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急性中毒216例临床分析
发表时间:2010-09-20 浏览次数:403次
作者:刘正梅, 邓 娜, 喻 琴 作者单位:(郧阳医学院附属人民医院儿科,湖北 十堰 442000)
【关键词】 小儿;中毒
急性中毒是意外伤害的一种类型,指具有毒性作用的物质进入人体后引起器官和组织的器质性或功能性损害。小儿急性中毒在儿科常见,是小儿意外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儿科的常见危重急症,故预防和控制中毒十分重要。现将我科近3年来收治的216例急性中毒患儿的临床资料总结如下,以探讨预防及控制中毒的对策。
1 资料与方法
1.1 年龄分布
216例患儿中,农村儿童142例(65.7%),城市儿童74例(34.3%)。不同年龄组中毒发生率不一,见表1。
1.2 中毒种类
急性药物中毒61例(28.2%,包括镇静催眠药﹑解热镇痛药、避孕药),化学物品中毒57例(26.4%,包括消毒剂、防腐剂、去污剂、化妆品),灭鼠药中毒32例(14.8%,包括毒鼠强、氟乙酰胺中毒),农药中毒22例(10.2%,包括有机磷农药、杀虫剂),医源性药物中毒30例(13.9%,用药过量、疗程过长),植物中毒6例(2.8%,包括毒蕈、洋金花、曼陀罗),食物中毒8例(3.7%,包括不洁食物、过期饮品、水源被污染),且不同年龄组中毒种类不一,见表1。表1 不同年龄段中毒患儿中毒种类分布表(n,%)
年龄段n药物中毒 化学物品中毒灭鼠药中毒农药中毒医源性药物中毒植物中毒食物中毒<1岁22(10.1%)630013001~3岁65(30.1%)28230311004~7岁81(37.5%)273175614>7岁48(22.2%)002514054合计21661(28.2%)57(26.4%)32(14.8%)22(10.2%)30(13.9%)6(2.8%)8(3.7%)
1.3 中毒原因
⑴误服误食中毒186例(86.1%):由于小儿无知好奇,模仿力强又不能识别有毒与无毒的物质,家长对药物和化学制品(干洗剂、化妆品)等保管不当,小儿易误服中毒。鼠药由于制作形式多样﹑外观诱人﹑且大多被伴入香甜的食品制成毒饵,从而易致儿童误食中毒。⑵呼吸道吸入中毒14例(6.5%):由于家长喷洒农药灭虫灭蚊等,小儿未进行防护而吸入。⑶皮肤接触中毒8例(3.7%):错误地应用杀虫剂,喷洒内衣或涂抹体表而导致中毒。⑷医源性中毒30例(13.9%):由于在用药过程中用药过量或疗程过长而造成中毒。
1.4 治疗
1.4.1 中毒的诊断:⑴询问病史:当疑有中毒时应仔细询问有无毒物接触史,病前进食内容、生活情况、活动范围、周遭环境是否易导致毒物或药物的摄入﹑是否集体发病等。对疑为中毒的小儿应综合分析,明确病因(致病毒物)、受损脏器(定位靶器官)、病变性质(病理生理紊乱)和病情严重程度。⑵症状:首发症状多为呕吐、腹痛、腹泻,早期无发热,应与消化道疾病鉴别;婴幼儿多以惊厥、昏迷等症状发病,当出现不能用某一疾病解释的累及多系统的症状时(如不明原因的行为异常、嗜睡、昏迷、抽搐、瞳孔改变、呕吐、心动过速或呼吸循环衰竭等),应想到急性中毒的可能。⑶体格检查: 除常规体检外还应注意以下几点:①皮肤、衣物口袋中是否有毒物残留。②呕吐物、粪便、胃液中是否有毒物残渣。③有无具有诊断意义的中毒症状及体质:如皮肤青紫(亚硝酸盐、呼吸抑制药中毒);潮红(颠茄类、血管扩张药),黄疸(毒蕈、溶血毒物);出汗(有机磷);瞳孔散大(颠茄类),瞳孔缩小(镇静剂);口腔黏膜糜烂(腐蚀性毒物);蒜味(有机磷中毒)。④毒物鉴定:搜集可疑中毒的呕吐物﹑血液﹑排泄物等进行毒物鉴定,能快速确定毒物的特征乃至其名称[1]。
1.4.2 治疗:分“清、阻、排、解、维”5个步骤:⑴清(尽快清除未被吸收的毒物):在所有急性中毒患儿中,经消化道中毒占绝大多数,只要不是服药时间过长(>4 h),均应立即催吐洗胃(严重腐蚀性毒物中毒例外),洗胃尽量根据毒物性质决定,如不能确定毒物性质则用清水,一直洗胃到水清无味为止。洗胃完毕,注入适当导泻剂。如中毒时间较久,毒物主要留存于肠,应进行灌肠,直到洗出液变清为止,以使毒物尽快排出,减少再吸收。由皮肤吸收中毒者,应立即换掉原有衣服,洗净身体。经呼吸道吸入者,要立即脱离原环境,转移到新鲜空气环境中。⑵阻(阻止毒物吸收):在催吐洗胃中或之后,适当给予拮抗剂,直接与未被吸收的毒物发生作用,以减低毒性,防止吸收。常用的有:化学中和作用,如强酸用弱碱中和,强碱用弱酸中和,强碱和强酸也可用牛奶、豆浆、蛋清等中和。⑶排(促使已吸收的毒物加快排出):毒物吸收后,多由肝脏解毒或由肾脏排出,可静脉输入碳酸氢钠碱化尿液,同时给予利尿药。⑷解(特效解毒剂的应用):对于已经明确中毒原因的患儿,及时应用特效解毒剂,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有机磷中毒应用阿托品、解磷定,亚硝酸盐中毒应用美蓝,阿托品中毒应用毛果芸香碱,灭鼠药氟乙酰胺中毒应用乙酰胺静滴等。⑸维(维持生命体征稳定,防治脏器功能衰竭): 镇静、止痛、纠正脱水、酸中毒、补液、利尿、抗休克、抢救循环衰竭、呼吸衰竭、预防感染等,以支持患儿渡过危险期,特别是中毒原因不明或没有特效解毒药治疗的情况下,全靠对症及支持治疗拯救患儿。
2 结果
216例患儿中,204例治愈,治愈率94.4%,7例留下不同程度后遗症,表现为智力低下、继发性癫痫、多动症,5例毒鼠强中毒患儿因服药量过大,时间过长,抢救无效死亡。
3 讨论
3.1 中毒特点
本组资料显示:⑴小儿急性中毒发病率农村儿童(65.7%)明显高于城市儿童(34.2%),其原因可能由于农村患儿家中备用农药、药物等存放较多且管理不善,投放毒药的地方不隐蔽,易被小儿拿到,家中子女较多,父母对孩子监管不力。⑵小儿急性中毒好发年龄段为幼儿及学龄前期儿童,占67.6%。这与该年龄段小儿室外活动增加、具有好奇好动的特点、缺乏对毒物的分辨、自我保护意识差,或由于家长疏忽误喂及药物保管不当被小儿误食等因素有关。⑶随着工农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药物中毒、化学物品中毒明显增多,占54.5%,而植物中毒明显减少,占2.77% 。⑷医源性中毒明显增多,占13.88%,且好发于婴幼儿(24/30,80%),主要由于乡村医生或个人诊所医生对小儿生理特点、小儿药物的适应证、药物性能、作用机制、不良反应不甚清楚,用药过量﹑疗程过长所致。中毒药物以胃复安、阿托品、氨茶碱为主[2]。
3.2 治疗经验
本组病例的治愈率(94.4%)及存活率(97.7%)均很高,通过本组病例我们总结出抢救治疗原则:及时确定中毒原因、种类、途径、时间,尽快脱离中毒现场,积极进行院前、院内救治,排出尚未吸收的毒物。对已被吸收的毒物迅速解毒,给予积极支持治疗,保护重要脏器功能。做到争分夺秒,以提高患儿的存活率及治愈率。
3.3 预防措施
⑴加强药品管理和对儿童的监护,避免儿童接触有毒有害物质,要向年长儿讲明误服的严重性和后果,防止儿童误服。⑵家长要提高安全意识,尤其要注意到一些农药易挥发、小儿皮肤血管丰富易吸收的特点。⑶乡村医生和个体诊所医生要提高儿科疾病诊治水平,认真掌握小儿用药的剂量、适应征、毒副作用,尽量避免使用治疗量和中毒量极接近的药物,要选用安全性高、副作用小的药物。⑷工商、卫生行政部门要加强监督管理,避免一些剧毒药物进入市场,对违规者要严厉打击。⑸儿童有病一定要到正规医院找专业儿科医生就诊,不要在家随便喂药。
【参考文献】
[1]Kyle PB,Spencer JL,Purser CM,et al.Detected in suspected pediatric ingestions:a threeyear review[J].J Miss State Med Assoc,2004,45(2):3540.
[2]赖冰莹,林广裕.儿童急性医源性药物中毒108例临床分析[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02,4(4):321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