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手足口病100例疗效观察
发表时间:2010-01-25 浏览次数:558次
作者:吴文,张雪梅 作者单位:572000 海南 三亚,海南省第三人民医院儿科【摘要】 目的 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手足口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00例本院门诊患儿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50例给予口服中药及静滴利巴韦林;对照组50例单纯给予利巴韦林治疗。结果 两组总有效率观察组为98.0%,对照组为76.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中西医结合治疗手足口病临床疗效确切,安全性高,优于单纯西药治疗。
【关键词】 手足口病/治疗; 中西医结合疗法; 柯萨奇病毒; 肠病毒;传染病;儿童
手足口病是以口腔黏膜溃疡及手、足、臀部等处发生皮疹为主要特征的传染病,病原为柯萨奇病毒(Coxsackie virus)和肠道病毒(enterovirus)。2008年全国大规模暴发流行此病时,笔者在临床中应用中西医结合疗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00例患儿均为本院200805~12就诊之门诊患儿,病程均在3 d内。采用单双号随机分组法将患儿分为两组,观察组50例,男30例,女20例;1~3岁37例,4~5岁13例。有手足口病接触史8例。对照组50例,男25例,女25例;1~3岁36例,4~5岁14例。有手足口病接触史4例。两组患儿在年龄、性别、病史、病程及临床表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依据
(1)急性起病,以发热,手、足、口腔、臀部及膝部等处出现散在斑丘疹、疱疹为主要表现。(2)部分伴流涕,咳嗽,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症状。(3)重症病例可出现神经系统受累、呼吸及循环衰竭等表现,实验室检查可有末梢血白细胞增高、血糖增高及脑脊液改变,脑电图、胸部X线等检查可有异常[1]。
1.3 治疗方法
观察组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口服中药,自拟基本方:金银花、蒲公英、夏枯草、板蓝根、生地黄、牛膝、知母、石膏、苦参、地肤子、灯心草各9 g,竹叶5 g,甘草3 g。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复渣煎后外洗。同时静滴利巴韦林注射液(广东三才医药集团有限公司,批号:H19999240)10 mg/(kg·d)。对照组采用单纯西医治疗,给予利巴韦林静滴,剂量同上,两组同时补液对症治疗,均治疗4 d后统计疗效。
2 结果
2.1 疗效标准
(1)显效:体温正常,皮疹消退,无新皮疹出现,生命体征正常;(2)好转:体温正常,皮疹消退,口腔黏膜溃疡减轻但未完全愈合,精神饮食稍差;(3)无效:症状体征无改善,仍有发热,皮疹或新出皮疹,口腔溃疡仍存在,精神饮食无改善[1]。
2.2 两组疗效比较
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表1 两组疗效结果比较(略)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2.3 两组临床症状消退时间比较
观察组发热、口腔溃疡、皮疹消退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见表 2。表2 两组临床症状消退时间比较(略)
2.4 药物副反应
观察组腹泻3例,呕吐1例,副反应总发生率为8.0%。对照组腹泻4例,呕吐3例,发热3例,新增皮疹2例,副反应总发生率24.0%。经统计学分析,观察组药物副反应总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3 讨论
手足口病主要是由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全球性传染病。多发生于学龄前儿童,尤以3岁以下年龄组多见。可引起手、足、口腔及臀部,膝关节等多部位的斑丘疹、疱疹。个别患儿还可引起脑炎、脑膜炎、肺水肿、呼吸衰竭等。本病自国内流行以来,已有多位专家学者根据临床证候辨证治疗,取得了一定疗效[2]。也有作者根据临床证验,针对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特点,提出了中医辨证分三期施治的原则,均取得了一定效果[3]。中医学认为,本病是由外感时邪疫毒与肺、心、脾经内蕴湿热,外邪郁结肌表所致,治疗当以辛凉解表、清热利湿及解毒为原则。本方中金银花、蒲公英、夏枯草、板蓝根清热解毒。生地黄清热凉血,牛膝引火下行,泻火通便。知母、石膏清除脾胃之热,苦参、地肤子、灯心草清热解毒、利湿、清火。甘草润和诸药,诸药相合,起到清热解毒,清心泻脾,解毒利湿的作用。中西医优势互补,临床上应用以来具有疗效确切,副反应少,安全性高等特点,且疗程短,费用少,较之西医的单一治疗方法优势明显,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08肠道病毒(EV71)感染诊疗指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119.
[2]黄向红,郑明.清热泻火汤治疗手足口病50例疗效观察[J].新中医,2004,36(7):2930.
[3]张凡.小儿手足口病的中医辨证施治[J].四川中医,2004,1(1):1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