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儿科护理学中的医德教育
发表时间:2009-06-22 浏览次数:625次
作者:熊瑛 张丽雁 作者单位:110101 沈阳,辽宁中医药大学职业技术学院(熊瑛 袁静 张丽雁) 【关键词】 儿科
“高等职业院校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人才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作为高等职业院校的儿科护理学教师,如何培养出既具有高尚职业道德,又具有精湛技术的儿科护理工作者,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必须将医德教育渗透到儿科教学的每一个环节。
1 存在的问题
我校学生入校时基本上都没有临床护理的工作经历,所以对护理中的专业知识和职业道德概念都比较模糊。而且,现在的学生一般都是独生子女,生活条件优越,父母溺爱娇惯,怕脏、怕累、怕苦的现象较为普遍。上课迟到、早退、甚至旷课,不遵守学校规章制度,作风散漫,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文明礼貌和行为习惯较差,心理承受力低,团结协作意识匮乏。加之正值青春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尚未完全确立,具有极大的模仿性和可塑性,易受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
2 解决的方法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培养出合格的儿科护理人才,我们从理论讲授、实验操作、课间带教实习等方面进行多维的医德教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1 理论讲授,渗透医德教育
2.1.1 结合专业,增加学习动力 儿科护理学拥有自身的专业特点,作为儿科护士在工作中需要扮演多种角色,掌握多方面技能,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服务于患儿。这既是儿科护理专业课的教学任务,亦是医德教育的切入点。儿科疾病多起病急,来势凶,变化多,工作繁琐,劳动强度大,护士一定要具备扎实的基本功和较强的应变能力。尤其是一些儿科特殊的操作,如小儿头皮静脉穿刺、置胃肠减压管、导尿管、电动吸痰等创伤性操作,无论是对患儿还是家长,本身就是一种较强的应激源,临床上扎一针哭几人的场面屡见不鲜。如果没有过硬的本领,很容易引起医患间的矛盾。
在向学生介绍这些专业技能时,可以举一些实例:刚住病房的患儿挑选了外表美丽的护士阿姨打针,可第2次再一见到这位阿姨就又哭又闹,不让她打针。原来是由于这名护士不仅态度冷硬,而且技术不熟练,以致造成患儿的恐惧和不配合,也使家长对医院产生了反感。这样,学生们自然明白练就“一针见血”过硬本领的重要性,强烈的使命感油然而生,学习情绪十分饱满,课堂教学效果非常显著。
儿科素来被誉为“哑科”,护理人员的服务对象大多是不能表达或不能完全表达疾苦的幼儿及过于疼爱孩子的家长[1],面对这一特殊的护理群体,儿科护士既要具有精湛的医护技能,更要具备足够的爱心、责任心、耐心、细心和信心。可以在课堂上进行情景模拟式教学,让学生在轻松自然中学会要以平等、真诚、宽容、理解、无私和友善的心态为患儿和家长们提供帮助,并且关心、尊重他人,学会与他人合作。儿科收治的病例具有一定的综合性,所患疾病往往涉及内科、外科、妇科、五官科、精神科等科室治疗范畴,因此要求掌握更全面的医学知识。此外,在儿科护理中始终贯穿着儿童的教养问题,比如:为患儿更衣、擦洗、喂养、修剪指甲、教育患儿养成良好的卫生及生活习惯、与患儿更好的沟通等,为了胜任教育、养护儿童的任务就必须了解儿童心理学、儿童教育学和一些基本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文学等方面的知识。临床上患儿或其家长经常会向护士询问一些医学知识,甚至提出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如果一名儿科护士没有多学科的知识积累,回答不出,是十分尴尬的,学生听到这总会在惊叹之余加深这方面的认识,课后主动拓展知识面,这也有助于学生们树立“终生教育”的观念,以便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提高知识水平。
2.1.2 树立榜样,激发责任感 护理学奠基人南丁格尔女士曾说过:“伟大的雕塑家罗丹用刀雕刻的是冰冷的大理石,而我们护士是用心雕刻有血有肉的人。”她用高尚的行为实现了自己的诺言,她的事迹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白衣天使”。在我们周围,优秀的护理前辈、护理楷模亦是层出不穷,她们无私奉献,全心全意为人民健康服务,为护理事业赢得了尊重。榜样的力量是巨大的,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引用她们的例子帮助和引导学生提高医德认识,培养医德情感,加强医德修养,树立忠于职守、救死扶伤、爱岗敬业、乐于奉献、文明施护的新风尚。在教学过程中,还要注意发现身边优秀学生的闪光点,表扬她们的行为,以增强榜样的可学性和可信性,使医德教育更具活力。
当然,还可以举出一些反面教材,对那些受经济利益的驱使,职业道德、价值观发生了变质、扭曲,做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俘虏的少数医护人员,进行旗帜鲜明地批判。例如某护士因为责任心不强,把10 %的氯化钾当作10 %的葡萄糖酸钙为患儿使用,结果酿成了重大的医疗事故,事后不但未认识到错误,还千方百计强词夺理。听到这个反面例子,很多学生都十分愤慨。要让学生们懂得这是人道主义的颠覆、白衣天使的悲哀,是要鄙视和自觉抵制的,使她们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够正确处理物欲、荣誉和“一切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之间的关系。
2.2 实验操作,注意医德教育 医德教育不仅要晓之以理,还要导之以行。实验课就是培养和检验医德教育的重要实践环节。在实验课上,要求学生们标准着装,站有站相、坐有坐相,表现出护士应有的礼仪;将模型娃娃假想为真正的患儿,从语言沟通开始,注意表情、目光等的交流;操作时动作规范、准确、轻柔、敏捷,教师从旁指导,并适时提出不同情况,训练学生的应变能力;爱护模型,不要故意拍打、胡乱操作、损坏模型,要加强素质培养;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练习,增强团队协作精神;课后,安排学生清扫实验室,培养不怕脏、不怕累的良好风尚,将专业知识、操作技能与职业道德有机地结合。
2.3 课间实习,加强医德教育 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在学生学习专业课期间安排4~5次的医院课间实习,这不但可以巩固理论知识,增加专业技能的学习动力,更是进行医德宣教的宝贵时机。利用课间实习,我们邀请临床一线优秀的护士为学生们进行“如何做好儿科护理工作”的专题讲座;学生们可以零距离地接触患儿和患儿家属,了解他们的心态与疾苦,在沟通交流中激发出护士的神圣使命感;回校后,组织学生们根据临床所见所闻举行讨论会、辩论赛、演讲比赛等活动,逐步培养起她们“一切以患儿为中心”的服务意识。
2.4 言传身教,润物细无声 “医德教育,决不是哪个部门的事,也不仅仅是德育工作者的事,而是全校教职工共同参与的事”[2]。我们的学生大多十八九岁,正是人生观、价值观逐步形成的时期,具有极大的模仿性。在校园内,与他们接触最多的就是学校的教职工,其中又以教师的影响为最大,因此,教师的思想品德、价值取向、言谈举止便成为了一部鲜活的教材呈现在她们面前。理论课上教师严肃认真,一丝不苟;实验课上着装标准,爱护模型,示教规范、熟练;医院带教时待患如亲,紧急情况下从容镇定……,所有这一点一滴所表现出的高尚的职业道德和良好的职业素质会在潜移默化之中净化学生们的心灵。这样,学生们在日常的课堂学习、实验课操作以及临床实习过程中就会自觉地严格规范自己的行为举止,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除了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外,还要注重自身的素质,提高个人修养,言行举止之间为学生做出表率。“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水滴石穿非一日之功”,医德教育任重道远。只要我们教育工作者思想上重视,实践中操作,注意点滴的渗透,就一定能够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德艺双馨的儿科护理工作者。
【参考文献】 [1] 吴兰华,李英.儿科病房护士心理健康状态的调查分析[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2,18(2):6465.
[2] 杨治河,樊帮林.浅谈卫校学生的医德教育[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1999,86(2):104,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