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儿科学》

3例早产儿经大隐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护理体会

发表时间:2010-01-26  浏览次数:512次

作者:裴一洁    作者单位:730000 甘肃,兰州大学第一医院儿科 【摘要】  早产儿的解剖生理具有特殊性,建立良好的静脉通路对于危重早产儿的救治十分重要。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术(PICC)具有操作简单,成功率高,并发症少,耐高渗等特点,既可减少对患儿的过度刺激,又保证了抢救的及时用药和静脉营养的供给。而对于上肢静脉条件差的早产儿经大隐静脉置入PICC,为日后早产儿深静脉营养开辟了另一条生命通道,同样可达到满意的效果。

【关键词】  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术;早产儿;大隐静脉;护理体会

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是由外周静脉(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头静脉)穿刺插管,其尖端定位于上腔静脉或锁骨下静脉的导管,为患者提供中长期静脉输液治疗[1]。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于NICU中的危重儿和早产儿(尤其为VLBW),其具有操作简单,成功率高,并发症少,耐高渗等特点,既可减少了对患儿的过度刺激,又保证了抢救的及时用药和静脉营养的供给。我科NICU于2008年1月至12月共为12例早产儿留置PICC,其中3例经大隐静脉穿刺置入PICC导管,取得了同样的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3例均为早产儿,其中1例伴有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1例伴有新生儿肺炎,日龄分别为2天、1天、3天,胎龄分别为31周、29周、34周,体重分别为1 180 g、1 010 g、1 350 g,双上肢肘部静脉极不明显或已被破坏无法进行置管,病情均较危重。

  1.2  置管长度测量

  取仰卧位,下肢与躯干呈一线,从穿刺点量至脐与剑突中点再加1 cm即为置管长度。

  1.3  置管方法

  备BD公司生产的1.9 Fr PICC包。将患儿取仰卧位置于辐射式抢救台上,吸氧,并连接心电监护仪。对于烦躁、哭闹、血氧饱和度不稳定者予鼻饲胃管内注入10%水合氯醛适量(0.5 ml/kg),以减少其耗氧量。助手站于患儿头侧固定肢体,使患儿穿刺侧下肢处于伸展状态,对侧下肢抬起屈膝配合固定,充分暴露穿刺部位,操作者站于床尾。以穿刺点为中心消毒整个下肢,铺巾,按预定置入长度修剪导管,持导入针以30°角进针,见回血,送导入鞘,继而送导管至预定长度。导管末端连接注射器抽回血通畅,则退出导入鞘,压迫穿刺点后固定,拍X线片确认导管尖端位置。

  2  结果

  2.1  置管部位

  3例均选择在下肢踝关节内侧大隐静脉进行置管。

  2.2  置管过程

  我们采用边推注生理盐水边送管的方法,第一例在送管时遇阻力,暂停送管并给予热敷,按摩血管,5 min后顺利将导管送入,其余2例送管顺利。

  2.3  导管尖端定位

  第一例置管后导管尖端位于第四腰椎,即下腔静脉入口处,其余2例导管尖端位于第三腰椎处,即下腔静脉内。

  2.4  合并症

  第一例于置管2天后出现下肢腿围增加1 cm,考虑到出现机械性静脉炎,给予硫酸镁湿热敷及海普林软膏交替治疗24 h后症状好转,3天后症状消失。3例患儿均按计划拔管,平均留置时间长达34天,未发生堵管。导管尖端送细菌培养,结果为阴性。

  2.5  体重增长

  置管期间,3例患儿体重每天均增长20~30 g。

  3  导管护理

  3.1  无菌操作

  有文献报道,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致静脉炎发生率为3%[2],因此,在进行操作中必须树立牢固的无菌观念,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

  3.2  加强冲管次数

  采用脉冲式正压冲管。在应用氨基酸、脂肪乳或输入血浆及白蛋白前后均用2 cm生理盐水冲管,连续输入TPN者应q8h,用≥10 ml空针冲管,以防发生堵管现象。

  3.3  封管

  封管肝素液浓度:早产儿为10 u/ml即可。采用方式为:盐水-药物-盐水-淡肝素液,液量为0.5~1 ml/次,正压封管(边推边退)。

  3.4  敷料及肝素帽的更换

  遵守无菌操作原则,无菌透明贴膜在穿刺后24 h更换,以后与肝素帽一起2次/周更换。若贴膜污染、潮湿、脱落、肝素帽内有血凝块,应及时更换贴膜或肝素帽(早产儿在保温箱中,温湿度高,易发生感染)[3]。更换时标记时间、日期、操作者,同时注意观察局部情况,测量并记录腿围(膝关节与踝关节的中点)。

  3.5  预防导管阻塞    注意药物配伍禁忌,不同药物之间用生理盐水冲管;保持输液的连续性,用输液泵持续输液,速度不小于3 ml/h;每次更换针筒时常会有负压,应按压快进键数秒钟,确定液体已匀速进行[4],并检查导管固定是否妥当;导管不能用于输血和采血;输液时应适当抬高置管侧肢体,尽量避免剧烈活动,以减少回流不畅所致的下肢水肿及导管阻塞、感染等。

  3.6  其他

  禁止在置管侧进行股静脉采血,并在床旁贴醒目标识,以免损伤导管。

  4  讨论

    PICC穿刺首选上肢静脉,当肘部静脉条件差时,选择股静脉和大隐静脉置管,这种情况在国内文献中也有报道[5]。考虑到早产儿股静脉置管易被尿便污染而发生感染。而踝关节处的大隐静脉位置表浅,粗且清晰,穿刺、固定和护理相对容易,输入药物不受限制,合并症少,可长期保留。但其静脉瓣多,送管时易遇阻力,且放置后影响同侧股静脉采血,故在选择血管时应首选上肢静脉。而对于上肢静脉条件差的早产儿经大隐静脉置于下腔静脉的PICC途径,安全有效,为日后早产儿深静脉营养开辟了另一条生命通道,同样可达到满意效果。

【参考文献】    1 李新萍.外周导入中心静脉置管的护理进展.护士进修杂志,2002,17(11):35.

  2 骆小京,康继红.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导管在NICU中的应用.中华护理学杂志,2002,34(4):232.

  3 孟春英.外周中心静脉置管的护理25例.实用护理杂志,2003,19(2):4.

  4 楼晓芳,余美芳,施小定,等.PICC在极低出生体重儿应用中的常见问题及护理.中华护理杂志,204,3(2):8-9.

  5 林苑清,崔其亮,陈丽萍,等.早产儿外周穿刺中心静脉导管置管术后常见并发症与处理.广州医药,2002,33(6):42-43.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