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心血管病学》

心力衰竭患者生活质量研究的进展

发表时间:2011-11-15  浏览次数:390次

  作者:孟祥丽△,李红  作者单位:福建医科大学护理学院,福建 福州市 350001;福建省立医院护理部。△福建医科大学2005级硕士研究生

  【关键词】 心力衰竭;生活质量;研究进展

  心力衰竭(以下简称心衰)是世界性日趋严重的危害健康的一种复杂的临床综合征[1],是各种心脏病结构或功能衰退损伤心室充盈或射血的结果,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和乏力,具有预后差、病死率高的特点。目前,我国35~74岁成年人中约有400万心衰患者,患病率达0. 9%[2]。在美国,约有500万心衰患者,并以每年增加50多万新病例的速度增长[1]。不断恶化的症状、体能的下降、治疗的副作用。反复住院以及沉重的经济、精神负担等都可不同程度地影响他们的生活质量(Quality of life,QOL)[3]。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医学已由传统的以治病为目的转变为以有利于促进人类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有利于改善人类生活条件、提高人们QOL为最终目的[4]。因此,对心衰患者的治疗一方面是要防止疾病的进一步发展,降低病死率、再住院率及心功能恶化,另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减轻患者病痛,提高QOL[5]。

  1 生活质量的概念

  QOL主要是用来评价个体身心健康水平和个人功能完美状况的。到目前为止,QOL的定义缺乏理论上的统一。以往应用较多的是Levi[6]提出的“QOL是对个人或群体所感受到躯体、心理、社会等方面的良好生活状态的一种综合测量,而测量结果是用幸福感、满意感或满足感来表示的”。目前比较公认的是1993年WHO QOL研究组下的定义:QOL是指不同文化和价值体系中的个体对与他们的目标、期望、标准以及所关心的事情有关的生活状况的体验[7]。

  2 生活质量的测量方法

  生活质量量表有两大类,一类为普适量表,另一类为疾病特殊量表。

  普适量表的优势在于应用范围广泛,可以应用在各种人群的QOL评价,从而对不同人群、不同临床试验进行QOL比较。但它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该病本身特性可能对QOL的影响,从而丧失了一些敏感性。用于心衰患者QOL研究的普适量表很多,常见的有一般健康调查表(MOS SF-36)、疾病影响程度量表(SIP)、诺丁汉健康调查表(NHP)、SF-12和中华生活质量量表(ChQOL)等。其中,SF-36是目前国际上最为常用的QOL标准化测量工具之一。它是由美国波士顿健康研究所研制的简明健康测量量表,包含躯体功能、躯体角色、躯体疼痛、总的健康状况、活力、社会功能、情绪角色和心理卫生8个领域。共36个条目[8]。该量表现有4个版本,其中,美国标准版使用得较多,中文版在我国也已经普遍使用[9]。龚开政等[10]的研究显示,中文版SF-36用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生活质量评价时具有较好的信度、效度和反应度。

  疾病特殊量表则更多的关注疾病本身对生活质量的影响,但在实际应用中,它们不时会遗漏许多重要信息。常用的测量心衰患者生活质量的特殊量表有明尼苏达心力衰竭生活质量量表(MLHFQ)、严重心力衰竭生活质量问卷(QOL-SHF)、堪萨斯城心肌病患者生活质量表(KCCQ)、左室功能不全问卷(LVD-36)等。其中最常用的是MLHFQ,是由美国明尼苏达大学Jay Cohn博士于1987年开发,含有疲倦等身体领域条目8个、沮丧等情绪领域条目5个和其他领域条目8个,共21个问题,所有条目都是6阶段评价,具有良好的信度、效度和反应度,己被翻译为多种语言,使得量表的研究结果具有国际可比性。中文译本已由朱燕波等[11]开发出来,经评价研究,LHFQ中文译本是有效的、可靠的。其有效性和可靠性的条件是:调查对象是基于临床选择的知情同意者,调查方法是自填法结合个人访谈,由患者自我评价QOL。

  由于两类量表各有优缺点,目前多推荐在一个研究中同时采用一个普适量表和一个特殊量表来测量生活质量[12]。

  3 心衰患者生活质量状况及影响因素的研究

  众多研究通过对不同国家、地区心衰患者的问卷调查与正常人群的对比分析,无一例外地发现心衰患者生活质量较正常人偏低。一项对社区居民的大规模调查显示,慢性心衰患者的生活质量低于任何其他心血管疾病和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关节炎、抑郁等慢性病患者[13]。为了提高心衰患者的生活质量,首先要了解其影响因素,才能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

  3. 1 社会人口学方面

  心衰患者的生活质量不一定随年龄的增加而降低[14];性别对生活质量的影响结论也不统一,Riedinger等[14,15]的研究发现女性患者的生活质量比男性差,但亦有研究发现在生活质量方面男女心衰患者没有差别[16];患者体重与生活质量呈负相关,肥胖者往往呈现低生活质量[17];有配偶者较单身者生活质量高[18];体力劳动者生活质量下降的危险性是脑力劳动者的2. 4倍[19]。

  3. 2 疾病相关因素方面[19,20]

  心功能等级越高,生活质量越差:随着心衰年限的延长,生活质量下降的危险性也增加;运动耐力越强,生理功能越好,整体生活质量越佳;伴发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等严重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3. 3 社会心理因素方面

  社会支持与生活质量呈正相关,Bennett等[21]的研究显示65岁以下的男性相对于≥65岁和妇女获得的社会支持最少,且社会支持的变化影响着生活质量的变化;而抑郁作为心衰患者常见的心理问题与生活质量呈负相关[22]。

  3. 4 其他方面

  心衰患者常常伴随许多症状,可以影响他们的生活质量,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关于呼吸困难、疼痛、水肿、疲劳、焦虑及抑郁等常见症状对生活质量的影响做了大量的报道[14,22]。最近,对睡眠障碍的研究较为集中,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研究表明,约有40%~60%心衰患者伴有阻塞性呼吸困难和潮式呼吸等器质性睡眠呼吸障碍[23]。Brostrom等[24]的调查发现,心衰患者的睡眠习惯普遍发生改变,入睡和睡眠保持困难,并导致日间困乏和疲倦,从而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4 提高心衰患者生活质量的护理干预措施

  心衰患者生活质量的干预性研究方法多为同一样本干预前后比较或干预组与对照组的生活质量对比。

  4. 1 健康教育

  在很多情况下,心衰患者生活质量下降与他们缺乏相关知识有关。健康教育就是通过教学途径帮助他们获得相应的知识,改变以往错误的行为和想法,有助于形成健康的行为,进而提高生活质量。Kutzleb等[25]对心衰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内容包括每日体重管理、饮食及服药指导等,结果显示,病人能有效进行疾病自我管理,大大改善了症状,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张悦等[26]通过对128例慢性心衰患者实施健康教育,明显地改善了患者心理健康状况,使其能更积极、乐观地配合治疗和康复计划。林育群等[27]通过加强对心衰患者的社区护理干预,包括健康教育和要求患者进行生活方式的改良,能提高病人对治疗及康复方案的依从性,可以有效地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减少住院总日数及降低死亡率。

  4. 2 运动训练

  金菊林等[28]的研究证明适度的运动训练对心衰患者可以有显著的生理和心理改善作用,这与Toda[29]的研究结果相同。李宏等[30]的研究表明,坚持每日2次或2次以上的6 min步行训练,能明显改善心衰患者的生活、心理症状,最终改善生活质量,对促进心衰患者的康复亦有着重要作用。李莉等[31]的研究再次验证了这一结论,她们发现,运动训练可以改善心功能,提高运动耐量和生活质量,缩短住院时间,降低再入院率和死亡率。

  4. 3 控制饮食

  控制饮食是一种有效的改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方法。在Colin[32]的研究中,65名心衰患者被分成两组,30名患者在干预组,35名在对照组。干预组给予低钠饮食(2~2. 4 g/d),并严格限制液体的摄入,每日不超过1. 5L。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及正常饮食。6个月后,相对于对照组,干预组患者的生活质量有较大提高。

  5 小结

  追求更高的生活质量是心衰患者的要求,也是医护人员的责任。目前,关于生活质量量表及生活质量影响因素的研究己经很多。护理人员应有针对性地加强教育,做好心理护理和各项有关护理,改善心衰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Heart disease and stroke statistics 2004 update[M].Dallas: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2003.

  [2]顾东风,黄广勇,何 江,等.中国心力衰竭流行病学调查及其患病率[J].中国心血管病杂志,2003,31(1):3-6.

  [3]Ekman I, Fagerberg B, Lundman B.Health|related quality of life and sense of coherence among elderly patients with severe chronic heart failure in comparison with healthy controls[J].Heart Lung, 2002, 31 (2): 94-101.

  [4]The WHO QOL Group.Development of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QOL-BREF quality of life assessment[J].Psychology,1998, 28 (3): 551-558.

  [5]Shephard RJ, Franklin B.Changes in the quality of life: a major goal of cardiac rehabilitation [J].Cardiopulm Rehabil, 2001,21 (4):189-200.

  [6]Levi L, Anderson L.Psychological stress: Population, environment and quality of life [M].New York: Spectrum Publications, Halsted Press, 1975.

  [7]WHO.The development of the WHO quality of life assessment instrument[M].Geneva: WHO,1993.

  [8]Ware JE.SF-36 Health Survey: Manual and interpretation guide[M].Boston MA: The Health Institute, New England Medical Center, 1993,465-470.

  [9]王素华,李立明,李 俊.SF-36健康调查量表的应用[J].国外医学•社会医学分册,2001:18(1):4-8.

  [10]龚开政,张振刚,朱 宁,等.SF-36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的信度和效度评价[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4,19(3):182.

  [11]朱燕波,折笠秀树,郑 洁,等.心功能不全QOL量表中文译本信度效度的初步评价[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4,13(3):337-339.

  [12]Dempster M, Donnelly M. Measuring the health related quality of life of people with ischaemic heart disease[J].Heart, 2000, 83 (6):641-644.

  [13]Hobbs FD, Kenkre JE, Roalfe AK, et al.Impact of heart failure and left ventricular systolic dysfunction on quality of life: a cross sectional study comparing common chronic cardiac and medical disorders and a representative adult population[J]. Eur Heart J, 2002,23 (23):1867-1876.

  [14]Jaarsma T, Halfens R, Tan F, et al. Self-care and quality of life in patients with advanced heart failure: the effect of a supportive educational intervention[J].Heart Lung, 2000, 29 (5): 319-330.

  [15]Riedinger MS, Dracup KA, Brecht ML, et al.Quality of life in patients with heart failure: do gender differences exist?[J]. Heart Lung, 2001, 30 (2):105-116.

  [16]Riegel B, Moser DK, Carlson B, et al.Gender differences in quality of life are minimal in patients with heart failure[J].J Card Fail, 2003,9 (1): 42-48.

  [17]Evangelista LS, Moser DK, Westlake C, et al.Impact of obesity on quality of life and depression in patients with heart failure[J]. Eur J Heart Fail, 2006, 8 (7):750-755.

  [18]Luttik ML, Jaarsma T, Veeger N, et al.Marital status, quality of life, and clinical outcome in patients with heart failure[J].Heart Lung,2006, 35 (1): 3-8.

  [19]李 伟,刘克强,沈 彬,等.心力衰竭病人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04,39(6):403-406.

  [20]廖江涛,丁家崇,王志强,等.心力衰竭患者生活质量的研究[J].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2001,10(5):404-406.

  [21]Bennett SJ,Perkins SM,Lane KA,et al.Social support and health|related quality of life in chronic heart failure patients[J].Qual Life Res,2001,10(8):671-682.

  [22]Ola BA,Adewuya AO,Ajayi OE,et al.Relationship between depression and quality of life in Nigerian outpatients with heart failure[J].J Psychosom Res,2006,61(6):797.

  [23]Parker KP,Dunbar SB.Sleep and heart failure[J].J Cardiovasc Nurs,2002,17(1):30-41.

  [24]Brostrom A, Stromberg A, Dahlstrom U, et al.Sleep difficulties, daytime sleepiness, and health|related quality of life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heart failure[J].J Cardiovasc Nurs, 2004, 19 (4): 234-242.

  [25]Kutzleb J, Reiner D.The impact of nurse-directed patient education on quality of life and functional capacity in people with heart failure[J].J Am Acad Nurse Pract, 2006, 18 (3): 116.

  [26]张 悦,严 静,龚仕金,等.心衰患者的自护教育对其生活质量影响的初步评价[J].心脑血管病防治,2005,5(5):50.

  [27]林育群,蔡文阳,林婵兰,等.社区护理干预对冠心病慢性心衰患者的影响[J].现代医院,2006,6(7):102-103.

  [28]金菊林,涂鸿华.运动疗法在慢性心衰患者康复中的应用[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6,21(11):1041.

  [29]Toda G,Shibata S,Nakamizo R,et al.Effect of physical exercise training on health|related quality of life and exercise tolerance in patients with left ventrlcular dysfunction[J].J Cardiol,2004,44(5):179-187.

  [30]李 宏,陈务贤,梁 榕,等.六 min步行运动训练在慢性心衰患者康复中的应用[J].广西医学,2006,28(7):1111-1113.

  [31]李 莉,李瑞杰,宋丽芬,等.运动康复改善老年慢性心衰患者心功能和生活质量的研究[J].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2006,15(4):315-318,323.

  [32]Colin RE,Castillo ML,Orea TA,et al.Effect of a nutritional intervention on body composition clinical status,and quality of life in patients with heart failure[J].Nutrition,2004,20(10):890-895.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