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3例围产儿死亡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
发表时间:2010-07-16 浏览次数:407次
作者:何淑萍,王小燕 作者单位:广东省深圳市布吉人民医院预防保健科,广东深圳 518112
【摘要】目的 分析围产儿死亡原因,为提出干预措施、降低围产儿死亡率提供科学根据。方法 按照围产期Ⅰ标准,对我院2002年10月1日至2007年9月30日5a期间的163例围产儿死因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5a间围产儿总数为14 176例,围产儿死亡163例,围产儿死亡率为11.50‰,其中死胎92例占56.44%,死产19例占11.66%,出生7d内新生儿死亡52例占31.90%。导致围产儿死亡的主要原因是胎儿畸形、胎盘脐带因素及早产。结论 提高产前诊断技术、加强围产期监护可降低围产儿死亡率。
【关键词】 围产儿 死亡率 死因 围产期保健
围产儿死亡是围产医学的重要课题,围产儿死亡率是评价产科质量及妇幼保健工作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1]。为降低围产儿死亡率,提高围产期保健质量,本文对我院2002年10月1日至2007年9月30日期间的163例围产儿死亡进行回顾性分析,以进一步明确死因及影响因素,提出有效的干预措施,为降低围产儿死亡率提供科学根据。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按卫生统计年的时间规定,收集本院2002年10月1日至2007年9月30日期间的围产儿共14 176例,其中围产儿死亡163例(包括转入新生儿科后死亡的病例)。
1.2 方法
按照WHO规定的围产期Ⅰ标准,即妊娠满28周或出生体重≥1kg至产后7d内所发生的死胎、死产及新生儿死亡[2]。计算出围产儿总数、死胎、死产及出生7d内新生儿死亡数、围产儿死亡率。死因是根据我院的临床诊断及病理诊断,经过围产儿死亡评审后所填写的死因进行分析。
1.3 结果
1.3.1 围产儿死亡时段及死亡率
163例围产儿死亡中,死胎92例占56.44%,死产19例占11.66%,出生7d内新生儿死亡52例占31.90%,见表1。表1 围产儿死亡时段及死亡率(略)
1.3.2 围产儿死亡原因
由表2、表3、表4可看出,在死胎的原因中,胎儿畸形为首要因素占40.22%(37/92),其次为脐带、胎盘因素。在死产的原因中,脐带、胎盘因素为首要因素,各占26.32%(5/19),其次为子宫破裂引起的死产占21.05%(4/19)。7d内新生儿死亡的原因中,早产为首要因素,占40.38%(21/52),其次为新生儿窒息占28.85%(15/52)。见表24。表2 死胎的原因(略)表3 死产的原因(略)表4 出生7d内新生儿死亡的原因(略)
1.3.3 围产儿死亡的其他相关因素
⑴户籍情况:163例围产儿死亡中,户籍人口8例,其余155例均为流动人口,占95.09%。⑵产前检查情况:产检次数≥5次者19例,占11.66%;<5次者93例,占57.06%;另51例从未产检,占31.29%。⑶院外接生情况:本资料163例围产儿死亡中,共有17例为到私人诊所或家庭接生致子宫破裂或胎儿宫内窒息再转入我院产科的病例,占10.43%。
2 讨论
2.1 围产儿死亡率
我院20032007年围产儿死亡率分别为17.49‰、11.50‰、10.50‰、10.44‰、8.82‰。5a围产儿平均死亡率为11.50‰,较陈玮等[3]报道的13.90‰略低。20032007年围产儿死亡率呈逐年下降的趋势。近几年来,我院通过围产儿死亡评审,分析和总结导致围产儿死亡的主要原因,制定了相应的干预措施,如开设孕妇学校、建立高危孕产妇的追踪管理、建立社康服务中心与医院的转诊随诊制度、加大健康教育等有力措施,对降低围产儿死亡率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2 降低围产儿死亡率的措施
2.2.1 大力开展优生优育宣教,控制出生缺陷的发生
本资料显示,在死胎的原因中,以胎儿畸形为主占40.22%,其中神经管畸形(脊柱裂、脑积水、脑膨出、无脑儿)是胎儿畸形的主要原因。随着强制性婚检的取消,近年来出生缺陷的发生呈上升的趋势。由于出生缺陷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的精神压力和经济负担,因此,应大力开展并认真做好优生优育的宣教,使广大青年自觉进行婚检,对于准备怀孕的妇女及孕早期妇女常规补充叶酸是减少神经管畸形的具体可行的有效措施。预防缺陷儿出生的重点是孕28周前胎儿异常筛查及产前诊断,努力提高产前诊断技术,发现胎儿畸形应在28周前终止妊娠。控制好出生缺陷的发生和继续妊娠,是降低围产儿死亡率的关键。
2.2.2 加强孕妇胎动的自我监护
在死产的原因中,胎盘因素和脐带因素占首位,亦是造成死胎的重要因素之一。胎盘早剥、前置胎盘、脐带缠绕、脐带脱垂等导致胎儿缺氧而死亡。对于此类情况,应教会孕妇胎动自我监护的方法,并嘱孕妇避免做重体力劳动,少做起伏较大的动作。发现阴道流血、腹痛及胎动减少应立即就诊,早期诊断胎盘早剥、前置胎盘,查明胎动减少的原因,对减少围产儿因宫内缺氧而死亡具有积极的意义。
2.2.3 提高母婴保健水平及新生儿监护、复苏技术
出生7d内新生儿死亡的原因中,早产儿为首要因素40.38%,其次为新生儿窒息,占28.85%。国内有些报道显示,早产是新生儿发病和死亡的主要原因[45]。早产的发生率较高可能与流动人口平日劳动强度大、营养及保健意识差有关。因此,针对流动人口孕龄妇女的生存环境进行健康教育,使她们懂得如何避免不良因素,对先兆早产者积极安胎治疗,尽量延长胎龄。临产后加强产时监护,产科及新生儿科同力合作,做好新生儿复苏和抢救工作,出生后加强护理和治疗等一系列措施是降低早产儿发病和死亡的关键。新生儿窒息是胎儿因缺氧发生宫内窒息及娩出过程引起的呼吸循环障碍,正确的复苏对降低死亡率及减少后遗症有较大的意义。因此,应加强母婴保健技术服务人员全面的技术培训和考核,努力提高胎儿宫内窒息的监护水平及新生儿窒息的复苏技术,降低7d内新生儿死亡率。
2.2.4 强化流动孕产妇的管理
本资料163例围产儿死亡中,有95.09%为流动人口,产前检查≥5次者仅占11.66%,10.43%的孕妇选择到个体诊所分娩,8例子宫破裂均是由于个体诊所不恰当应用缩宫素所致。这些可能与流动人口复杂的社会环境、生活环境及产前心理因素(如计划外妊娠、经济贫困、文化落后等)有关,她们受孕后不到医院接受系统产前检查、管理和指导,而是盲目选择个体诊所或家庭就医,严重威胁产妇及围产儿的生命健康。国内调查显示,围产儿死亡与孕产妇保健意识关系密切[6]。因此,对流动孕产妇应加大孕期保健的宣传力度,努力提高她们的自我保健意识和自我监护知识,同时,对社区和个人诊所进行围生期教育工作,组织个体诊所工作人员认真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深刻认识孕产妇系统保健、住院分娩的重要性,劝告到诊所就医的孕产妇到医院分娩,提高流动孕产妇的住院分娩率,降低围产儿死亡率。
围产儿死亡率是评价一个国家和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及卫生状况的一个重要指标,也是衡量围产保健发展水平的主要指标。因此,各级政府和卫生职能部门应加强孕期保健及优生优育的宣传,提高医疗诊断及抢救技术,加大执法力度,规范医疗市场,杜绝非法接生,努力降低本地区的围产儿死亡率。
【参考文献】
[1]邵冰心.江门市新会区358例围产儿死亡原因分析及防治措施[J]. 广东医学院学报,2005,23(4):431432.
[2]曹缵孙,苟文丽. 现代围产医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0:24.
[3]陈玮,杨梅,吴庚. 269例围产儿死亡原因分析与围产保健[J].中国妇幼保健,2006,21(2):211.
[4]陈丽群,李卫平. 220例早产原因及对母婴影响的分析[J]. 实用妇产科杂志, 2001, 17(1):27.
[5]王伟,金镇,毛健, 等.早产主要因素及对早产儿的影响(附285例临床分析)[J]. 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3, 19(2):93.
[6]崔雅苓.孕产妇健康知识与围产儿死亡的关系及干预(附25例围产儿死因分析)[J]. 中国妇幼保健,2005, 20(9):1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