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例小儿输液发热反应的紧急处理体会
发表时间:2009-06-22 浏览次数:572次
作者:c作者单位: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儿科,河北 张家口 075000 【关键词】 小儿输液 发热反应 静脉给药是儿科临床最常用、最可靠的给药方法,然而因输液所致的不良反应时有发生。如:输液发热反应、血栓性静脉炎、过敏反应、急性心力衰竭和肺水肿等。其中以输液发热反应(简称输液反应)最为常见。小儿输液过程中,发生热源反应,严重者常出现超高热、昏迷、休克以及心、肾、呼吸功能衰竭,甚至危及生命。我们对今年16例患儿(包括外院转诊9例)在输液过程中发生严重热源反应,经紧急处理后,均转危为安。现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男7例,女9例,年龄最小2岁,最大13岁,均在输液过程中(输入液体100~200mL之间)发生严重输液反应。患儿突然畏寒,继之寒战,呼吸急促,面色苍白,皮肤发花,肢端发凉,持续数分钟到30min不等。寒战过后体温迅速增高,39℃~40℃10例,41℃~41.5℃6例,抽搐4例,大小便失禁2例,呼吸困难、谵妄、血压下降2例,有2例在同一天发生输液反应。 1.2 处理方法 发生热源反应立即拔针,终止输液,予氧气吸入。病情严重者需要静脉给药,另换吊瓶及液体,根据具体情况对症处理。 1.2.1 寒战期 给保温处理,多用棉被或热水袋,口服温开水。肌注或静脉滴注异丙嗪0.5~1mg/kg·次,以对抗组织胺对机体的影响、消除过敏症状。反应如有发展趋势,可静点氢化可的松抗过敏、抗休克及免疫抑制作用以降低对热源敏感性,提高机体对有害刺激应激能力,减少有害因素的危害。对有微循环障碍者,可静点山莨菪碱0.3~1mg/kg·次,必要时可重复使用到病情好转,减量或延长间隔时间。利用山莨菪碱解除全身毛细血管痉挛,改善微循环,并有降低体温作用。 1.2.2 发热期 小儿超高热常表示病情危重,可导致惊厥、脑水肿等并发症,应高度重视,采取积极抢救措施。一般采用物理降温,用冷毛巾敷头、温水浴或置冰袋。口服布洛芬5~10mg/kg·次。采用上述措施体温不降持续超高热者,可用冬眠合剂(异丙嗪、氯丙嗪各0.5~1mg/kg·次)。重复使用氢化可的松。对烦躁不安的给安定0.3mg/kg·次,肌注或静点。对休克、脑水肿、心力衰竭、呼吸衰竭的患儿采取相应的抢救措施。 2 结果 本组10例患儿经上述紧急处理,经寒战期,安全度过高热期,体温下降即进入恢复期。其余6例超高热患儿出现严重症状,经纠正休克,控制心力衰竭、止惊、降低颅内压等对症处理均转危为安。抢救成功率100%。但患儿发病均有不同程度加重,身体恢复一般在一周以上。
3 讨论 凡是能够引起机体温度异常增高的物质称热源,热源包括内源性致热源和外源性致热源。热源反应是输入热源所致。当热源进入人体后,激活中性粒细胞与单核细胞,释放出白细胞热源,它直接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使热敏神经的阈值上升,从而兴奋产热中枢,抑制散热中枢,并通过交感神经使全身毛细血管及微循环中毛细血管括约肌发生痉挛,导致微循环障碍,从而体表血管收缩,排汗停止,散热减少。另外通过骨骼肌收缩(寒战)而使产热增加,还通过垂体内分泌而使代谢率增加,使体温异常增高。临床上给患儿带来明显的危害,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凡是消灭和清除热源,都是无热源操作技术的内容。热源可存在于所输液体中或输液所使用的器材上,还有输液过程,包括环境、连续输液的时间和药物添加次数,以及患儿本身的高敏性。总之,引起热源反应的原因是复杂的。日本学者曾用“树枝图”分析热源的原因。发生了输液热源反应,应针对发现的问题,注意以下几点:①药液 医院规章制度是医院职工在日常工作中必须遵守的工作要求、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完善的医院制度体现了医院的管理、技术和文化建设水平,是医院道德观、价值观的体现,在医院管理中具有约束、协调、导向及激励等功能和作用,是规范医护、行政及后勤人员行为,协调各科室及各类人员之间关系的准则,对医院的建设和发展起到良好的保障和推动作用。
医院的规章制度应与医院的发展相适应,能够很好地反映医院发展过程中的管理水平和规范化提高的程度。因此,规章制度的制定必须从本院的实际出发,要讲求实用性和可操作性,要体现出标准化的理念,提高职工的认同感;要坚持以患者为中心,做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围绕给患者提供安全、有效的服务而制定;要突出医疗工作的核心地位,强调医护人员在诊疗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守各项技术操作规程,保证规范性,从而确保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医院的规章制度在建立以后,要不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及时修订和完善,实现科学化、规范化,作为医护人员的行为准则。 3 对各项工作做到经常性的督导和改进,实现可持续发展 法律法规、上级文件精神、医院各项规章制度的贯彻落实和医院各项工作的开展都需要加强监督。 3.1 健全内部监督管理组织,建立完善的质量控制体系,充分发挥监督管理作用。每一位职工,无论是医护人员、后勤管理人员对所做的工作都要进行自我质量检查,坚持自查与自纠并重;科室要建立质控小组,抓质量管理,对科室内的医疗、护理质量进行检查,比如病历书写、三级医师查房进行严格把关,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另外,医院职能科室特别是医务处和护理部要履行质量管理职能,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经常深入科室,现场办公,进行检查、考核、讲评,了解问题,发现问题,当场反馈,协助科室及时整改,并与奖惩制度相结合,对于执行不到位、不按期整改、屡次发生差错的给予处罚。 3.2 每月举行一次公休座谈会,邀请患者和家属参加,虚心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通过社会监督,不断改进工作,促进内涵建设,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保障医院各项工作的规范性、连续性,实现可持续发展。 4 注重细节,从我做起 医疗与服务质量始终处在动态变化之中,要适应社会进步与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决定高质量的要素必须是不断创新的,不断提高科技含量的新技术、新方法,来满足人民对疾病治疗效果的追求及社会疾病谱的变化[4]。以患者的满意度为标准,将每一个服务环节落实到位,做深、做细、做完善,不让任何服务问题出现在诊疗护理过程中。 医疗服务质量的好坏是患者评价的,而不是医务人员及医院管理者所决定的。医院环境及设备是硬件,医务人员的技术水平是软件,两者相辅相成,充分结合,产生了患者对医院的总体评价。医务人员在整个的服务过程中,哪怕是一个细节都会直接影响到患者对医院的认识。患者在评价服务质量时,是以一个整体概念来判断服务质量的优劣,对服务过程中薄弱环节的印象会影响到他们对整个服务质量的综合印象。 5 力争取得患者及家属的支持和配合 医院的发展离不开良好的内、外部环境,因此,我们要尽可能地创造各种条件使医院处于有利而主动的地位。 5.1 对内部要加强协作,培养广大医护人员良好的职业道德,树立“院荣我荣,院耻我耻”、“视病人如亲人”的概念,把主要的精力用于提高医疗服务水平,拼搏奋斗、开拓进取、不断创新,建立学习型医院,强化内涵建设。 5.1.1 树立诚信品牌。以文明行医、廉洁行医、重守信誉、合理收费、合理检查、合理用药、优质服务、高尚医德和良好的医风赢得群众信任。来治疗的患者绝大多数是山区农民群众,医院想尽办法让群众能看得起病[5]。 5.1.2 树立服务品牌。在医院管理及服务实践中,应从加强教育、换位思考、打造品牌、树立形象、抓好窗口、规范服务等方面抓起,并将长期贯彻执行下去,从而形成一种优良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