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儿科学》

6个月以内婴儿暴发型流行性脑脊髓膜炎22例临床分析

发表时间:2009-06-22  浏览次数:651次

作者:高鹤,那磊   

作者单位:110006 沈阳,沈阳市第六人民医院感染科(高鹤);110001 沈阳,中国医科大学90期7年制(那磊)

【关键词】  脑脊髓膜炎

    2002~2007年沈阳市第六人民医院共收治22例6个月以内的暴发型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以下简称流脑)患儿。该病病情重,病死率高,为引起临床重视。现将其临床资料回顾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22例患儿月龄为2~6个月,其中6个月11例,5个月4例,2~4个月7例,均不属流脑疫苗接种对象。性别:男女各11例;来自城市5例,乡村17例。均为暴发型,其中休克型14例,混合型(休克型+脑型)8例。均符合第6版《传染病学》流脑的诊断标准[1]。

  1.2  临床症状

  均为急性起病,起病时均有发热(体温38~40 ℃),于发热6~16 h入院;呕吐15例,其中喷射状呕吐7例。22例均有皮肤瘀点瘀斑(出血点瘀斑12例,密集融合伴大片瘀斑10例);出现瘀点6 h内住院4例,6~12 h内住院6例,12 h以上12例;嗜睡13例(其中昏迷3例),烦躁10例,惊厥6例,尖叫5例,腹泻3例。

  1.3  体征

  入院时体温在37~37.9 ℃ 7例,38~38.9 ℃ 8例,39~40 ℃ 5例,<37 ℃ 2例(为休克型病例);心率120~140/min 4例,140~160/min 5例,160~180/min 8例,180~200/min 5例;血压收缩压均<10.64 kPa(80 mm Hg);神志萎靡19例,面色苍白或苍灰17例,肢端厥冷11例,皮肤发花7例,口唇发绀4例。入院时瞳孔不等大、不圆5例。前囟膨隆8例,颈强8例,心音低钝10例,肺有干鸣音3例。

  1.4  实验室检查

  脑脊液检查15例,14例异常呈典型化脓性改变8例,涂片检菌6例阳性,1例脑脊液正常;7例未做脑脊液检查。血白细胞计数(10.0~20.0)×109/L 14例,大于20.0×109/L 6例,正常者2例。血小板小于50×109/L者8例,(50~100)×109/L者14例。15做淤点淤斑涂片检菌,阳性者11例。

  2  治疗与转归

  2.1  抗菌素  均使用β内酰胺类抗生素治疗,青霉素钠盐足量(40万U/[(kg·d)]联合头孢曲松(罗氏芬)静滴治疗[1]。

  2.2  以6542为主的疏通微循环综合治疗  6542按每次1~2 mg/kg,15 min 1次静推或静滴,直至面色转红,血压上升,四肢转温,如10次以上仍不见好转、血压不升,改用多巴胺和阿拉明维持血压。

  2.3  对休克型采用低分子右旋糖酐或2 ∶1液(2份生理盐水加1份1.4 %碳酸氢钠)补充血容量,同时应用5 %碳酸氢钠纠酸,根据CO2CP值计算用量或5 %碳酸氢钠每次3 mL/kg,16例应用了强心糖苷(毒毛旋花子素k)纠正心功不全。

  2.4  抗凝治疗

  22例均应用肝素每次0.5~1 mg/kg,24 h内用2~3次。

  2.5  对烦躁不安,惊厥或有脑水肿表现者用安定、冬非合剂、鲁米那镇静,用1种或2~3种交替使用;对混合型暴发型流脑应用20 %甘露醇每次0.5~1 g/kg,或加速尿静推或静滴。严格控制液体量,使患儿保持轻度脱水状态,24 h入量一般在200~600 mL。

  2.6  转归

  治愈17例,死亡5例(其中休克型1例,混合型4例),均为入院过晚的病例。治愈17例的住院时间为10~14 d。

  3  讨论

  3.1  6个月以内婴儿不是流脑疫苗的接种对象,只由母体接受少量的抗体,但近年来6个月以内婴儿患流脑的病例增多,而且病情比较严重[2],本组暴发型流脑病死率高达22.7 %(5/22),卫生和保健条件较差的乡村地区患病率更高,应该重视。

  3.2  症状多不典型,仅以发热皮疹及呕吐为就诊的主诉,非传染病儿科医生又不很认识这种流脑特有的瘀点瘀斑,容易延误治疗时机。本组22例均有典型出血点瘀斑,有的瘀点急剧增多融合,涂片检菌的阳性率较高,本组15例中涂片阳性11例。本组脑脊液检查15例中8例有化脓性改变,少数患儿无明显改变甚至正常,与采集标本距发病时间较短有关。

3.3  6542是抢救暴发型流脑的主要血管活性药物[3]。本组中有4例婴儿在静推6542时发生深快大呼吸或呼吸暂停,对此采用了一定时间内总剂量药物稀释后静滴,以减慢药物的输入速度,避免出现上述现象,实践证明是有效的。流脑患儿多伴有不同程度的心功能不全(本组有10例),因此本组在抢救中用强心糖甙增强心脏泵功能,适当控制液体的入量和速度,在静推或快速静滴甘露醇时注意心功情况,适当控制入液速度,也能达到治疗目的[4]。保持患儿轻度脱水状态,对于脑水肿和心功能恢复都有益处[5]。

  3.4  婴儿暴发型流脑均有播散性血管内凝血(DIC),DIC的发生促进了休克的发展,休克与DIC形成恶性循环,对此必须在休克早期高凝阶段给予肝素抗凝治疗,凡疑有DIC,瘀点瘀斑迅速发展或血小板进行性下降时,不必等待全面的凝血学检查回报(有时休克患儿采血也非常困难),均应尽早使用肝素治疗[1]。

  3.5  镇静剂的使用问题

  对多数患儿尤其是混合型病例应使其处于镇静状态,这样可以减轻应激反应,降低心脑重要器官的氧耗,有利于各种治疗操作[2]。本组病例应用了适当剂量镇静剂配合物理降温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其方法是各种镇静剂安定、冬眠灵非那根合剂及鲁米那,交替静脉推注或肌注,必要时可在2 h内重复1次,以在大血管走行处上冰囊无寒冷反应为标准,使体温控制在38℃左右即可。

【参考文献】   [1]彭文伟. 传染病学[M]. 6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25132.

  [2]陈敏章. 中华内科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11341142.

  [3]丘国琨. 关于感染性休克治疗的若干国内进展[J]. 临床儿科杂志,1994,12(3):165.

  [4]陈善成,虞佩兰. 小儿急性脑水肿与颅内高压治疗的新进展[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1997,12(1):52.

  [5]耿荣,陈贤楠,樊寻梅,等. 危重患儿的镇静剂与镇痛治疗6年回顾[J].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1998,13(3):144.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