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儿科学》

不完全川崎病40例诊断与治疗分析

发表时间:2009-11-24  浏览次数:489次

不完全川崎病40例诊断与治疗分析作者:程春华, 洪丽君    作者单位:157000 黑龙江 牡丹江,牡丹江市中医医院儿科    【摘要】  目的 探讨儿童不完全川崎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经验。方法 对40例未达到川崎病诊断标准的住院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40例患儿发热均超过5 d,在川崎病其他5项临床诊断特征中,具有3项者20例(50%),具有2项者14例(35%)。初次诊断误诊10例(25%)。经静滴丙种球蛋白和阿司匹林治疗,均获治愈或好转。结论 不完全川崎病早期易误诊或漏诊,早期诊断是治疗的关键。    【关键词】  不完全川崎病/药物疗法; 丙种球蛋白/治疗应用; 阿斯匹林/治疗应用; 儿童    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是一种急性、自限性且病因不明的血管炎症候群。随着对该疾病认识的不断深入,不完全川崎病的诊断成为临床关注的热点和难点,因其临床表现各异,常常因误诊或漏诊致冠状动脉瘤(CAA)的发生,其发病有逐渐增多的趋势,近年来逐渐受到临床儿科医师的重视[1]。本院儿科200804~200903收治不完全川崎病患儿40例,现将其资料回顾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40例患儿中男28例,女12例;年龄8个月至10岁,其中<1岁4例,1~3岁18例,4~5岁11例,>5岁7例;入院时病程4 d至3周。  1.2 临床表现 40例患儿发热均超过5 d,为不规则热或驰张热,最高达40 ℃,持续1~3周;在KD其余5项诊断标准中[2],具备3项者20例(50%),具备2项者14例(35%)。其表现为:躯干皮肤出现多形红斑或荨麻疹样皮疹32例(80%),颈淋巴结肿大28例(70%),眼球结膜充血24例(60%),口唇口腔改变(唇潮红、干裂、杨梅舌)18例(45%),手足末端硬肿12例(30%)。其他症状:面色苍白、乏力8例(20%),关节肿痛5例(12.5%),咳嗽8例(20%),肝肿大黄疸2例(5%)。  1.3 辅助检查 白细胞增高18例(45%),可达(20~24)×109/L,伴核左移;血小板增多24例(60%)可达(500~710)×109/L;血沉增快28例(70%),达30~88 mm/h;C反应蛋白阳性32例(80%);血清免疫球蛋白增高25例(62.5%),特别是IgE增高明显1.2~3.7 mg/L;血清转氨酶增高18例(45%)。心电图有STT改变9例(22.5%),X射线检查心脏增大7例(17.5%),肺炎5例(12.5%)。病程及随访中二维超声心动图见冠状动脉扩张20例(50%),冠状动脉瘤形成2例(5%)。  1.4 预后与转归 本组病例发热到确诊时间(12.5±8.0)d;患儿初次诊断误诊10例(误诊率25%)。分别误诊为猩红热2例,支气管肺炎2例,败血症2例,急性淋巴结炎4例,确诊前用抗炎对症治疗。所有病例在确诊后,立即给予静滴丙种球蛋白2 g/(kg·d),同时口服肠溶阿司匹林30 mg/(kg·d),分4次口服;对顽固性高热者加用甲强甲基泼尼松龙;非急性期则口服肠溶阿司匹林10 mg/(kg·d),1次顿服。视冠状动脉受累情况决定疗程长短。34例急性期患儿对治疗反应良好,临床症状及体征消失,10例患儿冠状动脉病变于治疗6个月内恢复正常,4例冠状动脉改变于1年内恢复正常。余6例近期发病患儿,急性期治疗效果良好,但冠状动脉病变尚处于随访中,时间尚不足一年,需动态观察。2 讨论  不完全KD是指不具备KD诊断标准6项中的5项,一般有以下两种情况:(1)诊断标准6项只符合4项或3项以下,但在病程中经超声心动图证实有冠状动脉瘤者属急症;(2)诊断标准中只有4项符合,但超声心电图检查可见冠状动脉壁辉度增强(此型冠脉扩张少见)[2]。应除外其他感染性疾病(病毒性感染、溶血性链球菌感染等)。以下项目可作为不完全KD的诊断参考:①卡介苗接种处再现红斑;②血小板数显著增多;③C反应蛋白、血沉明显增加;④超声提示冠脉扩张或动脉壁辉度增强;⑤心脏杂音;⑥低蛋白血症、低钠血症。目前认为,不完全KD临床以婴儿多见,且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高,严格套用诊断标准不利于不完全KD的早期诊断,并有可能导致心肌梗死或猝死的严重后果。因上述病例临床症状不完全符合KD诊断标准,故命名为不完全KD[3]。  国内一项大样本研究表示,不完全KD发病率为19.4%,但值得注意的是这些病例中不完全KD好发于小婴儿,其临床症状更为隐蔽,所以不完全KD早期诊断非常困难或被延误,本组病例有误诊,分析原因可能是医生对不完全KD认识不足,重视不够,体验及询问病史不仔细,对一过性皮疹及颈淋巴结肿大没有引起足够认识;基层医生的抗生素滥用使体温暂时下降,皮疹减轻,掩盖了本病主要症状及体征。因此对于不明原因发热>5 d患儿,一定要想到本病,仔细、动态、全面地观察和分析病情,以修正初次诊断,检查中特别注意包括卡介苗接种部位变化。  2004年AAP及AHA联合制定了不完全KD的诊断治疗指南,指出如果实验室指标中C反应蛋白≥30 mg/L和(或)血沉≥40 mm/h,应进一步评价其他实验室指标:血浆蛋白≤30 mg/L,贫血、转氨酶升高,血小板≥450×109/L;外周血白细胞计数≥15×109/L,上述实验室诊断指标中,若有3项指标符合上述标准,即可初步确诊为不完全KD。  近年来KD的研究取得了不少新的进展,为此,日本KD研究委员会于去年成立了有关修订诊断指南的亚专业委员会,研究修订诊断指南以助对KD,尤其是对非典型病例的早期诊断和治疗。200112在日本箱根召开的第7届国际川崎病研讨会上,许多专家对新的诊断标准提出的修改意见主要有如下几点:(1)由于早期静脉使用丙种球蛋白,发热少于或等于4 d的病例和现行标准发热大于或等于5 d具有同样诊断意义。(2)由于不典型病例冠脉病变发生率与典型病例无差异,新标准应强调不典型病例诊断的重要性。(3)为了便于记忆,新标准建议将6项主要症状依照从头至脚的顺序重新排列为(发热和颈部淋巴结肿大除外):①发热;②结膜充血;③口唇及口腔改变;④皮疹;⑤肢端改变;⑥颈部淋巴结肿大。(4)有学者建议将白细胞计数,血沉C反应蛋白纳入修改的诊断标准中。  不完全KD的治疗,与完全KD相同,急性期治疗是抑制全身炎症,防止冠状动脉损害的发生,需给予大剂量标准丙种球蛋白和口服阿司匹林[4],本院对急性期患儿口服阿司匹林30 mg/(kg·d)取得了满意效果。由于不完全KD的诊断常延迟,因此笔者主张无论患儿是否存在发热,只要患儿仍存在全身炎症表现如球结膜充血或C反应蛋白高和(或)血沉增快,均适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及阿司匹林正规治疗。如果患儿已经不存在全身炎症表现,也不再发热,则须给予阿司匹林10 mg/(kg·d),顿服抗凝。由于KD病史可有更高的成年期冠心病发病率,因此必须重视KD患儿的定期随访,所有患儿出院后均需1,3,6个月、1年定期随访,以了解冠状动脉的变化转归,并采取相应对策[5]。【参考文献】  [1] 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702.  [2] 杜忠东,于淼.小儿川崎病的临床诊断标准[J].中国临床医生,2001,7(3):3132.  [3] 张清友,杜早保.不完全川崎病的诊治现状[J].中华儿科杂志,2006,44(5):339341.  [4] 张伟,李秋.442例川崎病的临床分析[J].中华儿科杂志,2006,44(5):324328.  [5] 李晓梅,李亚蕊,朱淑霞.川崎病心血管损害治疗的随访研究[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6,21(2):138.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