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儿科学》

小儿腹泻辨证论治浅探

发表时间:2009-06-22  浏览次数:782次

作者:韩娟

【摘要】  从辨分八证、望诊为首,健脾为先,抑肝扶脾,助运燥湿等方面对辨证论治小儿腹泻进行了探讨,对临床有借鉴作用。

【关键词】  小儿腹泻;辨证论治

    中图分类号:R256.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4297(2006)05-0014-03    小儿腹泻较为常见,尤其是3岁以内的小儿,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但以夏季最为多见。腹泻是消化功能紊乱的一种表现,小儿脏腑娇嫩?熏消化能力较差,若因外感六淫之邪,或因乳食不节,过食瓜果生冷、油腻和不消化食物,都可使脾胃受伤而发生腹泻。年龄越小发病率越高,病情越严重,若失治误治,腹泻会日胜一日,最后导致伤阴伤阳,或慢惊、疳积之证。

    1  辨分八证,望诊为首

    古人对于小儿腹泻的证型分类不一致,如曾世荣有冷泻、热泻、伤食泻、水泻、积泻、风泻、惊泻、脏泻的不同; 陈飞霞有寒泻、热泻、虚泻、食积泻之分。由于小儿身体情况和发病原因不同,腹泻证候各异,可辨分八证。

    小儿腹泻之辨证宜首重望诊,即察神态、症状、舌苔等整体情况,尤重肛门颜色、皱褶和大便性状等局部变化,证分伤食、风寒、湿热、脾虚、脾肾阳虚、肝旺脾虚、伤阴、伤阳八证。

    另外,小儿具有稚阴稚阳的生理特点以及易虚易实、易寒易热的病理特点,且小儿泄泻病情较重时,利下过度,又易损伤气阴,出现气阴两伤,甚至阴伤及阳,导致阴竭阳脱的危重变证。若久泻不止,土虚木旺,肝木无制而生风,可出现慢惊风;脾虚失运,生化乏源,气血不足以荣养脏腑肌肤,久则可致疳证。临床见证复杂多变,有的腹泻患儿在病程发展过程中,八证俱能呈现,或相互错杂,数证纷呈,或先后转换,应注意辨识。

    2  紧扣特点,辨证论治

    2.1  脾常不足,健脾为先

    小儿脾常不足,是容易导致腹泻的主要原因。《幼幼集成·泄泻证治》说:“夫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盖胃为水谷之海,而脾主运化,使脾健胃和,则水谷腐化而为气血以行荣卫。若饮食失节,寒温不调,以致脾胃受伤,则水反为湿,谷反为滞,精华之气不能输化,乃致合污下降,而泄泻作矣。”小儿脏腑娇嫩,卫外薄弱,易为外邪所侵。且因脾常不足,脾胃薄弱,不耐受邪,外感风、寒、暑、湿均可致病?眼1?演。所以,治疗小儿腹泻,健脾升清必不可少,时时以顾护脾胃为要。各类型腹泻均可施加一、二味健脾药,如白扁豆、白术、山药等。脾气不足,必致运化无力,助运之法宜相兼而施,并且运重于健。“欲使健脾者,旨在运脾,欲使脾健,则不在补而贵在运”。可见运脾在健脾中的地位。只有正常的运化?熏 脾气才能得以正常发挥。随个体的差异、脾虚程度的不同而妥善地处理好运脾和健脾的关系,也是提高脾虚腹泻疗效的一个重要方面。运脾之药多选用苍术、枳实、鸡内金、陈皮等。在临证之中,邪每祛一分,健脾药则每进一分,终使邪尽、脾旺、泻止而病愈。

    2.2  肝常有余,抑肝扶脾

    肝气条达,疏泄正常,气机顺畅,则脾胃的受纳、腐熟、吸收、运化、气机升降等功能才能正常。反之,肝气郁滞、肝失疏泄,肝气横逆就会乘脾犯胃,导致肝脾不调、肝胃不和[2],脾失健运,水谷腐熟运化失司,清浊不分,并走大肠而泻下。此外,脾虚久泻尚可引起肝气犯脾,出现烦躁易怒、哭而便泄等肝气横逆、脾失健运的证候。如久泻不止,脾土受伤,肝木无制,肝旺脾虚则易受外风致内风易动,引起风证(外风、内风),表现肠鸣漉漉如风之作,腹痛阵阵,便青泡沫,甚或惊惕、抽搐、上吊、露睛之症。证偏寒者选用辛、甘、温之祛风剂,因风能胜湿,辛能升阳散湿,可选用防风、羌活等药;证偏热者,选用辛凉之祛风剂,药如蝉蜕、葛根、僵蚕等。阴虚风动者,治宜固脱、镇惊、熄风,方如加减复脉汤;肝气乘脾,腹痛阵阵,泻青泡沫者,治从抑肝扶脾,药用白芍、苍术、白术、甘草、防风、木瓜等。抑肝扶脾之法在其证未显露之前就应时刻注意应用。

    2.3  脾虚湿困,助运燥湿

    祖国医学认为泄泻是由于小肠不能分清别浊,水湿注于肠道所致。病因以感受外邪及脾胃虚弱为主,病理以脾虚湿困为要。“湿胜则濡泄”(《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暴注下迫?熏皆属于热”(《素问·至真要大论》),“湿多成五泻”(《难经》)。故认为“湿”、“热”为患是小儿秋季腹泻的主要病机。临床分型也以湿热证占大多数。《医学衷中参西录》云?押“用滑石与生山药等上能清热,下能止泻,莫不随手奏效。” 故取山药、滑石为主药,淡渗护阴。《医衡》云?押“如地上淖泽,风之即干,故风药多燥,且湿为土病,风为木药,木可胜土,风亦胜湿。”故取葛根、羌活胜湿、升清,且煨葛根可减其发散之力而专入阳明之里,以升发清阳之气而止泻。依据“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加用泽泻、车前子利尿祛湿,黄连燥湿厚肠,炒炭后更具收敛止泻之功,同时又用山楂炭(存性)、乌梅炭(存性)收敛之品以助止泻为功(因山楂、乌梅虽为酸性收敛之品,但兼有消食化滞之功),石榴皮止泻,甘草和胃顾

    中[3]。小儿脾常不足,脾以阳气用药,喜燥而恶湿,湿易伤脾致脾虚运化失职,升降失调,水反为湿,谷反为滞,湿反困脾,使脾运更加无力。苍术微苦而温,芳香快胃助食,醒脾助运,苦温燥湿,使湿浊内消于无形,堪称助运燥湿止泻之良药。

    2.4  扶正截邪,先证而治

    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卫外无力,不耐邪侵,加之脾胃薄弱,一旦受邪,往往影响到脾胃的升降功能,每虚多实少,或虚实夹杂,故治疗以扶正顾本为主,祛邪次之,重在调理脾胃功能,不轻易攻伐。小儿具有“稚阴稚阳”的生理特点和“易虚易热”的病理特点,传变迅速,暴泻伤阴,久泻伤阳。若小儿治疗不当或不及时,导致气液亏损,常呈现“伤阳”、“伤阴”或“阴阳俱伤”的变证,甚或出现阴脱阳绝之危证,而以阴阳两伤为多见。所以,医者应有治未病的思想,见微知著,先证而治,挫病势于萌芽之时,挽病机于欲成未成之际。采用截断疗法,时刻注意顾护气阴,留得一分津液,便有一分生机。用药宜酸甘合化,温中益气。如见患儿腹泻日甚一日、腹泻次频、大便呈稀水混浊、肛门松弛不约者,即为阴阳将伤之兆,若失治误治,即刻便会出现滑泻不止,口渴引饮,眶、腹凹陷,舌红绛、有芒刺等伤阴之证。应以治标为先,无论邪之有无,均可投足剂益气养阴、酸涩止泻升陷之品,如生脉汤、参附龙牡汤、乌梅、石榴皮、吴茱萸等味,往往津回而泻止,勿虑滋阴而助泻。此时应力避大苦大寒之品,以酸、甘、温、涩为佳[4]。

2.5  温运脾土,固涩得当

    脾乃太阴湿土,喜燥恶湿,健脾当以温运为本。《名医方论》曰:“阳之动始于温,温气得而谷精运。”叶天士云:“太阴湿土得阳始运。”温药味辛性温,能启动脾阳,醒脾燥湿,使中焦脾土阳气升发,故曰:太阴湿土宜升则健。脾气散精,则水谷精微得升,水湿得化,泄泻自止。历代医家也重视健脾当以温运为本。隋唐以前 《 颅囟经 》 始有“水泻利脾冷”,应以“温脾散主之”的记载。而钱乙的“益黄散”更为温脾止泻的代表方剂。万全总结其家传之学时,对多种病因引起的泄泻,强调其止泻的祖传秘法是“不问寒热,先服理中丸”,并把“温运”列为儿科止泻三法之首,足以证明用温运法治疗泄泻有其理论依据。对病程久延者运用固涩法时,要把握时机,不可早投、乱投。著名儿科老中医董廷瑶对此总结出四项用药原则:苔净、腹软、溲通,身无热,内无积滞,肠垢已清,方能使用固涩之法。

    2.6  中病即止,处方轻巧灵活

    小儿脏气清灵,随拨随应,易趋康复。在治疗时,处方用药之量和质均宜轻巧灵活,顺应脏腑生发之机而调拨之,使之阴阳趋于平衡而达痊愈。清热苦寒汤药不可长期饮服,因过服苦寒,则损伤脾胃;淡渗利湿之剂不可用之过多,因淡渗分利太过,则招致津枯阳陷;攻下之剂不可多用,因稚阴稚阳之体,不耐峻(重)剂,倘若施之,幼稚之体必不能受,反欲速而不达。故应力避大苦大寒、峻猛攻下之剂,若用之,也宜量小并配以辛温之品以反佐之,陈皮、甘草、大枣以护之,并只宜暂用,中病即止。

    2.7  预防调理

    《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吐泻论》曰:“小儿吐泻者,皆由脾胃虚弱,乳哺不调,风寒暑湿,邪干于正所致也。”因此,对婴幼儿腹泻护理十分重要。其内容主要包括注意寒暖适宜,节制饮食,忌食甘肥油腻、生冷瓜果。应提倡母乳喂养,不宜在夏季及小儿有病时断奶,遵守添加辅食的原则,注意科学喂养。服药期间可暂停乳制品3 ~ 5 d,可代以米汤、奶糕或稀烂面条、面汤等,吐泻严重及伤食泄泻患儿可暂时禁食6 ~ 8 h,以后随着病情好转,逐渐增加饮食量。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勤换尿布。每次大便后,宜用温水清洗臀部,并扑上爽身粉,防止发生红臀。密切观察病情变化,防止发生泄泻变证。

    3  结语

    小儿脏腑娇嫩,体质薄弱,一旦感受外邪,或饮食失节,喂养不当,饥饱失常,均能损伤脾胃,脾胃健运发生碍障,则水湿不能正常运行而致腹泻。所以治疗腹泻,健脾是行之有效的方法。而在具体运用上,首先应当分清寒热虚实,原则上是寒者宜温,热者宜清,滞则宜消,虚者宜补。但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久患腹泻,缠绵难愈,往往会造成脾肾阳虚或胃阴耗损等病变,临床上必须注意。脾胃互相依存,脾主运化吸收,胃主纳谷消化,治脾应当照顾到胃,和脾必须养胃,胃气强才能纳食,能进食才能有所补充,不然消耗没有补充,实证也会转为虚证。除药物治疗外,还应当注意饮食调理,使其早日恢复健康[5]。总之,小儿腹泻宜补脾益气以治其本,清里消滞以治其标。以健脾抑肝助运,苦温燥湿分流,辛温升阳胜湿,寒温消补兼顾,益气养阴、酸涩止泻为大法。首重健脾,数法结合。

【参考文献】  [1]姬承武,刘树生,韩秀琴. 参苓白术汤加减治疗小儿感染后脾虚综合征的临床研究[J]. 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 2005,18,14:384.

[2]余定辉,林木珍. 从肝论治小儿功能性胃肠疾病体会[J]. 实用中医药杂志,2005,21,3:166-167.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