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毛细支气管炎32例临床分析
发表时间:2010-12-02 浏览次数:389次
作者:孙卫平 作者单位:201400 上海,上海市奉贤区中心医院儿科
【摘要】 目的 分析小儿毛细支气管炎的临床特征、治疗和转归。结果 发病年龄4~6个月12例,7个月~2岁20例。平均住院5~7天,全部治愈。结论 小儿毛细支气管炎是一种病毒引起的下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多见于婴幼儿,应积极综合治疗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关键词】 小儿毛细支气管炎;喘憋;婴幼儿
毛细支气管炎是婴幼儿冬春季节常见的一种急性下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常见于2岁以内,多由于呼吸道合胞病毒,喘憋为突出表现,是儿科常见急诊,重者危及生命,所必须积极有效治疗,减少并发症,降低死亡率。现对本院2009年5月—2010年4月住院治疗32例毛细支气管炎分析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对象
本院2009年5月—2010年4月共收治小儿毛细支气管炎32例,其中女9例,男23例;年龄4~6个月12例,7个月~2岁20例,住院天数5~7天。
1.2 诊断标准
发生于2岁以内婴幼儿,多数在6个月以下,急性发病,突然发作性喘憋和肺部哮鸣音为其诊断要点,呼气性呼吸困难,可呈阵发性,呼气延长,伴哮鸣音,间歇期呼气性哮鸣音消失[1]。
1.3 临床表现
轻微上呼吸道感染后1~3天出现持续性干咳,伴发作性喘憋,程度轻重不一,发热22例,其中低热12例,中等度发热6例,高热4例,发作时均有呼吸加快,面色青紫、鼻搧、吸凹、伴呼气性喘憋,呼气延长,全部患儿均有不同程度烦躁不安,进食减少,肺部体检听诊广泛干性啰音、哮鸣音和吸气末湿性啰音,但在喘憋发作时往往听不到湿性啰音。
1.4 实验室检查
周围血白细胞多在正常范围,白细胞计数<10×109/L 25例,(10~20)×109/L 7例,分类大致正常。胸部X线表现为肺透亮度增加,纹理增粗,支气管周围炎性阴影,部分有散在阴影,但无大片实变阴影。
2 治疗与转归
所有患儿均给予抗感染、吸氧、平喘,包括雾化吸入(布地奈德、特布他林),每次吸入15min,每日2次。有酸中毒者纠酸,有心衰者予以强心治疗,同时辅以止咳化痰类药物。所有病人全部治愈出院,住院天数5~7天。治愈标准:咳嗽好转,喘憋消失,肺部啰音消失。
3 讨论
毛细支气管炎是婴儿时期的常见病,为一种特殊类型的肺炎。病原体1/2以上为呼吸道合胞病毒,其他依次为腺病毒、副流感病毒、鼻病毒、流感病毒、肺炎支原体。仅见于2岁以内的婴幼儿,毛细支气管结构内的特殊性全部由平滑肌组成,没有任何软骨,在炎症的刺激下,容易发生痉挛。患儿免疫功能较低,抗病能力弱,婴幼儿气道狭窄,排异能力差,细小管腔内,因炎性分泌物、水肿及平滑肌收缩而发生梗阻,引起缺氧及二氧化碳潴留,表现为酸中毒、肺小动脉痉挛及肺循环功能障碍。患儿可有不同程度的咳嗽、喘憋[2]。于发病早期即可出现明显的发作性喘憋,严重者可出现呼衰、心衰。故小儿发病后应及时到医院救治。患过毛细支气管炎的患儿日后易患哮喘,有相当一部分患儿日后可出现反复咳嗽、喘憋,长期随访观察,有22.1%~53.2%的患儿发展为小儿哮喘[2],故积极防治毛细支气管炎可减少哮喘的发作。
在本病的治疗中,应用超声雾化吸入方法是将药物通过超声雾化吸入装置变成细微的雾状颗粒吸入呼吸道,直接作用于局部病灶。人体呼吸道末端管径纤细,一般气雾不易到达,而超声雾化产生的雾具有雾气大、颗粒小而均匀的特点。因此,在吸入时可深达各级分支和肺泡,且能触及黏膜形成融合,使雾粒在各级气道黏膜和肺泡表面滞留,使局部药物浓度较其他地方高出很多,药效迅速,用药少,不良反应少,从而加速气道水肿解除,促进分泌物液化,有利于排出。同时还可刺激呼吸道自身清洁机制和改善通气功能,从而加速炎症吸收过程。目前毛细支气管炎的临床主要用药有[3]抗病毒药,尚无特效药,支气管扩张剂常用氨茶碱、糖皮脂激素,多用地塞米松、普米克令舒、盐酸氨溴索,其中盐酸氨溴索为黏液溶解剂,能增强呼吸道黏液分泌和支气管纤毛运动,使痰易咳出。所治疗小儿毛细支气管炎需综合应用吸氧、止咳镇静、平喘、改善肺循环、雾化吸入、静脉补液、纠酸、强心、并根据病情需要予以综合处理。
【参考文献】
1 李兴华,王荣国.儿科疾病诊断标准.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7.
2 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 ,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200.
3 陈福将,李昌崇.毛细支气管炎的药物治疗研究进展.国际儿科学杂志 2007,34(2):10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