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诸葛汤治疗幼儿急疹30例临床观察
发表时间:2009-06-22 浏览次数:680次
作者:高慧
【摘要】 目的:观察幼儿急疹临床特点与中医疗效,为早期诊断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自拟中药赛诸葛汤治疗幼儿急疹30例,并设随机对照组30例进行临床观察。结果:两组全部治愈,无并发证,但中药组热退疹出快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P < 0.05)。结论:赛诸葛汤治疗幼儿急疹疗效显著,且无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 幼儿急疹 赛诸葛汤 临床观察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按门诊病例号随机分为中药组30例,对照组30例。中药组:男16例,女14例;年龄< 6月9例,6 ~ 12月18例 > 12月3例; T > 39 ℃ 23例,38 ~ 39 ℃ 7例,其中22例为出生后第1次发热;18例伴食欲不振;17例伴腹泻;6例伴咳嗽。体检:27例患儿精神状态较好,3例嗜睡、烦躁;前囟隆起14例;咽部充血14例。外周血象:18例于起病第1 d检验,白细胞< 4 × 109/L 2例,(4 ~ 10)× 109/L 8例,(11 ~ 15) × 109/L 7例,(16 ~ 20) × 109/L 1例;5例于第2 d检验(其中有1例患儿是再次检查),白细胞< 4 × 109/L 3例,(4 ~ 10) × 109/L 1例,>10 × 109/L 1例。
对照组:男17例,女13例;年龄< 6月7例,6 ~ 12月20例 >12月3例;T > 39 ℃23例,38 ~39 ℃ 7例,其中25例为出生后第1次发热;12例伴食欲不振;4例伴腹泻;7例伴咳嗽。体检:28例患儿精神好,2例嗜睡、烦躁;前囟隆起9例;咽部充血10例。外周血象:17例于起病第1 d检验,白细胞< 4 × 109/L 4例,(4 ~ 10)× 109/L 6例,(11 ~ 15)× 109/L 6例,(16 ~ 20) × 109/L 1例; 9例于第 2 d检验(其中有3例患儿是再次检查),白细胞< 4 × 109/L5例,(4 ~ 10) × 109/L 3例,> 10 × 109/L 1例。
两组患儿在性别、年龄、病情轻重等方面比 较,差异均无显著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鉴别诊断
诊断标准参照《诸福棠实用儿科学》[1],因无病毒分离检测结果故均为临床排他性诊断,与上呼吸道感染及其他出疹性疾病的鉴别要点如下:
(1)麻疹。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虽经注射疫苗发病已减少,但仍有流行。前驱期3 ~ 4 d,有发热、咳嗽、喷嚏、结膜发红、流泪等症状。2 ~ 3 d可见到费柯氏斑;3 ~ 5 d进入出疹期。先从耳际开始,渐延及脸部、颈部及上胸,次日可至躯干与四肢近端,3日达四肢、手心及足底。为淡红色斑丘疹,疹与疹之间可见到正常皮肤。出疹期发热、全身不适及咳嗽、流泪加重,重者可合并肺炎、喉炎等。如无并发证,疹出齐后,渐退,病程约10 ~14 d,可有糠麸样脱屑,遗留棕褐色色素沉着。
(2)风疹。风疹是由风疹病毒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患者有发热、头痛及全身不适,伴有咳嗽、流涕等轻度上呼吸道症状。皮疹常于发热1~2 d出现,先见于面颈部,后迅速向下蔓延。1日即可布满全身,皮疹为红色斑疹、斑丘疹或丘疹,浅表淋巴结常肿大,尤以枕部、耳后为著。
(3)猩红热(烂喉丹痧)。猩红热是由β溶血性链球菌引起,高热1 d后出疹,出疹时大多仍发热,伴咽痛及头痛,咽部红肿。皮疹从颈胸背及腋下开始,在数小时内波及躯干及上下肢,为弥漫性潮红,指压红晕暂退,有帕氏线、环口苍白圈、杨梅舌等特点。1周后全身皮肤脱屑,手足心大块脱皮。
(4)水痘。水痘是由水痘病毒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在发病同时出疹。先见于躯干及头部,后渐延及面部及四肢,呈向心性分布。皮疹先为红色斑疹,后变为丘疹,再后为疱疹。疱疹在1 ~ 2 d内从中心开始枯干凹陷,红晕消退。1周内结痂,2 ~ 3周完全脱落。丘疹、疱疹与痂盖同时存在是其特点,疱疹期有严重搔痒感。
2 治疗方法
2.1 中药组
予自拟赛诸葛汤治疗,不使用抗生素。处方:金银花、连翘、赤芍、白芍各6 g,柴胡、升麻、 葛根、牛蒡子、蝉蜕、薄荷(后下)、生甘草各3 g。水煎取药液60 ~100 mL,分2 ~ 3次服用,1剂/d。
2.2 对照组
30例患儿均采用利巴韦林8 mg/(kg·d)及双黄连口服液治疗,12例静脉点滴青霉素或头孢菌素,8例口服抗生素,6例加用地塞米松点滴。
两组均以4 d为1个疗程,T > 38.5 ℃时口服恬倩(布洛芬混悬液),注意物理降温及对症处理,补充足够的水分,继续母乳喂养或给予牛奶、米汤、豆浆、粥、面条等易消化的饮食。
3 治疗结果
3.1 疗效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发布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治愈:热退、疹消,无任何后遗证。未愈:持续发热及发生后遗证。
3.2 结果
两组全部治愈,未见并发证及后遗证。出疹时间比较,中药组发热4 d内出疹者28例(93.3 %), 4 ~ 5 d出疹者2例(6.7 %);对照组4 d内出疹者20例(66.7 %), 4 ~ 7 d出疹者10例(33.3 %)。经统计学处理,χ2 = 6.67, P < 0.05,有显著性差异。
4 讨论
1986年Salahuddin首先报道幼儿急疹的病原体为人疱疹病毒6型HHV?鄄6,又称婴儿玫瑰疹(roseola infantum)或第六病(sixth disease)[2-3],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但以秋冬季节较为多见,可能系病毒由呼吸道侵入血液而引起机体对病毒的免疫反应[4]。国外研究发现90 %以上的小儿在2岁内已罹患HHV?鄄6感染[5],感染后可终身潜伏体内,在免疫功能低下时可重新活化,致严重感染或免疫功能紊乱。中医称本病为“奶麻”、“假麻”、“烧痧”,属 “温病”范畴。本病为感受风热时邪所致,治疗关键在于“透”,疏风清热,透达肌表,蕴郁之邪热有外泄之机,则热退而疹出。此病在出疹之前诊断十分困难。由于早期缺乏特征性,直到疹出才明真相,大多数医生只能自叹为“事后诸葛亮”了,故又戏称作“事后诸葛亮病”。
幼儿急疹是儿科临床较易误诊同时又是最常滥用抗生素的常见病。而一味滥用抗生素,反使内郁之火冰伏,凉遏而不得泄,阳热怫郁,久而不解,且有化燥伤津之弊[6]。利巴韦林是一种广谱核苷类抗病毒药,也是唯一有效的抗呼吸道合胞病毒(RSV)药物,儿科应用很广。由于该药有导致白细胞下降和贫血的不良反应,且血浆半衰期为72 h,仅对病毒的复制期有效,一般病毒感染3~5 d内即应停用,否则徒增不良反应,有的患儿使用后还有明显的厌食反应。幼儿急疹本身有白细胞减少的过程,更应该合理应用该药,一般仅用于该病初期,严格控制疗程。
中医药治疗疗效确切,国外有作者采用白虎加人参汤治疗,疗效较好[7]。笔者本着《内经》“火郁发之”之旨,自拟赛诸葛汤治疗亦取得满意疗效。本方为银翘散合东垣火郁汤化裁而得,方中金银花、连翘清热解毒,疏散风热;牛蒡子、薄荷、蝉蜕疏散风热,透疹止痒,解毒利咽;赤芍善走血分,清热凉血;柴胡、葛根、升麻苦辛平,“味之薄者,阴中之阳,引而上行,振动气机,以苦发之”,配于辛凉解毒剂中,宣发上焦之壅热,而郁火自能发于肌肤,疹出而热退。
【参考文献】 [1]胡亚美,江载芳.褚福棠实用儿科学[M]. 第7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736-741.
[2]宋艾芝,赵玉坤,刘军,等. 幼儿急疹病因病毒的分析研究[J]. 中华儿科杂志,1992,30(1):14.
[3]陈斌姚,季晓辉,周瑶玺. 幼儿急疹病因学的研究[J].中华皮肤科杂志,1996,29(6):399-402.
[4]李梦东. 实用传染病学[M]. 第2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72-74.
[5]Pellett P E,Black J B,Yamamoto M. Human herpesvirus 6:the virus and the search for its role as a human pathogen[J]. Adv Virus Res,1992,41:1.
[6]朱杰. 丹溪火证三治在儿科中的应用[J]. 湖北中医杂志,1993,15(5):31-32.
[7]日·阿部胜利. 白虎加人参汤对于幼儿急疹的疗效[J].日本东洋医学杂志,1997,47(6):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