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儿科学》

窒息复苏后新生儿惊厥96例临床分析

发表时间:2010-07-16  浏览次数:438次

  作者:占亚海 作者单位:广东省吴川市妇幼保健院儿科,广东吴川 524500

  【摘要】目的 了解新生儿窒息复苏后出现惊厥的病因及类型。方法 通过头颅B超、CT等检查并结合临床资料,对96例窒息复苏后惊厥患儿进行缺氧缺血性脑病分度并详细记录惊厥的类型及颅内出血的部位。结果 缺氧缺血性脑病和颅内出血是造成窒息复苏后惊厥的主要原因,且大多数在3d内出现惊厥;足月儿及过期产儿的惊厥类型以局灶阵挛型、多灶阵挛型及微小型为主,早产儿则以局灶阵挛型、强直型和微小型为主。结论 窒息复苏后新生儿惊厥是严重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一种临床表现,常提示存在严重的缺氧缺血性脑病及颅内出血,需迅速诊断和处理,从而降低致残、致死率。

  【关键词】 窒息复苏 新生儿 惊厥

  新生儿窒息复苏后惊厥是常见的一种急症,常提示病情严重,影响患儿精神运动发育和生活质量。为了了解新生儿窒息复苏后出现惊厥的病因及类型,本文对窒息复苏后出现惊厥的96例新生儿作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04年2月至2008年5月我科收治的窒息复苏后出现惊厥的新生儿96例,其中本院分娩82例,外院转入14例;男55例,女41例;胎龄31~44周;平均38周;体质量1250~4530g,平均3010g;足月儿62例,早产儿26例,过期产儿8例;产道分娩74例,臀足位12例,产钳5例,剖宫分娩5例;1分钟阿氏评分0~3分33例,4~7分63例;88例在3d内出现惊厥,8例在4~7d内出现惊厥。

  1.2 方法

  (1)检查血常规、电解质、血气分析及头颅B超、CT等。(2)对缺氧缺血性脑病(HIE)的患儿进行临床分度[1]。(3)按文献[2]标准对惊厥进行分类。

  1.3 结果

  96例患儿均有HIE,中、重度HIE占90.6%(87/96),颅内出血(ICH)占44.8%(43/96)。足月儿以蛛网膜下腔、硬膜下出血多见,早产儿以脑室周围一脑室内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为主,且均在3 d内出现惊厥;8例在4~7d内出现惊厥。详见表1。表1 96例新生儿惊厥的病因情况(略)

  足月儿、过期产儿的惊厥类型以局灶挛型、多灶阵挛型及微小型为主,早产儿的惊厥类型以局灶阵挛型,强直型及微小型为主。详见表2。表2 96例新生儿惊厥的类型 (略)

  2 讨论

  出生时窒息是新生儿缺氧的最常见类型,其原因可以是宫内窘迫的延续,也可以由各种原因的异常分娩,或分娩过程中吸入大量的羊水、胎粪所致。另外不恰当的复苏可以加重、延长窒息缺氧的时间,使脑、心等器官受损害,尤其是对氧十分敏感的大脑造成的损害更严重。

  当缺氧缺血为部分或慢性时,机体代偿机制保证了脑、心的血液供应,当代偿机制丧失时,大脑半球血流减少,以保证代谢旺盛的基底神经节、脑干、丘脑和小脑的血液供应,使足月儿的大脑皮层矢状旁区及早产儿的脑室周围白质区受损害。当缺氧缺血为急性时,则损伤可直接发生在基底神经节等代谢最旺盛的部位,从而影响呼吸、循环系统,损害更严重。缺血缺氧的另一个严重的损害,就是导致颅内出血。低氧、高碳酸血症致压力被动性脑血流,当动脉压力升高,脑毛细血管破裂出血;当压力降低,脑毛细血管损伤出血。低氧、高碳酸血症还可引起脑血管扩张,导致毛细血管破裂出血;或静脉淤滞、血栓形成,脑静脉破裂而出血。

  本组资料中96例患儿均存在不同程度窒息,故窒息是引起HIE、ICH的主要原因,96例患儿均有HIE,其中,中重度HIE和ICH分别占90.6%和44.8%,是引起新生儿惊厥及致残、致死的重要原因。足月儿惊厥类型以局灶阵挛、多灶阵挛及微小型为主,硬膜下出血(SDH)和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足月儿常见的两种ICH类型。SDH以颅后窝小脑幕下和幕上出血为最常见,小脑幕上出血表现为兴奋、激惹、惊厥,有时表现为一侧肢体活动异常,大量出血可有颅压增高表现;少量幕下出血多在生后24~72h出现呼吸抑制、节律不齐、惊厥及凝视等,大量出血可表现为脑干功能受累。SAH引发的惊厥,发作间隙可能没有明显的异常表现[3]。

  早产儿惊厥类型以局灶阵挛型、强直型及微小型为主,脑室周围一脑室内出血(PVHIVH)、蛛网膜下腔出血是早产儿常见的两种ICH类型,其出血与胎龄、异常分娩、窒息、感染及不适当的医疗操作(如不适当的机械通气、快速扩容等)有关。PVHIVH常见于早产儿,胎龄愈小发病率愈高,胎龄<32周,出生体质量<1500g,其发病率可达40%~50%[4]。

  通过对本文96例临床资料的分析,作者认为窒息复苏后新生儿出现惊厥是严重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一种表现,常提示存在严重的HIE及ICH,需迅速诊断和合理的治疗,从而降低致残、致死率。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儿科学会新生儿组.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诊断依据和临床分度[J].中华儿科杂志,1997,35(2):99101.

  [2]陈自励.新生儿惊厥[J].中国新生儿杂志,2006,21(2):125127.

  [3]毛健.新生儿颅内出血[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5,20(6):377379.

  [4]杨锡强,易著文,沈晓明,等.儿科学[M]. 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26128.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