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急性胰腺炎的心理特征及护理
发表时间:2010-04-02 浏览次数:557次
作者:俞培英,李 静 作者单位: 215003 江苏苏州,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 【关键词】 小儿急性胰腺炎
小儿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AP)是较少见且严重的消化系统疾病,起病急,病情变化快,可继发多种并发症,死亡率较高。主要表现为持续性上腹部疼痛,伴恶心、呕吐。由于发病突然,因此患儿及家属往往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应激。2005年10月~2006年8月我科共收治小儿急性胰腺炎患者12例,其中男8例,女4例,年龄3~14岁,平均7.75岁,住院天数3~20天,平均9.33天。笔者通过总结分析患儿的心理特征,并给予针对性的系统的心理护理,使患儿及家属处于最佳心理状态,且更积极地配合治疗和护理。现报告如下。
1 急性胰腺炎患儿的心理特征
1.1 一般心理反应 由于患儿入院后来到陌生的环境,看到身着工作服的医护人员,必然产生一种恐惧不安的心理,且住院时间较长,较大患儿既担心疾病的治疗效果,又替家人担心经济费用,表现为沉默寡言、食欲欠佳、不苟言笑等。另外,患儿生病时父 母恐惧不安的情绪,也会加重患儿的心理负担。因此,激发患儿参与治疗的主观能动性显得尤为重要。
1.2 急性疼痛引起的心理应激 急性胰腺炎常表现为持续性上腹部疼痛,伴恶心、呕吐。由于突发性的疼痛来势凶险,一般药物治疗方法尚难很快显效,因此患者常出现一定程度的情绪波动,甚至抵触治疗,且惧怕病情发展会有生命危险而产生恐惧心理。
1.3 特殊治疗引起的心理应激 急性胰腺炎是胰酶在胰腺内被激活后引起的胰腺及其周围组织自身消化的化学炎症。禁食、禁饮、持续胃肠减压是治疗急性胰腺炎的必要措施之一,因此而引发的患儿饥饿、干渴、不适及胃肠减压器的放置而引起的恐惧常使患儿极度不配合治疗和护理工作。
2 对患儿的心理护理
2.1 一般心理护理 首先我们要主动接近、接触患儿,用温柔可亲的言行来消除患儿的恐惧心理和生疏感,增加亲近感。通过认真深入地观察来获得病人的心理资料。主要包括病人表情姿态、神态,听病人呻吟的言语及口头陈述,调查访问病人既往史,同病人交谈,了解亲友的探视情况,发现并挖掘病人身上的长处和性格中的积极因素,进行心理疏导。正确引导和安慰病人,以解除其思想顾虑和恐惧心理。针对不同问题做好解释说明工作,鼓励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充分调动其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另外,我们在每项操作前均告知患儿治疗目的及如何配合,并使其表达接受治疗后的感受,因此患儿乐于接受和配合治疗。
2.2 疼痛的护理 遵医嘱给予制酸、抗胰酶药物。诊断明确者,发病早期可对症给予镇静药物如水合氯醛灌肠,同时应给予解痉药如山莨菪碱静脉滴注。另外与家长配合,如常给他讲故事、陪他听音乐、根据其爱好与他逗乐,使其心情愉快,有利于减轻病痛。对已有一定心理承受能力的年长患儿,我们采取的措施为告知患儿一些胰腺炎的相关知识,如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治疗方案及预后情况。使其了解到只要其配合正规治疗和护理,可更快地康复,以此来增强其治疗疾病的信心。
2.3 禁食的护理 禁食、持续胃肠减压,目的是防止病情发展,减轻胃肠道负担,降低消化酶对胰腺的自溶作用,减少胰腺的内外分泌。这对急性胰腺炎的恢复有直接治疗作用。向患者解释禁食及胃肠减压的重要性,以取得配合。注意保持胃肠减压通畅,观察胃液性质和量。对饥饿耐受性差、意志薄弱者、不能合作者,我们采取的措施为增加巡回次数,清理床头柜食物,避免在患儿面前进餐或谈论美食的话题。早期给予完全胃肠外营养支持,每日输入一定量的蛋白制剂(如白蛋白、氨基酸等)、各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进行全胃肠外的营养支持,以增加饱腹感,补充机体消耗,增强抗病力。
3 对家属的心理护理
由于患儿远离家庭来到陌生的病房,常哭闹不安,不配合治疗。而现在的孩子多为独生子女,常常是一家六口人陪着,家长对孩子疼爱的程度是不可言喻的,对孩子患病的焦虑程度也是可想而知的。眼看孩子忍受疼痛、饥饿的煎熬,家长常常不忍心、不理解且不能配合治疗,并与孩子一起流泪,这样更加重了患儿恐惧不安的心理。针对这些情况,首先我们应向家长全面介绍患儿的治疗方案和护理措施及相同病情好转的例子,采取治疗方案的重要性,使家属减轻疑虑,增强其治疗信心,以良好的心态配合治疗及护理。其次,我们与患儿父母交谈,告知其不要当着孩子的面流露焦虑、难过的表情及谈论病情,以免影响小儿的情绪,加重患儿恐惧不安的心理,影响疾病的治疗和康复。对家长在治疗、护理上提出的问题给予耐心的解释,尽量满足其提出的合理要求,以达到尽快稳定情绪、减轻其焦虑不安的心情,懂得与医护人员配合的重要性、必要性。
由于与患儿及家长有了充分的沟通,得到了患儿及家长的理解和信任,在以后的各种治疗和护理中,均取得了患儿及家长最大限度的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