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儿科学》

茵栀黄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疗效观察

发表时间:2010-07-26  浏览次数:363次

  作者:李秀桂

  【关键词】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简称高胆)是新生儿常见疾病之一,严重病例可发生胆红素脑病,目前多采用综合治疗的方法。2005年1月~2006年4月,我们对39例新生儿高胆患儿采用茵栀黄进行临床疗效的观察,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文新生儿高胆患儿72例均为我院儿科住院患儿,将患儿随机分为2组,A组39例,B组33例。A组男26例,女13例;足月儿30例,早产儿6例,过期产儿3例;B组男22例,女11例;足月儿24例,早产儿6例,过期产儿3例,两组条件基本相同,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采用新生儿高胆诊断标准[1],即血清胆红素浓度足月儿>220.6μmol/L,早产儿>255μmol/L。总胆红素220~300μmol/L A组10例,B组11例;300~350μmol/L A组15例,B组14例;350~450μmol/L A组8例,B组6例;450μmol /L A组6例,B组2例。

  1.3 病因分类 (1)感染:包括新生儿脐炎、败血症、新生儿肺炎、脓疱疮等,A组12例,占30.8%,B组11例,占33.3%。(2)围产因素:包括新生儿窒息、颅内出血、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等,A组7例,占17.9%,B组6例,约占18.2%。(3)G-6-PD缺陷:A组16例,占41.0%,B组13例,占39.4%。(4)原因不明:A组4例,占10.3%,B组3例,占9.1%。

  1.4 治疗方法 B组:鲁米那5mg/(kg?d),地塞米松1mg/(kg?d),光疗、补液,根据病因酌情使用抗生素,严重病例加用白蛋白或血浆静脉点滴。A组:在B组综合治疗的基础上采用茵栀黄5~10ml加入10%GS 50~100ml中静脉点滴(哈尔滨制药二厂生产)。

  1.5 疗效判定标准 观察黄疸消退情况及副作用。以治疗5天末结果判定疗效,分别在治疗后第2、3、4、5天抽血查总胆红素。

  1.6 疗效判定标准 (1)治愈:黄疸完全消退,总胆红素浓度<50μmol/L;(2)好转:黄疸减轻,总胆红素下降<100μmol/L;(3)未愈:黄疸未减轻,总胆红素未降。

  1.7 统计学方法 数据统计分析采用t检验。

  2 结果

  2.1 治疗结果 A组在黄疸消退例数上优于B组,经治疗黄疸消退。5天时血清胆红素浓度<50μmol/L的治愈人数见表1。表1 两组黄疸患儿治疗后的对比A组治愈时间3天10例,占25.6%,4天11例,占28.2%,5天13例,占33.3%;B组治愈时间3天5例,占15.2%,4天6例,占18.2%,5天12例,占36.4%;好转A组5例,占12.8%,B组10例,占30.3%;5天末好转例数A组5例,B组10例。需加用白蛋白A组5例,占12.8%,B组7例,占21.2%,无一例换血,无一例死亡,两组比较,P<0.05。

  2.2 不良反应 两组在治疗中均未发现不良反应发生。

  3 讨论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多表现为皮肤、巩膜黄染,但在缺氧、酸中毒、休克等情况下胆红素易通过开放的血-脑屏障而发生胆红素脑病,即有高热、惊厥、呕吐、颅内压升高等。胆红素脑病对神经系统的损害多是永久性的,往往造成患儿不同程度的残疾。因此,无论高胆红素血症的轻重、发生的早晚,都必须严密观察,给予高度重视,及时治疗[2]。有研究表明,早产儿因其血-脑屏障发育未成熟,在缺氧、酸中毒、低体温、喂养过迟等情况下,即使血胆红素浓度<171μmol/L,已有发生胆红素脑病的可能,故对临床症状明显者,应及时治疗[3]。

  中医把新生儿黄疸称为胎黄,是由于胎儿在母体受湿热熏蒸发黄,出生后脾虚,排除湿热能力弱而致。而茵栀黄注射液中的主要成分是茵陈、栀子、大黄及金银花。前三者均为清热利湿要药,均能促进胆汁的分泌与排泄,有显著的利胆作用,且对大肠杆菌、金葡菌、溶血性链球菌及某些皮肤真菌等有抑制作用。大黄中的大黄素能刺激肠壁、改善肠收缩,使分泌增加,而致肠内容物易于排出,促进肠蠕动,阻断肠肝循环,减少未结合胆红素的重吸收,抑制肠道内细菌移位和毒素吸收,并能促进胆汁等消化液分泌[4]。黄芩清热解毒,镇静、利尿、利胆和保护肝脏,有广谱抗菌作用;金银花清热解毒,为广谱抗菌中药,其中的纤维糖能促进细胞蛋白质代谢,可用来降絮[5],上述药物共同作用,起到保肝利胆排毒、抗菌消炎的作用,从而加快胆红素的排泄,缩短疗程,提高疗效。

  目前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治疗多采用综合治疗。本文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茵栀黄治疗,加用茵栀黄组其退黄时间要早于未加用茵栀黄组,与5天时比较,其总治愈率要显著高于未加茵栀黄组。通过本次临床观察,说明茵栀黄除了利湿退黄外,还有抗菌作用,能有效地减少胆红素脑病及其后遗症的发生,可提高疗效、缩短疗程。

  【参考文献】

  1 金汉珍,黄德珉,官希吉.实用新生儿学,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215-216.

  2 高瑞洁,黄安令.茵栀黄、三黄汤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166例.中国医学理论与实践,2002,5:598.

  3 许植芝,钱加萍.新生儿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不允忽视(附54例随访分析).新生儿科杂志,2000,15(6):254-256.

  4 杨医亚.中医学,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5,126-151.

  5 张春莲,曹树军.茵栀黄白汤防治新生儿黄疸123例分析.中医杂志,2000,41(2):102.

  作者单位: 530500 广西南宁,南宁市上林县人民医院儿科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