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儿科学》

桂枝生脉五苓散治疗重度新生儿硬肿症的疗效分析

发表时间:2010-08-19  浏览次数:444次

  作者:谢思华 作者单位:(广东省湛江南油职工医院,广东湛江 524057)

  【摘要】 目的 观察桂枝生脉五苓散治疗新生儿硬肿症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100例重度新生儿硬肿症的临床资料,属常规复温、补液及对症治疗者(对照组)50例;属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桂枝生脉五苓散口服或鼻饲者(中药组)50例。结果 中药组和对照组的硬肿消退天数为(4±1)d和(6±1)d,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在治疗过程中出现并发症的例数分别为7例和17例,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中药组治愈48例,好转0例,死亡2例(合并肺出血2例);对照组治愈40例,好转2例,死亡8例(合并肺出血5例,肺透明膜病2例和缺血缺氧性脑病伴颅内出血1例),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Hc=5.87,P<0.05)。结论 在常规复温、补液及对症治疗基础上加用中药桂枝生脉五苓散可缩短重度新生儿硬肿症的病程,减少治疗过程中出现的并发症。

  【关键词】 硬化病,新生儿/中药疗法;桂枝生脉五苓散

  新生儿硬肿症是新生儿常见疾病,也是导致新生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用常规方法治疗重度硬肿症,往往患儿恢复的时间长、并发症多、病死率较高。近10多年来,我科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桂枝生脉五苓散口服或鼻饲治疗,取得较好疗效,现作一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重度新生儿硬肿症患儿100例是我科近10a间从住院的病例中选取的。100例均属生后2~5d,硬肿范围均>50%,体温<35℃者89例,体温35~36℃者11例,均伴有硬肿症的“五不”症状。100例中有78例来自农村,22例为本院分娩。100例患儿分为对照组和中药组(各50例)。对照组男25例,女25例;28周产1例,~37周产42例,~38周产7例;体质量≤1 500g者13例,~2 500g者37例,平均(1 810±280)g;硬肿范围(64.0±8.8)%;合并肺炎16例,轻中度缺血缺氧性脑病伴颅内出血22例,肺透明膜病2例,肺出血5例,肺炎并高胆红素血症8例。中药组男30例,女20例;28周产2例,~37周产39例,~38周产9例;体质量≤1 500g者13例,~2 500g者37例,平均(1 880±360)g;硬肿范围(64.0±8.9)%;合并肺炎17例,轻中度缺血缺氧性脑病伴颅内出血26例,肺透明膜病2例,肺出血2例,肺炎并高胆红素血症6例。2组在性别、孕周、体质量、硬肿范围和并发症方面具有可比性。

  1.2 判断标准

  新生儿硬肿症的诊断按照全国新生儿会议制订的标准[1]。治愈:症状全部消失,体温正常,硬肿消退,各器官功能恢复良好,实验室各项检查指标正常;好转:症状减轻,体温基本正常,硬肿范围明显缩小,实验室检查基本正常[2]。

  1.3 方法

  对照组只给予常规治疗包括复温,控制感染,热量和补液供给,纠正器官功能紊乱。中药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桂枝生脉五苓散水煎,口服或鼻饲。方药:黄芪9g,西洋参3g,麦冬9g,五味子1g,桂枝3g,白术6g,泽泻6~9g,茯苓6~9g,炙甘草1.5~3g,制附子1g,水煎至30~60mL,分2~3次口服或鼻饲,连续3~5d。

  1.4 统计学处理

  用SPSS 10.0软件,采用t检验,χ2检验及秩和检验。

  1.5 结果

  中药组和对照组硬肿消退天数分别为(4±1)d和(6±1)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治疗过程中出现并发症的例数分别为7例和17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组治愈48例,好转0例,死亡2例(合并肺出血2例);对照组治愈40例,好转2例,死亡8例(合并肺出血5例,肺透明膜病2例和缺血缺氧性脑病伴颅内出血1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c=5.87,P<0.05)。

  2 讨论

  新生儿硬肿症是新生儿期由多种病因引起的皮肤及皮下脂肪变硬及水肿,若不及时治疗,可引起血流缓慢,血流量减少,组织灌注不足,缺氧及酸中毒,最终引起多器官功能衰竭,并发DIC、肺出血,严重感染而死亡[3]。除寒冷损伤是其主要原因外,也与感染、早产、低出生体重、窒息、缺氧、低血糖及酸中毒等病理状态有关。本组100例中有早产儿84例,低出生体重儿74例,极低体重儿26例。虽然目前对复温疗法,供给热卡及补液,纠正器官功能紊乱,控制感染及支持对症治疗已达成共识,但用这些常规方法治疗重度硬肿症,往往患儿恢复的时间长、并发症多、病死率较高。

  现代中医认为新生儿硬肿症的发病机理是小儿先天禀赋不足,稚阴稚阳,脾常不足,肾常虚。若后天护养失调,加上风寒外袭肌表,水湿内侵,导致肾功能失调,肾阳虚弱,脾阳不振,故出现肾脾阳虚。肾阳虚弱,一则无以温化水湿从膀胱而去,所谓关门不利则聚水,水气不得蒸化而浮肿;另则不能温养脾土,脾虚中气不足,气化功能障碍,水液潴留,溢于肌肤,形成水肿[4]。故小儿腰腹下肢浮肿为甚,小便短小,神倦肢冷,疲乏无力,即所谓硬肿症的“五不”症状。若肾气衰竭、正气虚弱,均可出现水邪凌心犯肺,出现浮肿加重、脉沉无力、四肢厥冷,病情危重,最终发展为DIC,肺出血和呼吸循环衰竭[5]。

  桂枝生脉五苓散可兼治脾肾阳虚:既能温运脾阳、行水利湿,又能温肾助阳、化水行水,共达通阳化气、渗湿利水之功。方中熟附子、桂枝温肾通阳;茯苓、白术、泽泻健脾利水,可防止水邪凌心犯肺及病情加重;黄芪、西洋参、麦冬、五味子合用可补中益气,温壮肾阳,健脾利水,既能改善肾功能而利水消肿,又不造成水、电解质紊乱。此外,方中西洋参、麦冬、五味子组成的生脉饮有强心、改善循环、增强机体对缺氧及其他损伤的耐受力[6]。

  本方是根据新生儿硬肿症的发病机理,经10多年临床应用,多次改良后形成的基本方。在临床常规治疗时加服中药的患儿(尤其是无严重并发症的早产儿和低出生体重儿),其病程缩短,并发症发生少且较轻,治愈率较高而死亡率较低。本组患儿服用后精神状态及各种反应性明显改善,四肢末端紫绀、发凉减轻,肌肤转暖红润,心率增加,尿量增多,硬肿消退加快。故我们认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中药治疗可提高新生儿硬肿症的治愈率,且简单易行,特别适用于基层医院。

  【参考文献】

  [1]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488491.

  [2]黄庆道,钟南山.广东省常见病基本诊疗常规[M].广州:广东省卫生厅,2003:502504.

  [3]郭铭玉,郭杰,高丽,等.新生儿硬肿症凝血功能的改变及临床意义[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0,15(2):9596.

  [4]李家邦.中医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4043.

  [5]朱文锋,何清湖.现代中医临床诊断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953.

  [6]谢鸣.方剂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389390.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