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儿科学》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血NSE变化及黄芪治疗研究

发表时间:2010-01-11  浏览次数:440次

【摘要】  目的:探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血神经元特异性烯醇酶(NSE)变化及与黄芪治疗相关性的研究。方法:HIE 134例及24例正常新生儿于治疗前、后测定血NSE活性。结果:中、重度HIE患儿血清NSE浓度水平显著高于正常新生儿(P<0.05);而轻度HIE患儿血清NSE水平与正常新生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重度HIE患儿黄芪注射液治疗后,血清NSE影响降低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检测血清NSE可早期判断HIE损伤程度;黄芪是治疗HIE理想的药物,值得推广。

【关键词】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酶;黄芪注射液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是由于围生期窒息缺氧而导致的脑部缺氧缺血性损害,是儿童神经系统伤残的常见原因之一。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酶(NSE)存在于神经元与神经内分泌细胞中,其血清与脑脊液中含量是神经元损伤程度较为敏感的生化指标。为在生化水平进一步探究黄芪注射液对缺氧缺血性脑病治疗作用及其机制,2003年5月~2005年5月新生儿134例缺氧缺血性脑病血清检测,分析黄芪注射液治疗前后血清NSE的变化。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根据1996年10月杭州会议修订《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诊断依据和临床分度》标准[1],足月新生儿HIE 134例分为轻度组40例,中度组58例,重度组36例,按不同的治疗方法分为黄芪治疗组70例,常规治疗组64例。各组新生儿间胎龄,性别,分娩方式,出生体重均无统计学意义。正常对照组为同期出生24例,无窒息及无神经系统疾病的新生儿。

    1.2   方法   不同治疗方法的两组均给予积极的支持和对症治疗,包括:(1)保暖,保持呼吸道通畅,吸氧;(2)维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维持血压和组织灌注;(3)维持血糖在正常数值;(4)控制惊厥,防止脑水肿;(5)防止感染。治疗组加用黄芪注射液2ml/kg分别加入20~60ml 10%葡萄糖中静脉点滴,1次/天,连用10天为1疗程。所有HIE患儿及正常对照组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5d两次采集股静脉血液3~4ml,3000r/min分离血清,置-20℃冰箱保存。NSE活性测定采用ALISEI全自动酶联免疫仪,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分析法,试剂盒由LIFEKEY BioMeditech Corporation提供。

    1.3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两组之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量资料3组之间比较,采用F检验,两两比较用q检验;全部统计学处理均采用SAS软件。

    2   结      果

    2.1   不同程度HIE患儿血清NSE水平   见表1。中重度HIE患儿血清NSE浓度水平显著高于正常新生儿(P<0.05);而轻度HIE患儿血清NSE水平与正常新生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   黄芪注射液治疗HIE后,NSE下降1.92±0.46μg/L,常规治疗组HIE治疗后,NSE下降1.34±0.52μg/L,两组降低幅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烯醇化酶是糖酵解途径中的关键酶,普遍存在于生物体内的糖酵解代谢中。它催化中间代谢产物磷酸烯醇化丙酮酸的生成,有免疫性质不同的α、β和γ 3种亚基组成。其中γ型同工酶特异地存在于中枢神经、外周神经组织和神经分泌细胞浆内,称神经元特异性烯醇酶,分子量为78kD。正常体液中NSE含量甚微,波动范围小,呈相对稳定性。当脑损伤时细胞膜完整性被破坏,由于NSE不与细胞内肌动蛋白结合,故最易从细胞内释放出来并迅速进入细胞间隙,进而释放入脑脊液或通过血脑屏障进入外周血,致使NSE浓度升高故其改变反映了中枢神经系统的病理变化,血清NSE测定可反映脑损害程度。本研究结果显示中、重度HIE患儿血清NSE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而轻度HIE患儿血清NSE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提示中、重度HIE有脑细胞的破坏,且随着 HIE 病情的加重NSE浓度逐渐增加。以上结果的差异性可能与轻度 HIE 以原发性脑损伤为主, 脑损伤的程度相对较轻。而中、重度 HIE不仅有原发性的脑损伤, 且在缺氧、酸性的情况下,体内氧自由基及脂质过氧化物增加,可直接损伤细胞生物膜导致细胞膜结构破坏, 形成继发损伤而加重原有的神经元损伤有关[2]。因此从临床实际出发,检测血清NSE可作为早期判断HIE损伤程度的生化指标。

    近几年研究证实,氧自由基在缺氧缺血性脑损害的病程中起重要作用。黄芪中含有黄芪皂苷、黄芪异烷苷等40多种三萜皂苷化合物和100多种黄酮化合物,其药理作用是多种有效成份协同作用的结果。黄芪能扩张脑血管,改善脑血流,增强红细胞变形力,改善血液流变性等作用[3]。黄芪具有清除氧自由基[4],其所含的黄酮类物质能够抑制脂质过氧化,稳定脑缺血后血管调节能力,减少再灌注损伤,降低再灌注时血小板活性。维持机体内环境平衡,对缺氧的神经系统细胞有一定的保护作用[5],有助于减轻脑缺氧缺血性损害,提高脑组织对缺氧的耐受能力。本研究用黄芪治疗HIE后显示NSE下降幅度更为明显,提示在HIE患儿早期应用有较好前景。本研究结果表明,在新生儿HIE中,NSE是反映脑细胞损伤较好的生化指标,而黄芪是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理想的药物,且价廉,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会新生儿学组.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诊断依据和临床分度[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2000, 15(6): 370-371.

[2] 张 华, 张建华, 吴味辛, 等. 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预测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损伤[J]. 新生儿科杂志, 2002, 17(1): 44-46.

[3] 姚 成. 黄芪注射液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临床应用[J]. 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2004,17(8):1116-1117.

[4] 暴宪斌,沈俊兰. 黄芪的药理作用及临床研究进展[J]. 山西中医,2006,22(6):48-49.

[5] 王志新,姚金凤,张瑞锋,等. 黄芪对神经细胞缺氧缺血损伤的保护作用[J]. 河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05,24(3):7-8,22.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