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发型维生素K 缺乏所致的颅内出血(附28例报告)
发表时间:2010-05-19 浏览次数:427次
作者:张霞平 沈文娟 作者单位:314000 浙江省嘉兴市第一医院儿科
关键字:迟发型维生素K 缺乏所致的颅内出血
迟发型维生素K缺乏所致的颅内出血是婴儿期常见的出血性疾病之一,用维生素 K1治疗后,出血症状可迅速得以缓解,如治疗不及时,病死率高,部分患儿即使渡过危险期,也可留下永久性后遗症。因此,早期诊断、及时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现将1998年至今收治的28例迟发性维生素K缺乏所致的颅内出血,作一分析报告。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28例,其中男17例,女11例,发病年龄<1个月2例、1~2个月18例,2 ~3个月8例;母乳喂养 23例,混合喂养 5例;22例来自农村,其中15例系外来务工者子女;3例患有婴儿肝炎综合征。
1.2 临床特征
起病较急伴惊厥15例;尖叫4例;精神萎靡或嗜睡23例;烦躁或哭闹10例;拒奶21例;面色苍白19例;皮肤黄染3例;呕吐7例;便血3例;腹泻4例;呼吸不规则1例。体格检查:贫血28例;前囱饱满或张力增高25例;皮肤黏膜出血11例,肝脏肿大6例;脾肿大2例。
1.3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WBC(10.0~ 14.5)×109/L,Hb(45~108)g/L,PLT(205~ 320)×109/L,PT延长15例。生化指标:3例肝炎综合征ALT增高(76~132 IU/L) 及胆红素增高(74~196.4 μmol /L)。 前囟 B超显示颅内出血19例,其中6例作硬脑膜下穿刺,外观呈血性,不凝固,与B超结果相符。因B超只能检测到伴中线移位的大脑表面的硬脑膜下血肿,某些部位出血尚需头颅CT或MRI检查。CT或MRI检出蛛网膜下出血6例,脑室出血2例,小脑出血1例。部分患儿呈多部位出血。
1.4 治疗
所有患儿入院后立即予维生素K1 10mg静注,连用3~ 5d ,重者可输血5 ~10 ml/kg/次,1次/d,必要时重复给予。颅内压明显增高或反复惊厥者,可选用甘露醇、地塞米松及止惊药,配合以止血、抗炎、营养支持疗法,并加强护理等综合措施。
2 结果
经过上述治疗后,22例痊愈出院,2例病情稳定后要求回当地治疗,1例死亡,2例出院时仍有反应低下及1例右下肢活动受阻。3个月后随访,出院时反应低下2例智力发育延后,复查头颅CT显示脑室扩大及脑萎缩,右下肢活动受阻1例活动仍不灵活,头颅CT复查出现脑组织软化灶。
3 讨论
迟发型维生素K 缺乏所致的颅内出血,见于生后8d~3个月,母乳喂养易于罹患,本组资料单纯母乳喂养发病82%。究其原因:其一,是母乳中维生素K含量较低,仅为牛乳的1/4左右,且其不易经胎盘转运[1],故新生儿体内维生素K的贮存量较低;其二,小、婴儿肠道正常菌群尚未建立,肠道细菌合成的维生素K不足,不能有效补充其需要;其三,新生儿肝脏功能未臻完善,合成凝血因子较少;其四,肝胆疾患、慢性腹泻、使用广谱抗菌药等均可诱发本病。本组3例婴儿肝炎综合征,因肝功能受损,不能有效合成必须依赖维生素K参与的具有凝血活性的凝血因子Ⅱ、Ⅶ、Ⅸ、Ⅹ ,且因胆汁淤积,使脂溶性维生素K的吸收、利用降低;另有4例因腹泻或感冒发热,曾使用广谱抗菌药,导致肠道菌群紊乱,以致维生素K合成、吸收障碍而诱发颅内出血。此外,孕妇长期应用一些抗癫痫药、抗结核药和抗凝血药也易诱发本病。因一些抗癫痫药和抗结核药能诱导肝药酶,加速对维生素K的代谢,而使其活性降低,且部分药物有一定的致肝损害作用;而抗凝血药如华法令能对抗维生素K,使其作用减弱。
迟发型维生素K 缺乏发病过程呈隐匿性,在发生出血之前,几乎无任何症状,往往以突发性颅内出血为首发症状[2,3],本组患儿均出现颅内出血。因此,在诊治过程中如发现惊厥、脑性尖叫、拒乳吐乳、精神萎靡或烦躁等症状的小婴儿,必须想到存在本病的可能性,再结合是否为单纯母乳喂养、有否使用广谱抗菌药、有否肝胆疾患及慢性腹泻等诱发的因素存在,应尽快作头颅CT、MRI 或B超等检查。但同时也必须排除非维生素K 缺乏所致的颅内出血。大多数基层单位目前已有B超设备。B超具有使用方便、价格低廉、检出率较高等优点,反复检查也无遭受射线过多之虞,且危重患儿可在床边进行,故B超可作为本病的首选检查手段。但B超对珠网膜下腔、后颅窝和硬膜外等部位出血不易发现,故必要时还需作CT或MRI检查。
由于该病发病急骤、死亡率高[3],部分患儿可留有后遗症,如运动、感觉及认知方面的障碍,也可出现症状性癫痫等,这严重影响患儿一生乃至整个家庭的生活质量。本组资料显示,患儿多数来自农村,尤其是外来务工者子女占53.6%(15/28)。产生此种现象主要是在家分娩,未采用维生素K预防,生后大多采用单纯母乳喂养。据我国7省妇幼保健机构合作的调查研究资料显示,我国出生婴儿普遍存在维生素K 缺乏现象。现已证明,用维生素K预防能有效减少甚至杜绝本病的发生,有利于优生优育。据报道[4],生后婴儿口服维生素K1 2mg 或乳母口服维生素K1 10mg,以后每隔10d 口服相同剂量,共10次可避免本病发生。当前,随着经济建设的需要,外来务工者大大增多,因此,加大宣讲优生优育的力度,增强防患于未然的思想意识实属必要。
【参考文献】
1 薛辛东主编.儿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62.
2 张会丰,王卫平.认识和警惕晚发性维生素缺乏性出血. 中华儿科杂志,2003,41(1):5~6.
3 廖建湘.迟发型维生素缺乏所致的颅内出血.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5,20(3):133~134.
4 林良明,刘玉林,鲁杰,等.婴儿维生素缺乏及其干预的研究.中华儿科杂志,2002,40(12):728~7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