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儿科学》

浅谈吴鞠通对中医儿科的贡献

发表时间:2009-06-22  浏览次数:712次

作者:夏小军

【摘要】  从小儿的生理、病理、辨证论治、理法方药、预防调摄等方面论述了吴鞠通对中医儿科的贡献,对现代中医儿科临床医家有所裨益。

【关键词】  吴鞠通;中医儿科;贡献

     清代名医吴鞠通是温病四大家之一,著理法方药俱备的《温病条辨》六卷,创立三焦辨证理论,制定三焦的治疗大法,对温病的发生、发展、传变进行归纳,组创不少温病方剂。他在儿科方面也卓有成就,有关儿科的论述集中在《温病条辨·解儿难》一卷中。该篇虽篇幅不长,却要言不繁,内容丰富,见解深刻,至今仍能有效地指导中医儿科的临床实践。兹结合学习,就其对中医儿科的贡献浅淡如下。

    1论生理稚阳未充稚阴未长

    关于小儿生理特点的描述,最早见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黄帝内经》。《灵枢·逆顺肥瘦》说:“婴儿者,其肉脆、血少、气弱。”后世医家多有论述,如我国现存最早的儿科专著《颅囟经·脉法》说:“孩子三岁以下,呼为纯阳,元气未散。”北宋钱乙《小儿药证直诀》说:“五脏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壮。”“小儿纯阳,无须益火。”南宋陈文中《小儿病源方论·养子十法》说:“小儿一周之内,皮毛、肌肉、筋骨、脑髓、五脏六腑、营卫、气血,皆未坚固。”明代万密斋《育婴家秘·鞠养以慎其疾四》说:“小儿纯阳之气,嫌于无阴。”清代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幼科要略》也说:“按襁褓小儿,体属纯阳,所患热病最多。”由此可见,“纯阳”指小儿在生长发育过程中,表现出生机蓬勃、发育迅速的生理现象。吴鞠通在上述理论的基础上认为:“古称小儿纯阳,此丹灶家言,谓其未曾破身耳,非盛阳之谓。小儿稚阳未充,稚阴未长者也。”指出男子16~24岁、女子14~21岁,才能“阴气长而阳亦充”,在此之前,阴、阳都处于稚嫩不足状态,即小儿物质基础均未健全,功能活动均未成熟,是小儿最基本的生理特点。因而力辟“纯阳”之说,建立了“稚阴稚阳”学说。但“稚阴稚阳”和“纯阳”理论,概括了小儿生理特点的各个方面,两者相互补充,相得益彰,不可偏废,并经千百年来学术界的研讨,已经成为共识,对于掌握小儿生长发育规律、健康保育和疾病诊治等,都具有指导意义。

    2阐病理易于感触易于传变

    关于小儿病理特点,早在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养小儿候》中就有“小儿腑脏之气软弱,易虚易实,下则下焦必益虚”的记载。《小儿药证直诀·闫季忠序》中也明确指出了小儿疾病“易虚易实,易寒易热”的特点。吴鞠通在此基础上认为:“其脏腑薄,藩篱疏,易于传变;肌肤嫩,神气怯,易于感触。”指出小儿脏腑功能和卫外功能均差,不仅容易罹患疾病,而且在病程中最易传变。对此又举例说明,如“暑痉,按俗名小儿急惊风者,惟暑月最多,而兼证最杂,非心如澄潭,目如智珠,笔如分水犀者,未易辨此。盖小儿肤薄神怯,经络脏腑嫩小,不奈三气发泄。邪之来也,势如奔马,其传变也,急如掣电,岂粗疏者所能当此任哉!”皆说明小儿疾病善变的病理特点。同时,他认为小儿病因单纯,“惟较之成人,无七情六欲之伤,外不过六淫,内不过饮食胎毒而已”。加之生机蓬勃,发育迅速,故患病以后只要熟谙疾病发病特点、转化规律,掌握其表里寒热虚实和整体观念的辨证论治,就能随拨随应。

    3谈诊断四诊合参望诊为要

    由于小儿生理特点与成人有所不同,生长发育有其一定规律,故一旦患病,其病理变化亦不同于成人。四诊合参是中医传统的诊断方法。根据小儿特点,历代医家强调诊断小儿疾病宜四诊合参,并常常把望诊列为四诊之首位。如《灵枢·本藏》说:“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则知所病矣。”北宋钱乙也特别注重望诊,创立用以审病机、定病位的“面上证”,并辅之以“目内证”。亦如闫季忠所言:“脉既难凭,必资外证。”清代夏鼎《幼科铁镜·望形色审苗窍从外知内》也说:“望、闻、问、切,医家之不可少一者也,在大方脉则然,而小儿科,则惟一望为主。”吴鞠通深谙此理,认为“古称难治者,莫如小儿,名之曰哑科。以其疾痛烦苦,不能自达”。且将“毫无知识,囿于见闻,并不知察色之谓何,闻声之谓何,朝微夕甚之谓何,或轻或重之谓何”的“庸陋之医”列为儿科之二难之一。其在论述痘证“行浆务令满足论”时也说:“近时之弊,大约有三……二由于不识浆色,此目力之不精也”。可见,吴鞠通诊断小儿疾病,也强调四诊合参,尤重望诊。

    4明辨证六气为病三焦分证

    六气是六种正常气候变化的表现,六淫是风、寒、暑、湿、燥、火六种病邪的合称,六淫源于六气。小儿稚阴稚阳之体,脏腑娇嫩,形气未充,抗病能力差,不耐病邪侵袭而易于发病,且以外感热病居多,有些病邪如时行疫气的“麻毒”、“痘证”、“疫咳”等,在成人不易感的而小儿最易感受,感邪之后易于热化,易于传变。吴鞠通潜心研究温病之学,对六气有较深刻的认识,认为“天以六气生万物,其错综变化无形之妙用,而人之患病,即从此而来。夫六气伤人,先界限清楚毫无兼气也哉”。故其论小儿外感病因,重视六气为病,认为痉病、痘证、疹等小儿疾病,多因六气所致。如“然则小儿痉病,多半为医者所造,皆不识六气之故”;“尝谓六气明而痉必少”。治疗痘证,“古人治法良多,而议病究未透彻来路,皆由不明六气为病,与温病之源”。并有“若明六气为病,疹不难治”等论述。三焦辨证系吴鞠通辨治温病的一大创举,他根据《黄帝内经》划分三焦的精神,以叶天士卫气营血辨证理论为基础,指出:“温病由口鼻而入,鼻气通于肺,口气通于胃,肺病逆传,则为心包;上焦病不治,则传中焦,胃与脾也;中焦病不治,即传下焦,肝与肾也。始上焦,终下焦。”并将三焦分证灵活应用于小儿温病的治疗。如治暑痉,“学者当与前三焦篇暑门中细心求之”;治疗湿痉,“学者当于前中焦下焦篇中求之”;治疗燥痉,“学者当于本论前三焦篇秋燥门中求之”等。三焦分证的理论,至今仍有效地指导着中医儿科的临床实践。

    5言疾病痉疳痘疹各有心悟

    《温病条辨·解儿难》选择儿科常见的痉疳痘疹四证,分别对其病因与治法进行了论述,可取之处颇多。对于痉病,吴鞠通反对“惊风”一词,认为“惊”即“痉”也,慢惊风即是虚寒痉;急惊风则是暑痉;惊吓乃作客忤痉。列举小儿痉病九大纲,除有外感所致的寒痉、风温痉、温热痉、暑痉、湿痉、燥痉之外,又有内伤所致的内伤饮食痉、客忤痉及本脏自病痉,并对痉与瘛、厥、痫证进行了鉴别。在“痉因质疑”中对《素问·至真要大论》中“诸湿肿满,皆属于湿”的“湿”字提出了质疑,认为乃“风”字之误,确立了“风”在痉病中的致病作用。提出的多种治法要言不繁,见解深刻。对于疳疾,认为“疳者,干也,人所共知。不知干生于湿,湿生于土虚,土虚生于饮食不节”。提出疏补中焦、升降胃气、升陷下之脾阳、甘淡养胃、调和营卫、食后击鼓以鼓动脾阳、调其饮食、杀虫驱虫、丸药缓运脾阳缓宣胃气等九妙法,既概括了调理脾胃的各种治法,又包括音乐疗法、饮食疗法等多种疗法,内容丰富,行之有效。对于痘证治法,不执一家之偏,认为“痘科首推钱仲阳、陈文中二家。钱主寒凉,陈主温热,在二家不无偏胜,在后学实不可偏废。盖二家犹水火也,似乎极不同性,宗此则害彼,宗彼则害此”。且“若始终实热者,则始终用钱;始终虚寒者,则始终用陈;痘科无一定之证,故无一定之方也”。可谓博采众长,不可拘泥。对于疹的治疗,认为“大约先用辛凉清解,后用甘凉收功”,“如俗所用防风、广皮、升麻、柴胡之类,皆在所禁”。言简意赅,一语中的。

 6话治则三因制宜治病求本

    三因制宜源于《黄帝内经》,指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吴鞠通认为:“医也者,顺天之时,测气之偏,适人之情,体物之理,名也,物也,象也,数也,无所不通,而受之以谦,而后可以言医,尤必上与天地呼吸相通,下与小儿呼吸相通,而守之以诚,而后可以为医。奈何挟生人之名,为利己之术,不求岁气,不畏天和,统举四时,率投三法……天下之儿之难,宁有终穷乎?”强调作为医者,首先必须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晓人事,并在诊治疾病时应三因制宜。如在“痘证初起用药论”中说:“尤必审定儿之壮弱肥瘦,黑白青黄,所偏者何在?所不足者何在?审视体质明白,再看已未出点,所出何苗?参之春夏秋冬,天气寒热燥湿,所病何时?而后定方。”实为后世所效法。《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治病必求于本。”吴鞠通悉遵是说,认为“盖不知标本,举手便误,后虽有锦绣心思,皆鞭长莫及矣”。如治疗小儿暑痉,指出“痉因于暑,只治致痉之因,而痉自止,不必沾沾于痉中求之。若执痉以求痉,吾不知痉为何物”。同时列举13种不同原因所致的头痛,“若不问其致病之因,如时人但见头痛,一以羌活、藁本从事,何头痛之能愈哉!况痉病之难治者乎”!由此可见,吴氏将治病求本的原则贯穿于小儿多种疾病治疗的始末。

    7述用药稍呆则滞稍重则伤

    结合小儿生理病理特点,吴鞠通提出了小儿用药原则,认为“其用药也,稍呆则滞,稍重则伤,稍不对证,则莫知其乡,捉风捕影,转救转剧,转去转远”。同时力陈小儿轻易使用苦寒之弊,指出“世人以小儿为纯阳也,故重用苦寒。夫苦寒药,儿科之大禁也。……不知儿科用苦寒,最伐生生之气也。……故调小儿之味,宜甘多酸少,如钱仲阳之六味丸是也。……存阴退热为第一妙法”。并言小儿“禁用风药”。针对小儿四时外感热病居多的特点,在治疗上多推崇叶天士,主张存阴退热,酸甘化阴时宜甘多酸少,确是善法,但不可一概而论,创立不少行之有效的方药,沿用至今。其对痉疳痘疹四证用药,也皆有独到之处,如治痉病,“风温之病痉者轻而少,温热之致痉者多而重也。药之轻重浅深,视病之轻重浅深而已”。强调儿科用药“分量或用四分之一,或用四分之二,量儿之壮弱大小加减之”。痘证初起,“大约辛凉解肌、芳香透络、化浊解毒者,十之七、八;本身气血虚寒,用温煦保元者,十之二、三”,且“痘证禁表药”。此外,还对发汗解表药麻黄、羌活,疳疾用全蝎,痘证、疹用大黄以及钱仲阳泻白散等方药的利弊逐一进行了论述,皆颇具心得,可择善而从。

    8说抚育调摄鞠养防重于治

    吴鞠通在“解儿难题词”中,首先解说做父母的对小儿护养调理之难。指出“天下之儿皆天下父母所生,天下父母有不欲其儿之生者乎?曷为乎难于父母耶?曰:‘即难于父母欲其儿之生也。’父母曰:‘人生于温,死于寒。’故父母惟恐其儿之寒也。父母曰:‘人以食为天,饥则死。’故父母惟恐其儿之饥也。天下之儿,得全其生者此也;天下之儿,或受其难者,亦此也”。认为“小儿神气怯弱,或见非常之物,听非常之响,或失足落空,跌扑之类”,可致客忤痉。本脏自病痉“由于平日儿之父母,恐儿之受寒,复被过多,著衣过厚,或冬日房屋热炕过暖,以致小儿每日出汗,汗多亡血,亦如产妇亡血致痉一理”。疳疾多因“饮食不节,生于儿之父母之爱其子,惟恐其儿之饥渴也”。防护“全在提携之者,有以谨之于先”。此外,还对医者提出无病先防、既病防变的治未病要求,指出:“细观叶案治法之妙,全在见吐泻时,先防其痉,非于既痉而后设法也。故余前治六淫之痉,亦同此法,所谓上工不治已病治未病,圣人不治已乱治未乱也。”由此可见,吴鞠通对于小儿的父母家人及医者都提出了具体要求,反复强调慎调摄、重鞠养的重要性,体现了无病先防、既病防变、防重于治的预防医学思想,值得我们继承学习和借鉴。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