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剂量红霉素治疗早产儿呕吐的疗效观察及护理
发表时间:2009-06-22 浏览次数:709次
作者:钟雪娟,姚志红,周琼花作者单位:广东医学院附属医院儿科,广东湛江524001 【摘要】 目的 观察小剂量红霉素治疗早产儿呕吐的疗效。方法 将发生呕吐的早产儿73例随机分为治疗组43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给予静脉滴注小剂量红霉素。两组均根据不同病因进行体位治疗、少量多次喂养及其它基础护理。结果 治疗组显效、有效、无效的例数分别为26、14、3例,总有效率为93.0%;对照组显效、有效、无效的例数则分别为5、11、14例,总有效率为53.3%;治疗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小剂量红霉素在使用过程中未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 结论 小剂量红霉素作为促胃动力剂治疗早产儿呕吐疗效确切,值得临床应用,合理护理在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 【关键词】 早产儿;呕吐;红霉素;治疗;护理早产儿特别是低出生体重儿由于胃容量小,胃肠蠕动能力弱,因此易发生胃食管返流和呕吐。而早产儿生长发育与生后早期营养密切相关,早产儿需摄入足够的热量和蛋白质才能保证正常的生长发育。如何保证早产儿得到科学合理的喂养,满足在营养方面的特殊需求,使其在体格发育和智力发育上不落后于足月儿,一直是新生儿护理工作的重要课题。我科近2年采用静脉滴注小剂量红霉素及合理护理促进早产儿胃排空,防止其呕吐及胃食管返流,取得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与分组 选择2005年1月至2006年12月在我院住院发生呕吐的早产儿73例,每日呕吐≥5次,且排除外科疾病所引起的呕吐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3例和对照组30例,其中治疗组男26例,女17例,胎龄28~36周,平均(33.0±1.6)周,出生体重1 200~2 350g,平均(1 670±420)g;对照组30例中男17例,女13例,胎龄29~36周,平均(33.0±1.3)周,出生体重1 150~2 450g,平均(1 790±406)g。两组患儿胎龄、体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3~5 mg/(kg·d)的小剂量红霉素加入5%或10%葡萄糖注射液20mL中静脉滴注(用输液泵控制速度,维持3~5h),每日1次,疗程5~7d。 1.3 护理方法 两组均根据不同病因进行体位治疗(喂奶后采取俯卧位头部抬高15°)、少量多次喂养及其它基础护理。 1.4 疗效制定标准 显效: 3d内呕吐症状消失;有效:3d内呕吐症状明显减少,呕吐≤3次/d;无效:3d内呕吐症状无明显减轻或胃潴留量大于前次喂养量的1/3。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1.5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两组间有序资料比较采用秩和检验,两组有效率比较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疗效比较 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3.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6.7%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 表1 两组早产儿治疗效果比较(略)
两组疗效比较,Hc=19.13, P<0.01;* vs **χ2=15.58,P<0.01。 2.2 不良反应 治疗组在治疗过程中未出现过敏、静脉炎等不良症状,但有2例出现腹泻、肠鸣音活跃,予对症治疗后症状消失。 3 讨论 早产儿由于消化系统解剖生理上不成熟,胃潴留较明显,贲门括约肌松弛,胃容量小,消化能力弱,从而易发生溢乳、呕吐、腹胀、腹泻等,不能耐受胃肠道喂养,常持续数天甚至数周。为保证其生长发育及营养支持,常需要给予较长时间的静脉营养,这不但造成患儿家长经济负担过重,而且因奶量摄入减少,易致营养失衡、胎便排出延迟,从而容易导致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败血症及静脉炎等并发症。红霉素是大环丙酯类抗生素,是临床上应用较普遍的抗生素之一。近年来研究发现它具有多种非抗菌功能[1],小剂量红霉素可以作为胃动素激动剂,通过与胃动力素受体结合而产生促胃肠动力作用。本研究发现,治疗组经小剂量红霉素静脉滴注后能促进早产儿胃排空,减轻呕吐,其效率达93.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机制可能与红霉素提高食管下括约肌压力及食管下括约肌近端5~10 cm蠕动、刺激胃室收缩、促进胃排空和减少返流有关;同时该药在应用过程中无明显的毒副作用,因此小剂量红霉素作为促胃动力剂治疗早产儿呕吐疗效确切,能有效减轻早产儿呕吐、改善营养,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我们认为,在采用小剂量红霉素治疗的同时,合理护理亦是非常关键。我们根据患儿不同病因采取胃肠减压及对症支持的同时,并积极配合医生采取各种检查和处理措施,仔细观察呕吐物的量及性质,严密观察有无生命体征改变,记录出入水量,观察有无脱水症状及电解质改变。由于早产儿存在消化吸收功能、粘膜屏障功能和胃肠道动力不成熟,我们应根据早产儿消化系统特点,采取合适的喂养方式进行合理的喂养。研究发现,胃肠喂养是早产儿最好的营养途径,早期微量喂养可促进胃肠激素的分泌,加速肠粘膜生长和胆汁分泌,促进肠蠕动减少肠肝循环[2]。 我们采用俯卧位喂养取得较好疗效。俯卧位喂养即在胃肠道喂养后采取俯卧位头部抬高15°。研究发现,与传统仰卧位相比俯卧位喂养明显减少呕吐及腹胀、胃潴留的发生[3],这可能与俯卧位时早产儿肢体活动少、能力消耗低从而有利于消化吸收有关。早产儿易发生胃食管反流,且可引起严重并发症,取俯卧位头部抬高15°,可减少早产儿生理性体重下降,维持正常的体重增长。因此,合理护理在早产儿呕吐的治疗亦发挥中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王宝力. 大环丙酯类抗生素的非抗菌作用[J] .国外医学儿科学分册, 2001,4:208210
[2] 陈雅珍.李霞.早产儿早期微量间断喂养的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4, 20(6B):35.
[3] 李巧芬.早产儿2种体位喂养方式的临床对比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5,21(2):1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