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儿科学》

川崎病患儿血小板参数的变化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

发表时间:2010-11-01  浏览次数:412次

  作者:陈琳 作者单位:北海市卫生学校附属医院儿科,广西北海536100

  【摘要】 目的 探讨川崎病(KD)患儿血小板参数的变化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方法 用sysmex kx-21全自动血液细胞分析仪对30例KD患儿进行血小板计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压积(PCT)和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测定。10例有冠状动脉病变为观察组,20例无冠状动脉病变为对照组。结果 观察组急性期MPV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亚急性期PLT计数较急性期升高,也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PCT亦大于对照组(P<0.05)。而PDW在急性期与亚急性期,观察组与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血小板参数的变化,对KD以及KD并冠状动脉病变的诊断、治疗及评价预后均具有相当高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 川崎病;血小板参数;冠状动脉病变

  川崎病(KD)又称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mcls),是一种以发热、黏膜炎、皮疹、淋巴结肿大和指端皮肤改变为特征,以全身血管炎为主要病理改变的急性发热性疾病。本病主要并发症为冠状动脉损害,但早期临床症状不明显,给诊断治疗带来困难,易被漏诊误诊,本病近年来发病率有上升趋势,引起临床医师重视,通过临床观察发现,血小板参数变化与冠状动脉改变有关[1]。为指导临床治疗,笔者观察了KD患儿血小板参数变化,探讨其临床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4年1月~2009年1月,我科收治的KD患儿30例,全部病例诊断均符合1984年日本mcls研究会的诊断标准[2]。其中男18例,女12例,发病年龄1~5岁,平均2岁5个月,入院发病时间3~8天,全部患儿均进行动态心脏彩色多普勒检查,发现冠状动脉病变10例,不同年龄冠状动脉扩张诊断标准[3]不同,冠状动脉内径:<3岁>2.5mm,~9岁>3mm,~14岁>3.5mm,或冠状动脉内径与主动脉内径之比>0.3, 10例有冠状动脉病变者为观察组,其中男6例,女4例;20例无冠状动脉病变者为对照组,其中男12例,女8例,两组患儿性别、年龄及相关临床资料差异无显著性。

  1.2 方法

  30例KD患儿分别于入院当日(急性期)给予静脉丙种球蛋白(IVIG)治疗,400mg/d,每日1次,连用5天,合并冠状动脉损害给予复方丹参注射液或黄芪注射液静脉点滴,每日1次,连用10~14天,口服阿司匹林及双嘧达莫等对症治疗至体温正常后3~4天(亚急性期),抽取静脉血。采用sysmex kx-21全自动血液细胞分析仪测定血小板参数,包括血小板计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压积(PCT)、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

  1.3 统计学方法

  计量数据以(±s)表示,两组均数间比较用t检验。

  2 结果

  观察组急性期MPV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1)。亚急性期PLT计数较急性期升高,观察组PLT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PCT亦大于对照组(P<0.05),而PDW在急性期与亚急性期,观察组与对照组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KD患儿合并冠状动脉病变与无冠状动脉病变急性期和亚急性期血小板参数比较分别见表1和表2。表1 KD患儿急性期血小板参数检测结果 (略)表2 KD患儿亚急性期血小板参数检测结果 (略)

  3 讨论

  KD是一种原因不明以全身血管炎为主要病变的急性发热出疹性儿童常见免疫相关性血管炎综合征,可能与感染后异常免疫反应相关,主要累及心血管系统,尤其是冠状动脉,发生率为15%~25%。临床表现以发热、皮疹、淋巴结肿大为首发症状多见,心血管系统受损表现开始不明显,易被临床医师忽视,造成漏诊、误诊,延误了最佳治疗时间。目前KD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与多种因素有关,临床观察发现KD患儿血小板总数多数升高,血小板在KD中有重要作用,血小板参数出现变化则提示合并冠状动脉损害,损害严重者可发生冠状动脉瘤引起血栓性梗塞,甚至梗死,严重危及患儿生命。因此,研究血小板参数变化与冠状动脉病变关系,对指导KD治疗至关重要。

  通过对KD患儿急性期和亚急性期血小板参数动态观察发现:KD合并冠状动脉病变组在MPV、PLT、PCT均比无合并冠状动脉病变组高,MPV可作为血小板活化的一个重要指标,在临床上有较高参考价值。本组结果表明,急性期MPV增大及此后的PLT显著提高是KD患儿合并冠状动脉病变的危险因素,与赵玉红[4]报道的结果相符。因此,当检测到MPV及PLT显著增高时,应及时给予药物早期干预治疗,大剂量丙种球蛋白静脉注射,应用血管扩张剂:静脉点滴复方丹参注射液或黄芪注射液,口服双嘧达莫;抗凝治疗:口服肠溶阿司匹林片,以利于改善冠状动脉血液循环,减少血栓形成,可有效防治冠状动脉并发症。

  临床观察表现,KD患儿血小板参数变化与冠状动脉改变有关。KD的主要病理改变是血管炎,而血小板作为一种细胞急性时相反应物参与了KD患儿全身血管炎症反应,血小板升高是冠状动脉损害的危险因素之一,与KD患儿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密切相关[5]。对KD患儿除观察动态心脏彩色多普勒检查外,还应观察血小板参数变化,以了解病情进展,合理用药。

  通过本组分析,在KD的发病过程中,动态观察血小板各种参数变化,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对KD患儿早期诊断、指导治疗、判断预后及预防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阮仙利,方声,罗芳,等.川崎病患儿血小板参数的变化与冠状动脉改变的关系研究[J].中国热带医学,2008,8(7): 1175-1176.

  [2]王慕逖.儿科学[M].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187-188.

  [3]舒琼璋.川崎病患儿血液流变学变化与冠状动脉狭窄关系的研究[J].实用医学杂志,2007,23(9):1320-1322.

  [4]赵玉红.川崎病患儿血小板参数变化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7,24(4):603-604.

  [5]黄华振,叶中绿,梁任.川崎病患儿血小板参数的临床意义[J].中国热带医学,2008,8(5):769-770.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