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儿科学》

儿童流行性脑脊髓膜炎106例临床分析

发表时间:2009-12-10  浏览次数:504次

儿童流行性脑脊髓膜炎106例临床分析 作者:宋铁英 作者单位:110006 沈阳,沈阳市传染病院八病房 【关键词】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是由脑膜炎奈瑟菌引起的经呼吸道传播的化脓性脑膜炎。人群普遍易感,儿童发病率较高。现将本院200401~200712收住院的106例15岁以下儿童流脑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106例流脑患儿中男57例,女49例;发病年龄21 d至12岁,平均年龄6.8岁,其中3岁以下40例(37.7 %),3~7岁36例(34.0 %),7岁以上30例(28.3 %)。本组患儿住院7~21 d,平均14.52 d。诊断均符合2003年出版的《传染病诊断标准及相关法规汇编》中的《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诊断标准与处理原则》[1]。   1.2 流行趋势   106例在各年度的分布:2004年26例(24.5 %),2005年30例(28.3 %),2006年22例(20.8 %),2007年28例(26.4 %)。   1.3 发病季节   以春季(2~4月份)为主,共有70例(66.1 %);夏季(5~7月份)11例(10.2 %);秋季(8~10月份)9例(8.5 %);冬季(11月至次年1月份)16例(15.3 %)。   1.4 人群分布   106例中市区21例(19.8 %),郊区19例(17.9 %),农村30例(28.3 %),外来流动人口36例(34.0 %)。   1.5 预防接种   106例中有31例(29.2 %)患儿未接种过流脑疫苗。   1.6 临床表现   所有患儿均有发热,其中≤39 ℃ 19例(17.9 %),>39 ℃ 87例(82.1 %)。皮肤淤点、淤斑96例(90.6 %),呕吐83例(78.3 %),惊厥15例(14.2 %),昏迷7例(6.6 %),脑膜刺激征阳性94例(88.7 %)。   1.7 并发症   有并发症者共16例(15.1 %)。其中硬脑膜下积液4例,3例并发脑室膜炎,1例伴偏瘫;并发肺炎5例,心肌损害6例,心功能衰竭2例,口周疱疹4例,尿路感染2例,关节炎2例。   1.8 临床分型   临床诊断普通型79例(74.5%);暴发型27例(25.5%),其中休克型7例(25.9%),脑膜脑炎型16例(59.3%),混合型4例(14.8%)。   1.9 实验室资料   1.9.1 血常规   白细胞小于4.0×109/L 2例(1.9 %),(4.1~10)×109/L 6例(5.7 %),(10.1~20)×109/L 56例(52.8 %),大于20×109/L 42例(39.6 %);血小板小于10×109/L者38例(35.8 %),最低1.8×109/L。   1.9.2 脑脊液常规   4例因昏迷病危未作脑脊液检测。脑脊液常规检查白细胞小于500×106/L 6例(5.9 %),(500~1000)×106/L39例(38.2 %),(1001~5000)×106/L 44例(43.1 %),大于5000×106/L 13例(12.7 %);蛋白均升高,糖和氯化物均降低。   1.9.3 病原学检测   脑脊液培养阳性率31.4 %(32/102例),血培养阳性率21.7 %(23/106例),脑脊液培养和血培养均阳性者15例。脑脊液涂片镜检阳性率11.8 %(12/102例),皮肤淤点、淤斑涂片阳性率10.4 %(10/96例)。68份标本送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血清分型,36份培养出脑膜炎奈瑟菌,其中30份为C群脑膜炎奈瑟菌(83.3 %),6份为A群脑膜炎奈瑟菌;其余标本未培养出细菌。   2 治疗及转归 病原学治疗采用青霉素或三代头孢菌素或加用氯霉素(氯霉素仅应用于青霉素过敏的患儿,一般仅用3~5 d,最多不超过7 d,每2 d检查1次血常规,以及时发现其抑制骨髓造血功能的副作用)。所有患儿均根据病情给予对症支持治疗:高热时给予物理降温及退热药物,用20 %甘露醇脱水降颅压,对爆发型流脑休克型给予扩容、纠酸、改善微循环、防治DIC和多脏器衰竭;脑膜脑炎型重点防治脑疝、高热惊厥和呼吸衰竭。住院天数平均14.52 d。治愈102例(96.2 %);死亡4例(3.8 %)均为暴发型流脑患儿,其中混合型2例,休克型1例,脑膜脑炎型1例。死亡病例均未接种过流脑疫苗。   3 讨论 脑膜炎奈瑟菌为革兰阴性双球菌,按其表面特异性多糖抗原不同,分为13个血清群,以A、B、C三群最常见[1]。我国一直以A群流脑为主,儿童中A群流脑疫苗接种率在85 %以上[2],随着流脑多糖疫苗预防接种的普及,A群流脑发病率逐渐下降,但近几年C群菌引起的病例呈局部暴发流行时有报道[3,4]。本院68份标本送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血清分型有36份培养出脑膜炎奈瑟菌,其中30份为C群脑膜炎奈瑟菌,与钱多斌等[5]报道相符,说明近年来流脑儿童流行亦以C群为主。 流脑仍是儿童呼吸道严重传染病之一,以冬春季节发病为主,各地区散在发病,本次调查其季节及流行地区符合上述特点,与全国的流行趋势一致[6]。而发病年龄在15岁以下各年龄段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平均发病年龄高于近期国外文献[7]报道的年龄,其原因可能因为目前推广接种A+C群流脑疫苗,而既往接种疫苗以A群为主;其次可能与漏种或体内抗体水平下降有关,多项报道[8,9]证实健康人群C群流脑抗体水平很低,C群脑膜炎奈瑟菌致病力最强[10],故C群流脑病情通常比较严重。 本组患儿临床特点典型,106例均有发热并以高热为主,伴有不同程度头痛、呕吐、意识障碍等表现,皮肤瘀点瘀斑常见。实验室检查中外周血象及脑脊液白细胞,多核细胞百分比绝大多数明显增高。并发症均在暴发型病例出现,提示暴发型流脑预后不佳,病死率高。治疗上应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尽早足量应用敏感并能透过血脑屏障的抗菌药物对病原治疗,严密的病情观察、积极防治各种并发症的出现以减少死亡率的发生。本组病例中有31例(29.2 %)患儿未接种过疫苗,26例是农村和流动人口(83.9 %),平均年龄3.7岁,其中1岁以下11例,1~3岁7例,4~7岁6例,7岁以上7例,未接种过疫苗而发病的占3岁以下病人占58.1 %。另外死亡病例均为未接种过流脑疫苗,考虑与初次免疫后未加强免疫、免疫失败及感染非A群菌株有关。因此提高和规范疫苗的有效接种是减少流脑发病的主要措施。 【参考文献】     [1]曹锐金.传染病诊断标准及相关法规汇编[G].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3:16-56.   [2]彭文伟. 传染病学[M]. 6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25132.   [3]韩茂昌,陈德惠,宋光军,等. 滁州市2004-2005年C群流脑流行特征分析[J]. 安徽预防医学杂志,2006,12(2):8586,92.   [4]龚健,李翠云,曾俊,等. 一起由C群脑膜炎球菌引起的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暴发[J]. 广西预防医学,2002,8(5):276278.   [5]姚文虎,赵伟,魏洪霞,等. 一起C群菌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暴发的5例患者临床分析[J].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5,26(7):502.   [6]钱多斌,何泽民,符小兰. 44例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调查分析[J]. 现代预防医学,2006,33(2):168171.   [7]徐丽. 我国流脑发病的形势与预防[J]. 疾病监测,2002,17:74.   [8]Cardenosa N,Dominguez A,Martinez A,et al. Meningococcal disease in catalonia 1 year after mass vaccination campaign with meningococcal group C polysaccharide vaccine[J]. Infection,2003,31(6):392397.   [9]罗信昌,罗兰妹,龚赟,等. 2005年三明市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监测结果分析[J].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06,16(4):451452.   [10]李漫时,宋立志,肖作奎,等. 山东省部分地区2003年健康人群A群C群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抗体水平监测[J]. 中国计划免疫,2005,11(3):195197.   [11]彭文伟. 传染病学[M]. 5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127134.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