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儿科学》

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88例临床回顾分析

发表时间:2009-11-24  浏览次数:521次

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88例临床回顾分析作者:许晓莉    作者单位:743000 甘肃 定西,定西市中医院儿科    【摘要】  目的 探讨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诊断、治疗及转归等临床特点。方法 对88例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患儿的诊断、发病特点、误诊情况、临床辨证、治疗及转归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中医辨证:虚寒凝滞型51例(58.0%)。误诊为肠痉挛者28例(32.0%)。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痊愈73例(82.9%),好转12例(13.6%),无效3例(3.5%)。结论 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典型症状为反复阵发性腹痛,性质多变,查体与疼痛程度不一致,腹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是诊断本病的可靠依据,中医辨证虚寒凝滞型多见,中西医结合治疗预后好。    【关键词】  肠系膜淋巴腺炎/治疗; 肠疾病; 腹泻; 腹痛; 发热; 中西医结合疗法; 儿童    腹痛为儿科常见症状之一,本院以往非外科性疾病的反复阵发性腹痛根据体征及相关检查等按肠痉挛、肠道蛔虫病等治疗,部分病例疗效欠佳。自开展腹部彩色多普勒(CDFI)超声检查以来,肠系膜淋巴结炎的检出率明显上升,因本病目前尚无统一的诊断标准及治疗方案且临床报道较少,故现将本科经腹部CDFI超声确诊的肠系膜淋巴结炎患儿88例在发病、诊断、临床特点、治疗、误诊、预后等方面作一回顾分析。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88例均为本院儿科200606~20086住院或门诊患儿,其中住院47例(53.4%),门诊41例(46.6%);男46例(52.3%),女42例(47.2%),男女比例1.1∶1;年龄最大14岁,最小2岁,其中2~3岁4例(4.6%),4~7岁44例(50.0%),8~10岁33例(37.5%),11~14岁7例(7.9%)。  1.2 入选标准 反复阵发性腹痛可伴发热、呕吐、腹泻或便秘等症,腹痛可发生在任何部位,有上呼吸道感染或肠道感染的病史;白细胞可正常或轻度增高;同时进行腹部CDFI超声检查证实。排外小儿胃炎、腹型癫痫、肠蛔虫症及阑尾炎等外科疾病。腹痛重,发作次数频繁,伴发热或呕吐者收住院治疗,其余门诊治疗。  1.3 临床特点  1.3.1 发病特点 起病至就诊时间:≤7 d 25例(28.4%),8~15 d 12例(13.6%),16~30 d 16例(18.2%),>30 d 35例(39.8%)。病程最长3年,最短1 d。冬春季发病55例(62.5%),夏秋季发病33例(37.5%)。  1.3.2 临床表现 同时患上呼吸道感染49例(55.68%),肠道感染15例(17.05%),伴有不规则发热52例(59.09%),体温正常者36例(40.91%)。伴恶心、呕吐15例(17.05%),腹泻3例(3.41%)。无伴随病者24例(27.27%)。腹痛部位:可出现多部位疼痛,脐周43例(48.86%),右下腹55例(62.5%),左下腹6例(6.82%),部位不固定者10例(11.36%)。疼痛性质:钝痛42例(47.73%),隐痛8例(9.09%),不规则痛10例(11.36%),绞痛28例(31.82%)。  1.3.3 误诊情况 来本院就诊前曾误诊为肠痉挛者28例(31.8%),肠蛔虫症20例(22.7%),阑尾炎15例(17.1%)。  1.4 实验室及辅助检查 血常规:白细胞(4.5~20.2)×109/L,中性0.23~0.86,淋巴0.09~0.53,单核0.05~0.13;血红蛋白104~167 g/L,血小板(140~345)×109/L。腹部CDFI超声:采用日本东芝CDFI超声诊断仪,均可在患儿腹腔内见多个大小不等椭圆形低回声结节,其范围最大18 mm×7.8 mm,最小4 mm×5 mm,边界清,形态规则,内回声分布均匀,其内见较丰富血流信号。  1.5 治疗方法 全部病例均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西药抗炎、抗病毒、解痉、对症治疗,住院患儿给予头孢哌酮钠、利巴韦林、维生素K3静滴;门诊患儿给予头孢羟氨苄胶囊联合吗啉胍片口服,辅以对症治疗;中医辨证为气滞血淤、虚寒凝滞两型:病程短、腹痛剧烈、拒按者为气滞血淤型共37例(42.1%),治疗以理气化淤、消肿散结为主,方选少腹逐淤汤加减,方药:当归、赤芍、白芍、炙甘草、元胡、夏枯草、玄参、丹参、贝母等;病程长、腹痛绵绵、喜温喜按者为虚寒凝滞型共51例(58.0%),治疗以温中散寒、消肿散结为主,方选理中汤加减,方药:白芍、炙甘草、茯苓、党参、夏枯草、玄参、贝母、鸡内金等。中药均为每日1剂,分2~3次口服。  1.6 疗效判定标准(自拟) (1)痊愈:治疗10~15 d,腹痛症状消失,腹部CDFI超声复查未见异常;(2)好转:治疗10~15 d,腹痛症状消失,彩超复查仍有少量肿大的淋巴结;(3)无效:治疗10~15 d,腹痛仍存在,彩超复查仍有肿大的淋巴结。  1.7 预后与转归 痊愈73例(83.0%),好转12例(13.6%),无效3例(3.4%)。2 讨论  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是引起小儿急慢性腹痛的病因之一,近年发病有增加的趋势[1]。但临床报道较少,且无统一的诊断标准,在临床实践中笔者认为本病有以下特点:(1)本病多发生于学龄前及学龄儿童,尤以5~10岁为多,男女比例大致相当,冬春季多于夏季。(2)本病大多在上呼吸道感染病程中并发或继发于肠道炎症之后,典型症状为反复阵发性腹痛。有24例无明显上述疾病史,其中11例患儿间断腹痛3年,在院外曾误诊为肠痉挛、肠蛔虫症、阑尾炎,先后经解痉、驱虫、抗炎治疗,均无效,有1例切除阑尾后1个月仍反复阵发性腹痛,来本院彩超检查后确诊为肠系膜淋巴结炎,经治疗后痊愈。故对病程长、病史不清又有典型症状的病例,须引起临床医师高度重视。(3)腹痛常呈反复阵发性发作,每次持续2~5 min自然缓解,最长者达30 min;发作次数不等,有1 d发作数次,也有数天发作1次者;疼痛以脐周及右下腹多见,偶见左下腹疼痛。据查回结肠区肠系膜淋巴结多、末段回肠淋巴引流十分丰富,且肠内容物因回盲瓣的作用常在回肠末段停留﹐肠内毒素或细菌产物易在该处被吸收进入回盲部淋巴结,而引起肠系膜淋巴结炎[2]。由于右下腹痛多见,加之儿童体检不合作,部分医师对肠系膜淋巴结炎腹痛缺乏认识,容易误诊为慢性阑尾炎。(4)腹痛性质可表现为反复阵发性隐痛或钝痛或不规则痛,重者呈绞痛或锐痛或痉挛性疼痛。疼痛发作时弯腰抱腹或拒按,哭闹不安,疼痛缓解后无不适感觉,玩耍如常。查体与疼痛程度不一致,无明显的反跳痛和肌紧张,压痛部位不固定,可随体位而改变。(5)腹部CDFI超声检查是诊断本病的可靠检查,因既往普通超声检查对腹腔淋巴结扫描阳性率极低,而开展彩超检查后诊断阳性率明显提高,并能鉴别肠系膜淋巴结肿瘤、急性阑尾炎等其他病变。CDFI超声主要表现为腹腔内探及多个大小不等椭圆形低回声结节,边界清,形态规则,内回声分布均匀,其内见较丰富血流信号。临床上本病患儿因大多数症状不重,或检查手段不利,常常易忽视或漏诊,给健康带来影响,所以对所有反复阵发性腹痛的小儿应常规做腹部彩超检查,以明确诊断,减少误诊。(6)诊断本病需与下列疾病相鉴别:①肠痉挛:又名小儿胃肠生长痛,由于肠壁肌肉强烈收缩引起的阵发性腹痛,可出现反复发作的阵发性腹痛,腹部无异常体征,排气、排便后可缓解。查血常规在正常范围内。②肠蛔虫症:常有不固定腹痛、偏食、异食癖、恶心、呕吐、睡中磨牙等症状,查体见巩膜及口唇虫斑;粪便查找虫卵,驱虫治疗有效可协助诊断,随着卫生条件的改善,肠蛔虫症在国内已大为减少。③慢性阑尾炎:右下腹压痛点固定,有明显的反跳痛和肌紧张。查血象高,腹部彩超可见阑尾炎改变。④腹型癫痫:反复发作不固定性腹痛,腹部无异常体征,脑电图有异常改变。(7)中西医结合治疗预后好。西药抗炎、抗病毒、解痉、对症治疗,中医辨证论治:气滞血淤型治疗以理气化淤、消肿散结为主,方选少腹逐淤汤加减;虚寒凝滞型,治疗以温中散寒、消肿散结为主,方选理中汤加减。【参考文献】  [1] 沈苹苹.小儿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诊疗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07,5(5):110111.  [2] 吴瑞萍,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1304.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