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吸入皮质激素对哮喘急性发作治疗的影响
发表时间:2010-04-13 浏览次数:513次
作者:王秀娟,孙清源,戚拥军 作者单位: 163453 黑龙江大庆,大庆龙南医院儿科
[摘要] 目的 评价长期吸入皮质激素普米克令舒对儿童哮喘急性发作时博利康尼、普米克令舒吸入雾化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 对32例哮喘急性发作期应用博利康尼、普米克令舒压力雾化吸入治疗,对发作前的治疗情况分为3组:未吸入皮质激素组、不规则吸入皮质激素组、规则吸入皮质激素组(时间超过3个月),在吸入后进行评价,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缓解期规则吸入皮质激素组哮喘急性发作时,雾化博利康尼、普米克令舒压力雾化吸入治疗效果优于不吸入和不规则吸入组(P<0.05);急性发作期雾化吸入治疗效果满意(P<0.01)。结论 长期预防性吸入皮质激素与急性发作时联合雾化吸入是控制哮喘发作的安全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 皮质激素;普米克令舒;博利康尼
支气管哮喘是呼吸道的一种非特异性慢性呼吸道炎性疾病,全球哮喘防治创议(GINA)提倡应用吸入型皮质激素治疗哮喘,能有效地控制呼吸道炎性反应,减少哮喘发作,成为治疗哮喘的主要手段。本研究应用长期预防性吸入皮质激素对哮喘急性发作时治疗效果的影响进行评价,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哮喘患儿32例为我院儿科住院或门诊的急性发作期患儿,诊断符合全国儿科哮 喘协作组制定的儿童哮喘诊断标准[1],其中男20例,女12例,年龄3~12岁,平均5岁。
1.2 方法
1.2.1 分组
32例哮喘患儿在急性发作前治疗情况的分组,第Ⅰ组为未长期预防性吸入皮质激素组14例,第Ⅱ组为不规则吸入皮质激素组10例,第Ⅲ组为每日规则吸入皮质激素普米克令舒组8例,时间≥3个月。
1.2.2 发作时治疗
32例哮喘患儿在急性发作时均采用博利康尼、普米克令舒压力雾化吸入治疗,剂量:小于6岁博利康尼2.5 mg、普米克令舒0.5 mg;大于6岁博利康尼5 mg、普米克令舒1 mg,加生理盐水至3~5 ml,每日2次,持续加压雾化吸入直至药液吸完,疗程3天。记录吸入前后患儿咳嗽、气急、喘息等症状以及听诊肺内哮鸣音有无及轻、中、重分别记录0、1、2、3分,6岁以上的应用峰流速仪测峰流速(PEF)。
1.2.3 疗效评定标准 疗效评定根据全国儿科哮喘协作组制定的判断标准判定。临床控制:哮喘症状完全缓解,评分较吸入前减少80%以上或PEF增加大于35%;显效:哮喘症状较前明显减轻,评分较吸入前减少60%~79.9%或PEF增加大于25%~35%;好转:哮喘症状较前有所减轻,评分较吸入前减少40%~59.9%或PEF增加大于15%~25%;无效:哮喘症状较前无改善,评分较吸入前减少<40%或PEF无增加。
1.2.4 统计学方法 本试验数据缓解期Ⅰ、Ⅱ、Ⅲ 3组急性发作期博利康尼、普米克令舒压力雾化吸入治疗结果用多样本的秩和检验,急性发作期治疗前后观察指标用配对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缓解期Ⅰ、Ⅱ、Ⅲ 3组急性发作期博利康尼、普米克令舒压力雾化吸入治疗结果,见表1。结果表明:缓解期规则吸入皮质激素组哮喘急性发作时,雾化博利康尼、普米克令舒压力雾化吸入治疗效果优于不吸入和不规则吸入组(P<0.05)。急性发作期雾化吸入治疗其前后观察指标结果,见表2。治疗结果令人满意(P<0.01)。表1 发作前的3组急性发作期雾化吸入治疗疗效与比较表2 发作期雾化吸入治疗前后各观察指标结果
3 讨论
哮喘是儿童常见的慢性呼吸道疾病之一,是由多种细胞特别是肥大细胞、嗜酸粒细胞和T淋巴细胞等参与的慢性气道炎症性疾病。皮质激素是目前治疗哮喘最有效的抗炎药,长期吸入能减轻和抑制炎症反应,降低气道高反应性,减少哮喘发作频率,改善肺功能,同时减少口服静滴药物的应用及引起的全身副作用,真正改善患儿的生活质量,是全球哮喘病防治和长期管理的一部分[2]。
对急性发作期的患儿,尽快减轻咳喘症状,缩短发作时间是治疗的关键。选择性β2受体激动剂博利康尼,雾化吸入后数分钟起效,扩张支气管平滑肌,改善呼吸[3]。普米克令舒是布地奈德混悬液,有较高的糖皮质激素受体结合力,有较强的抗炎、抗过敏作用,雾化吸入对气道局部抗炎,缓解哮喘,缩短咳喘时间,避免全身使用激素有很好的作用。由于哮喘发作时气道处于痉挛狭窄状态,通气功能差,儿童不能很好地配合药物的吸入,致使药物吸入量不够,导致哮喘症状控制不理想,我们选择博利康尼、普米克令舒为雾化混悬液,通过雾化器用空气压缩泵做动力吸入,保证了药效的发挥。
本文研究结果表明,在哮喘缓解期长期预防性应用皮质激素吸入能够明显提高哮喘急性发作时雾化吸入的治疗效果,而且副作用小、操作方便。急性发作期选择博利康尼、普米克令舒压力雾化吸入,可快速缓解症状,提高疗效,同时又可降低患者的费用,结果十分令人满意,是目前预防和控制哮喘最方便、最安全、最有效的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1 全国儿科哮喘防治协作组.儿童哮喘病诊断标准和治疗常规.中华儿科杂志,1998,36(12):747-751.
2 Johnson M.Pharmacodynamics and pharmacokinetics of inhated glucorticoids.J Allergy Clin Immunol,1996,97(1):169-176.
3 Geddes D.Inhated corticosteroids:benefits and risks.Torax,1992,47(2):404-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