,女80例,年龄最小3个月,最大12岁,平均2.8岁,所有病例均符合小儿病毒性腹泻临床诊断标准[1]。
1.2 临床特点 184例患儿均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腹泻,病程均在1周以内。排便次数>5次/d,其中≥10次/d 84例,≥20次/d 30例。大便为稀水样便或蛋花汤样便,无腥臭味及脓血。76例伴有呕吐。轻度脱水116例,中度脱水60例,重度脱水8例。伴发热106例,其中体温≥39℃为30例。合并上呼吸道感染26例,支气管炎16例,肺炎3例。
1.3 实验室检查 184例大便镜检均未检出脓细胞或(和)红细胞,其中检出脂肪球(+~+++)36例,白细胞少许16例,黏液(+~++)10例。大便培养均未检出致病菌。血电解质检查除26例低钠,13例低钙,8例低钾外,其余均未提示异常。30例血气分析检查,8例提示代谢性酸中毒。
1.4 治疗方法 将184例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96例,对照组88例,治疗组用喜炎平注射液按5~10mg/kg·d-1加入葡萄糖液中静脉滴注,每天1次,连用3天;对照组给予利巴韦林注射液10~15mg/kg·d-1加入葡萄糖液中静脉滴注,每天1次,连用3天。两组患儿根据病情及脱水情况均给予退热、补液及纠正电解质紊乱等处理,合并呼吸道感染患儿酌情加用抗生素治疗。
1.5 疗效判定标准[2] 显效:用药24~48h腹泻次数减少至2次/d,大便性状恢复正常,临床症状消失;有效:用药48~72h腹泻次数减少至≤4次/d,大便性状好转,大便中水分减少,临床症状基本消失;无效:经治疗72h后大便性状、次数及临床症状无好转,甚至恶化。
1.6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疗效比较 治疗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见表1。表1 两组总有效率比较
2.2 不良反应 两组病人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副作用。
3 讨论
小儿腹泻病是一种多发病、常见病,常常并发脱水及酸中毒,使病情迅速加重,影响小儿生长发育,严重危害儿童的身心健康。传统治疗多采用广谱抗生素治疗,抗生素治疗不仅毒副作用大,而且对病毒性腹泻可造成菌群失调,甚至加重病情。喜炎平注射液的应用解决了这一难题。喜炎平注射液是从植物穿心莲中提取制成的水溶性穿心莲总内酯磺化物,主要成分为穿心莲总内酯(穿心莲甲素、乙素、丙素、丁素)与穿心莲新苷和脱水穿心莲内酯等。穿心莲内酯磺化后,引入亲水基,其抗炎、解热效果增强,易于溶解、吸收,减少或避免过敏反应[3],具有广谱抗病毒效果,尤其对腺病毒Ⅲ、流感病毒甲Ⅰ、流感病毒甲Ⅱ、流感病毒甲Ⅲ及呼吸道合胞病毒等有灭活作用。同时具有抗菌、解热消炎作用,促进肾上腺皮质功能及镇静作用,可增强外周血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及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提高血清中溶菌酶的含量,增强细胞免疫功能。本治疗组96例病毒性腹泻患儿应用纯中药制剂喜炎平注射液治疗,临床效果满意,总有效率为94.7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0.68%(P<0.01),且未发生任何毒副作用。提示喜炎平注射液是一种治疗小儿病毒性腹泻安全、高效、广谱的纯中药制剂,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王墓逖.儿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263-271.
[2] 方鹤松,魏承毓,段恕诚.腹泻病疗效判断标准的补充建议[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1998,13(6):384.
[3] 邓文龙,刘家玉,聂仁吉.三十种穿心莲注射液的药理作用比较研究[J].中药通报,1985,38(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