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肝论治小儿支气管哮喘
发表时间:2009-06-22 浏览次数:652次
作者:郭军雄,呼兴华
【摘要】 从小儿之肝易虚易实和支气管哮喘的发病特点出发,认为小儿支气管哮喘与肝关系密切,提出从肝论治小儿支气管哮喘在临床上有一定指导意义,因证论法,并举病案予以佐证。
【关键词】 小儿支气管哮喘 肝 辨证论治
1 小儿之肝易虚易实
《灵枢·师传篇》曰:“肝者,主为将,使之候外。”肝木不仅在生化气血、协调脏腑经络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亦担负着捍卫机体、抗御病邪的职责。若肝气郁滞,或亢或衰,则诸脏必然受累而出现气血生化失职,发生各种复杂的病变。小儿生机蓬勃,如旭日之东升,草木之方萌。但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为“稚阴稚阳”之体。钱乙将小儿的病理高度概括为“脏腑柔弱,易虚易实,易寒易热”。后世医家论述其生理、病理,总不离肾、脾、肺气之不足,然《灵枢·逆顺肥瘦篇》曰:“婴儿者,其肉脆,血少,气弱。”小儿较之成人体质更显肝血不足,具有易虚易实的生理病理特点。一则小儿肝木常失血滋养,其“候外”之职不显,故卫外不固,易感外邪。二则小儿肝之生理上的有余之所以容易导致病理的亢盛,是由于小儿体属纯阳,本就易从热化。而肝的所谓有余,亦是指肝气、肝阳的有余,肝阴、肝血又是相对的不足。若再加致病因素的作用,就更易致阴阳失调,虚实互变。三则小儿对外周环境的反应不同于成人,正如《温病条辨·解儿难》说:“小儿但无色欲耳,喜怒悲恐,较之成人更专且笃。”临床上亦常见因情志抑郁不畅而致肝气郁结,郁而化火,气火上逆导致阳亢,灼伤阴血,引动肝风,诱发宿疾的病例。因此重视小儿之肝易虚易实的特点,整体论治,为明察小儿病理、病情演变、病机变化及提高治疗效果提供了一定的思路。
2 小儿哮喘发病与肝密切相关
肝主疏泄,具有保持全身气机疏通畅达、通而不滞、散而不郁的作用。肝与肺在生理上共司气机升降?熏调畅气血?熏经络上相互关联,病理上相互影响。肝气枢机不利、木叩金鸣、木火刑金、痰瘀阻肺、肝肾不足等病机均可影响肺的宣降功能,导致哮喘的发病。《珍本医书集成·医经类》说?押 肝“然于其五脏为独使……又为将军之官,则于一身上下,其气无所不乘,和则为诸脏之赡养,衰与亢则为诸脏之残贼。”所以临床所见疾病中,肝病最为繁杂。笔者认为肝病引发哮喘的病理机制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2.1 肝失疏泄,肺气不利
肝为刚脏,性喜条达而恶抑郁,以血为体,以气为用,体阴而用阳,因此在病理上肝气易郁。《类证治裁》曰:“肝木性升散,不受遏郁,郁则经气逆。”一旦七情失调,郁怒伤肝而致肝气郁结,气机阻滞而枢机不利,肝气不得升发,肺气难以宣降,肺气不利,气逆于上而作咳喘。正如《时方妙用·哮证》言:“哮喘之病……动怒动气易发。”
2.2 肝火上炎,灼伤肺金
陈修园云:“肺为脏腑之华盖……只受得脏腑之清气,受不得脏腑之病气,病气干之,亦呛而咳矣。”现今社会小儿多属独生子女,娇惯任性,急躁易怒,肝气不舒,郁而化火;或肝气升发太过,肝阳化火;或肝经实热,湿热内壅,火热循经上灼于肺。肺属金,肺叶娇嫩,性喜凉润,最畏火,肝火上炎,肺失清肃?熏以致气逆而咳喘阵作。
2.3 肝郁气滞,痰瘀阻肺
三焦水道的通利,以气机的畅通为前提,气行则水行。惟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易遭外邪侵袭,若肝失条达未能将其疏散,阻滞气机,气机不畅导致三焦水道不利,水液代谢障碍,聚而为湿,凝而为痰。气滞则血瘀,如《类证治裁·郁证》云:“七情内起之郁,始则伤气,继降及血。”痰瘀胶结,阻于气道,枢机不利,则肺气出纳受阻,气逆而作咳喘。《血证论·瘀血》所谓“瘀血乘肺?熏咳逆喘促”。
2.4 肝肾阴亏,肺失濡润
肝肾乙癸同源,肺肾金水相生,金能生水,水能润金。小儿禀赋薄弱,病邪一旦耗伤肺之气阴,母病及子,下汲肾水,耗伤肝肾之阴,真阴亏虚,水不涵木,虚火内生,上犯肺金,肺失清肃,引起咳喘。《丁甘仁医案》指出:“肺若悬钟,撞之则鸣,水亏不能涵木,木叩金鸣。”肝又为风脏,若阴虚较甚,肝木失养而动风,上扰肺金,而致咳喘,诚如《临证指南医案·咳嗽门》所言:“肝风妄动,旋扰不息,致呛无平期。”
3 从肝论治小儿支气管哮喘四法
3.1 疏肝理肺法
适用于因忧思、抑郁、恼怒等不良刺激而致的肝失条达、气机不畅,从而影响肺失宣肃而致的哮喘。症见咳嗽气喘、夜间咳甚、痰少难咯或无痰、胸闷胁胀、心悸少寐,舌质红、苔薄白、脉弦。常用柴胡疏肝散加味治疗。现代研究亦证明柴胡疏肝散可以调节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达到解除支气管痉挛的目的[2]。
3.2 清肝泻肺法
适用于肝气郁久,“气有余便是火”,气火循经上逆于肺,木火刑金,肺失清肃,痰热内蕴而发哮喘。症见咳喘痰黄质稠、口苦咽干、头目胀痛、烦躁易怒、大便干燥、小便黄赤,舌质红、苔薄黄、脉弦而数。此病标在肺,病本在肝。究其治则,应先拟解木郁之火[3],常以泻白散合黛蛤散加减。《丹溪心法》曰:“咳逆嗽,非蛤粉、青黛、瓜蒌、贝母不除。”
3.3 调肝畅肺法
适用于外邪侵袭,肝失条达,气滞痰瘀,肺气不畅而发咳喘。症见痰鸣如吼、面色晦暗、口唇紫绀、指纹紫滞,舌质紫暗或舌体瘀斑、苔薄、脉弦滑等征象。现代研究表明:许多入肝顺气、活血化瘀药物均能够解除支气管平滑肌痉挛,具有治疗咳喘的作用。《神农本草经》载当归“主咳逆上气”。《别录》曰:“桃仁止咳逆上气。”常以四逆散合桃红四物汤加味治疗。
3.4 滋肝润肺法
适用于肝肾不足,阴亏于下?熏肺金失于濡润而发的咳喘。症见干咳阵作,痰少质黏难咯,伴潮热盗汗、腰膝酸软、手足心热、烦躁不安,舌红、苔黄、脉弦细。清代名医柳宝诒云:“肝肺两经不足致咳,受病在肺,而病本在肝。调治之法,只宜清养肝阴为主,少佐肃肺胃之品,便已足矣。”方药可选用一贯煎加减。若一旦出现肝风内动、煽火犯肺等症状时,常以镇肝熄风汤加减治疗。
4 典型病例
黄某,女,6岁,2002年12月5日初诊。支气管哮喘病史4年,每年因哮喘住院两三次,每次因情志刺激而诱发,多在清晨发作或加重。患儿平素性情急躁易怒,发作时症见咳喘痰黄质稠,口苦咽干,头目胀痛,烦躁易怒,胁肋疼痛,大便干。体查:咽红,听诊双肺满布哮鸣音,两肺底有湿性啰音,舌质红,苔黄,脉弦大而数。中医诊断:哮证。证属木火刑金。治以清肝泻肺,止咳平喘法。处方:桑白皮10 g、地骨皮10 g、青黛15 g、蛤壳10 g、柴胡
6 g、地龙10 g、枇杷叶10 g、黄芩10 g、栀子6 g、莱菔子10 g、杏仁6 g、甘草6 g。1日1剂,水煎分3次口服。上方连服10日后,发热、烦躁、咳喘痰鸣消失,大便通。听诊两肺湿性啰音消失,未闻及痰鸣音、哮鸣音。随访3年,患儿一般情况好,哮喘未再发作。
按:本例患儿宿疾在先,七情太过,诱发而伤肺脏。依据病因及发作时症状,此乃肝旺继而侮肺,木火偏亢,乘机犯肺,肺失清肃而发哮喘。方中重用青黛,性咸寒而入肝肺经,既善解肝经郁热,又能清金泻火;桑白皮性寒而辛,寒以清热,辛以泻肺;地骨皮质轻而性寒,轻以祛实,寒以清热;佐以黄芩、栀子清热解毒,蛤壳、枇杷叶、杏仁、莱菔子止咳化痰平喘,柴胡、地龙疏肝理气解痉;甘草调和诸药。综观全方,共奏清肝泻肺、止咳平喘之功。
【参考文献】 [1]杨穗红. 黎氏哮喘方治疗小儿支气管哮喘60例疗效观察[J]. 新中医, 2005,37(3):30 .
[2]王步青,薛勤梅. 从肝论治顽固性咳嗽[J]. 光明中医,2003, 18(6):20 .
[3]刘豹. 从肝论治咳喘七法浅析[J].中医药学刊,200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