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儿科学》

增殖细胞核抗原在血管瘤与血管畸形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发表时间:2010-02-08  浏览次数:440次

增殖细胞核抗原在血管瘤与血管畸形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作者:王浩生, 王艳宁    作者单位:110001 沈阳,中国医科大学辽宁中卫医药食品有限公司(王浩生);110034 沈阳,沈阳医学院病理教研室(王艳宁)    【摘要】  目的 检测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在儿童血管瘤与血管畸形中的表达并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P法对200001~200512沈阳医学院病理教研室收集的49例不同分期的血管瘤、9例血管畸形和5例正常血管进行PCNA表达水平的检测。结果 PCNA在血管瘤中阳性表达率为48.98 %(24/49);在增殖期的表达率(64.52 %,20/31)高于消退早期(27.27 %,3/11)和消退晚期(14.29 %,1/7)(P<0.01)。在血管畸形及正常血管中均未见阳性表达。结论 PCNA在血管瘤中的表达与其分期明显有关;PCNA的检测有助于血管瘤与血管畸形的鉴别诊断及治疗。    【关键词】  血管瘤; 血管畸形; 增殖细胞核抗原; 免疫组织化学  Expression of 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 in hemangioma and vascular malformation and its significance    WANG Haosheng,WANG Yanning China Medical University,Shenyang 110004,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test the different expression of 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 (PCNA) in hemangioma and vascular malformation and analyze its clinical significance.Method  Immunohistochemistry SP method was used to test the expression of PCNA in 49 cases of each stage hemangioma,9 cases of vascular malformation and 5 cases of normal blood vessels. All cases were collected in hospitals from January 2000 to December 2005.Results  The positive rate of PCNA in hemangioma was 48.98 % (24/49) with a higher expression rate at the proliferative stage (64.52 %,20/31) than at the earlier (27.27 %,3/11) or later paracmastic stage (14.29 %,1/7)(P<0.01). No expression of PCNA was found in normal blood vessels and vascular malformation.Conclusion  The expression of PCNA in hemangioma has obvious correlation with different stages of the disease. The testing of PCNA may be helpful in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hemangioma and vascular malformation.    【Keyword】  Hemangioma;  Vascular malformation;  PCNA;  Immunohistochemistry    血管瘤是一种血管增生性疾病,为婴幼儿的常见良性肿瘤。1982年,Mulliken和Glowacki提出了新的分类标准,认为传统分类的“血管瘤”实为“先天性血管病变”,而其又可分为血管瘤和血管畸形两大类[1]。本文旨在检测血管瘤和血管畸形中的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on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的表达,并分析其临床意义。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200001~200512沈阳医学院病理教研室共收到58例血管瘤和血管畸形手术切除标本,均取自沈阳医学院附属医院。其中男31例,女27例,年龄为1个月至13岁,平均5.5岁。按照Mulliken标准[2],将标本分为血管瘤及血管畸形,并将血管瘤标本分为增殖期、消退早期和消退晚期。血管瘤标本共49例,其中增殖期31例,消退早期11例,消退晚期7例;血管畸形为9例。另取5例含有正常血管的皮肤标本作为对照。全部标本为10 %甲醛固定,石蜡包埋。  1.2  主要试剂和来源   鼠抗人单克隆抗PCNA抗体、SP超敏免疫组织化学试剂盒、DAB酶底物显色试剂盒均购于福州迈新生物技术公司。  1.2  实验方法   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采用链霉菌素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物酶免疫组化法(即SP法)。连续4 μm厚度切片,常规脱蜡水化,一抗为鼠抗人单克隆抗PCNA抗体,所有操作按照SP试剂盒说明进行。抗原修复为微波抗原热修复。DAB染色,苏木素复染。同时用已知阳性片作阳性对照,用PBS代替一抗作阴性对照。  1.3  结果判定   每张切片随机选取5个视野,每个视野计数100个细胞,计算阳性细胞的百分比。以血管内皮细胞胞浆出现棕黄色颗粒为阳性表达。按着色细胞百分数记分,<20 %为0分;20 %~50 %为1分;>50 %为2分。按着色强度记分,无着色为0分;浅棕色为1分;深棕色为2分。将着色细胞百分数记分与着色强度记分相乘,总记分0分为阴性(-);1~2分为弱阳性(+);4分为强阳性(++)。  1.4  统计学分析   对PCNA在血管瘤和血管畸形中的表达采用χ2 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2  结果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了49例血管瘤、9例血管畸形及5例正常血管中PCNA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PCNA定位于血管内皮细胞核中,呈棕黄色颗粒。在PCNA染色呈明显阳性的细胞中可见细胞核体积较大,染色较深。49例血管瘤标本中PCNA表达阳性24例,阴性25例,阳性率为48.98 %。49例血管瘤标本不同分期的PCNA表达情况见表1。在9例血管畸形标本及5例正常血管标本中均未见阳性表达。表1  49例血管瘤标本不同分期的PCNA表达(略)注:1)为增殖期与消退早期比较;2)为消退早期与消退晚期比较;3)为增殖期与消退晚期比较3  讨论    血管瘤是血管生成异常性疾病,血管生成不受控制是其增殖的主要原因[2]。血管形成包括细胞外基质的蛋白分解,内皮细胞移行和增生,细胞外基质的产生,血管状结构的形成和管道再通[3]。Mulliken[2]在研究中发现血管瘤内皮细胞比正常组织血管内皮细胞更容易生长,并能见到血管形成现象,说明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是导致血管瘤发生的主要因素。PCNA是真核细胞内的DNA聚合酶δ的一种辅助因子,其参与细胞核内DNA的合成,在细胞周期中于G1晚期逐渐增加,至S期达到高峰,但在静止期内含量很低[4]。PCNA存在于核内,也是在核内合成的[4]。PCNA在肿瘤中的研究日见增多,尤其是在肝癌、乳腺癌、胃癌、子宫内膜癌等恶性肿瘤中的研究。有研究表明,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PCNA的表达与其分化程度和临床分期有关,表达越高,肿瘤分化越显著,临床分期越晚[5]。    本文结果表明,PCNA在血管瘤增殖期、消退早期、消退晚期的表达阳性率是依次递减的,而在血管畸形标本及正常血管标本中均未见阳性表达。在对HE染色的血管瘤及血管畸形标本进行分类时观察到:在增生期的血管瘤标本中可见血管丛的内皮细胞增生活跃,细胞肥大,界限不清,常聚集成团,管腔不明显;间质内纤维组织很少并有较多的肥大细胞;而从消退早期到消退晚期,则血管内皮细胞逐渐变扁平,内皮细胞数目逐渐减少,管腔明显可见,同时血管间距逐渐增大,血管间结缔组织逐渐增多,并且有脂肪组织的浸润。在血管畸形的标本中发现血管密集,管腔扩张明显,其内皮细胞与正常的血管内皮细胞无差别,无增生现象。这说明了血管瘤内皮细胞过度地增殖状态是导致血管瘤发生、发展的主要因素。本文结果还表明既然PCNA在血管瘤各分期及血管畸形中表达的差别明显,因此可以将PCNA作为划分不同时期血管瘤及区别血管瘤与血管畸形的生物学指标之一,而且在临床治疗中也可以把PCNA作为检测血管瘤治疗效果的一个有效指标。【参考文献】  [1]张端莲,陕声国,刘星,等. 血管瘤组织中bFGF、PCNA的表达[J]. 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2002,23(2):110113.  [2]夏扬,高颖,徐光,等. 抑癌基因P53与P16及PCNA蛋白在皮肤增生期血管瘤中的表达及其对血管内皮细胞的干预[J]. 中国临床康复,2006,10(25):99102.  [3]Fam NP,Verma S. Clinical guide to angiomenesis[J]. Circulation,2003,108(21):26132618.  [4]郑维银,张建设,朱宏卫,等. VEGF、PCNA在口腔颌面部血管瘤及血管畸形中的表达意义[J]. 西南国防医药,2007,17(4):465467.  [5]Kayaselcuk F,Zorludemir S,Gumurduhu D,et al. PCNA and Ki67 in central nervous system tumors:correlation with the histological type and grade[J]. J Neurooncol,2002,57(2):115.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