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良性脑外积水20例
发表时间:2010-09-19 浏览次数:422次
作者:周庆明 宗俊华 韩兴兵 吴媛彬
【关键词】 脑外积水;婴儿;良性
婴儿良性脑外积水(EH)是由于婴儿期蛛网膜颗粒重吸收脑脊液的功能障碍,使脑脊液的分泌和重吸收失衡而引起的良性蛛网膜下腔积液。CT或MRI检查可见蛛网膜下腔增宽,是一种良性自限性疾病。由于目前颅脑CT影像学上尚无关于婴儿脑外间隙的正常标准数值,对于存在脑外间隙增宽的婴儿,究竟诊断为正常还是EH是颇有争议和值得探讨的问题。现将我们诊断的EH患儿20例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20例患儿均为足月儿,出生时无窒息、感染等病史。男15例,女5例。首次CT检查时年龄:3~6个月9例,~8个月8例,~12个月3例;所有病例均无颅脑外伤史,并排除脑萎缩、硬膜下积液、非交通性脑积水、感染或药物引起的良性颅内压增高症。
12 临床表现
单纯头围和囟门增大伴隆起者9例,其中5例产前B超检查怀疑脑积水;头围增大伴运动发育落后者5例(较同月龄正常婴儿落后1~3个月,下同);头围及囟门正常,但有神经系统异常者6例,其中运动发育落后和良性癫痫各3例。
13 CT诊断标准及结果
EH尚无统一的CT诊断标准,我们的诊断标准为:颅脑CT检查无脑实质异常但有下列蛛网膜下腔增宽的改变:①对称性顶叶、额叶、颞叶部位脑外间隙增宽,其中额叶外间隙>57 mm,外侧裂宽度>76 mm[1],后枕部正常;②前纵裂增宽;③脑沟增宽,但脑回圆纯丰满;④对称性侧脑室轻度扩张;⑤环池及鞍上池扩大。具备①、②、③和/或更多项者,即可诊断。本组20例CT表现为①+②+③者13例,①+②+③+④者5例,①+②+③+④+⑤者2例。
14 转归和结果
本组20例中,除3例婴儿良性癫痫患儿给予系统抗癫痫治疗并治愈外,其他患儿未行任何治疗。随访15~2年,结果所有病例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均达到正常;年龄满15~2岁时复查脑CT,上述异常消失。
2 讨论
21 EH的发病机制
EH的发病机制目前尚不十分清楚,多数人认为蛛网膜颗粒重吸收脑脊液的功能障碍是发病的主要原因[2]。文献[3]和本组资料均显示,EH患儿随着年龄的增大,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和颅脑CT均可达到正常,说明在婴儿期蛛网膜颗粒重吸收脑脊液的功能发育迟滞或落后可导致EH的发生。本组中有5例产前B超检查提示脑积水,生后证实为EH,说明蛛网膜颗粒重吸收脑脊液的功能障碍可始于胎儿期并延续至婴儿期。另外,EH尚可能与遗传有关,这些患儿父亲的头往往较大[1]。
22 EH的临床表现
头围增大和前囟隆起是本病的基础临床表现[3],部分患儿尚表现喷射性呕吐、运动发育落后、良性癫痫、惊厥等。值得一提的是,本组中各有3例患儿分别因运动发育落后、良性癫痫而行脑CT检查,具有典型的EH异常改变,但无头围增大和前囟隆起。因此,我们认为头围增大和前囟隆起并非见于所有的EH患儿;3例EH患儿并发良性癫痫,提示EH可能是婴儿良性癫痫的病因之一。另外,本组患儿无喷射性呕吐等较重颅内高压症状的发生,与文献[3]报道不符,可能与本组患儿未并发其它系统疾病有关。
23 EH的诊断
目前尚无被普遍接受的诊断标准,我们认为具备下列几点即可考虑诊断:①头围和前囟增大伴或不伴前囟隆起。②CT示对称性顶叶、额叶、颞叶部位的脑外间隙、前纵裂、外侧裂增宽伴或不伴其它部位蛛网膜下腔的轻度扩张,其中额叶外间隙>57 mm,外侧裂>76 mm,脑实质正常。③部分患儿有运动发育落后、惊厥、癫痫等神经系统异常,可无头围和前囟增大,脑CT示EH的典型改变者,也可诊断。④良性自限性经过,异常临床表现和脑CT改变2岁内消失。
24 EH的治疗
原则上EH多不需治疗[1,4],待到蛛网膜颗粒重吸收脑脊液的功能发育成熟而自愈;对于有颅内高压者,可酌情选用乙酰唑胺、速尿、糖皮质激素、洋地黄制剂、甘露醇等,以减少脑脊液分泌、降低颅内压;有惊厥或癫痫者也需给予相应的治疗。孟文等[3]提出静脉滴注脑活素治疗EH,但缺乏对照组的支持,可否缩短病程值得商榷。
参 考 文 献
1Fenichel GM主编,瘳建湘译儿科神经系统疾病鉴别诊断和治疗[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361~362
2杨于嘉,曹励之儿科疑难病[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251~253
3孟文,康文杰婴幼儿外部性脑积水42例临床分析[J]小儿急救医学,2004,11(6):404
4鲍南,顾硕,朱铭,等婴幼儿脑外积水的诊断和治疗[J]小儿外科杂志,2003,24(4):331
1 桓台县人民医院儿科 256400;2 桓台县人民医院CT室;3 桓台县唐山卫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