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胃散治疗小儿功能性便秘35例疗效观察
发表时间:2009-10-12 浏览次数:553次
清胃散治疗小儿功能性便秘35例疗效观察作者:王丛礼, 王芳, 姜丕英, 洪丽君 作者单位:157000 黑龙江 牡丹江,牡丹江市中医医院儿科 【摘要】 目的 观察清胃散治疗小儿功能性便秘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6例小儿功能性便秘患儿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35例服用清胃散,对照组31例口服麻仁丸,1周为1个疗程,根据病情治疗1~3个疗程后观察疗效。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1%,两组间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清胃散治疗小儿功能性便秘临床疗效显著,且标本兼治,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 清胃散/治疗应用; 便秘; 粪便,嵌顿; 中草药; 儿童 目前西医对小儿功能性便秘治疗尚无有效的方法,或是疗效不持久,或是病情易反复,治标不治本,使患儿及家长对治疗失去信心[1]。本院儿科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支原体肺炎、腹泻病),自行研制的中药清胃散治疗小儿功能性便秘,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来自于本院儿科门诊200701~200811就诊的66例小儿功能性便秘患者,随机双盲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35例,其中男17例,女18例;年龄1~14岁,平均6.3岁;病程为1个月至5年,平均2.6年。对照组31例,其中男16例,女15例;年龄1~13岁,平均6.2岁;病程为2个月至4年,平均2.4年。两组间性别、年龄、病程等临床资料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至少符合以下5项中的2项并持续1个月:(1)每周排便2次或不到2次;(2)有大量粪便滞留史;(3)有排便疼痛或排便困难史;(4)直肠内有巨大的粪块;(5)排出的粪便粗大以至于堵塞厕所下水道[2]。 1.3 治疗方法 1.3.1 观察组 服用清胃散(由本院中药制剂室加工而成,制成散剂备用),药物组成为:生大黄5 g,白术、黄芪、火麻仁各10 g,杏仁5 g,当归、麦冬、生地、玄参各8 g,枳壳、厚朴各10 g,白芍8 g,甘草5 g。由制剂室制成超细可溶颗粒,呈甜味微苦,口感较好,每袋10 g,每周岁每次1 g,每日3次。1周为1个疗程,治疗1~3个疗程后观察疗效。 1.3.2 对照组 口服麻仁丸(北京同鹤药业有限公司,批号:Z11021264),蜜丸,每丸9 g,1~3岁每次1/4丸,4~6岁每次1/2丸,6岁以上每次1丸,每日2次,1周为1个疗程,两组根据病情治疗1~3个疗程后观察疗效。两组均采取药食同用综合性治疗,适当加强体育活动,多食粗纤维食物,以促进胃肠蠕动,加快食物残渣排泄。 1.4 统计学分析 数据采用SPSS 12.0软件统计,计数资料行χ2检验。2 结果 2.1 疗效判定标准 因小儿功能性便秘无统一的疗效标准,现参照《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中成人便秘疗效标准制定。(1)治愈:1 d内排便1次,便质正常,排便通畅,1个月内无复发;(2)显效:2 d内排便1次,便质趋于正常,排便通畅,1个月内无复发;(3)有效:3 d内排便1次,便质转润,排便欠畅;(4)无效: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善[2]。 2.2 两组疗效比较 见表1表1 两组间结果及疗效比较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由表1可见,观察组总有效率94%。对照组总有效率71%,两组间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不良反应 观察组4例(7.40%)有轻微的消化道不适、恶心、食欲减退、皮疹。对照组4例(7.60%)有消化道不适、恶心、皮疹、腹泻。3 讨论 由于儿童饮食结构发生变化,多食细粮、小食品等高热量食品,粗粮及粗纤维蔬菜水果进食少;另一方面现在儿童多在幼儿园长托,照顾不周;居住楼房,父母工作忙,户外活动少。“膏粱厚味”久之,加之安逸过度,终究导致小儿胃肠积热内盛,可见便秘、口臭、腹痛、恶心、舌红、苔黄厚、脉滑数等。热盛伤津,津亏大肠失于濡润,致糟粕停滞肠中,如“无水行舟”,传导困难,终致便秘发生。祖国医学认为,小儿为“稚阴稚阳”“纯阳”之体,患病易从阳化热,清·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幼科要略》中言:“小儿热病最多者,以体属纯阳,六气着人,气血皆化为热也。”说明了小儿热病多,易从热化的道理。故针对小儿此生理病理特点、此病病因病机,本文采用“清胃泻火、滋阴通便”方法,研制出清胃散治疗小儿功能性便秘,方中生大黄清胃泻火、荡涤积滞、推陈出新,疗效确切,中病即减量。黄芪、白术益气健脾,促进大肠传导。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重用白术可使胃肠分泌增加,蠕动加快,通便加强[3]。杏仁、当归、白芍通便养血,滋阴生津;火麻仁润燥滑肠,现代药理证实其所含脂肪油,内服后在肠内生成脂肪酸,刺激肠道黏膜,促进分泌,加快蠕动,减少大肠的水分吸收而致泻[4]。麦冬、生地、玄参滋阴润肠通便,已达“增水行舟”之效。枳壳、厚朴调畅气机,助推动之力;甘草补中,调和诸药。诸药相配,共奏清胃泻火、滋阴通便之功。 本方配伍精良、科学严谨、效果鲜明、特点突出,共显泻火与滋阴并重,补中有泻,泻中有补,起到补而不滞,泻而不伤正之奇效。并有较好的调整胃肠功能作用,对小儿功能性便秘尤为适合,且远期疗效巩固,值得临床推广应用。【参考文献】 [1] Hyman PE,Milla PJ,Benninga MA,et al.Childhood functional gastrointestinaldisorders:neonate/todder[J].Gastroenterology,2006,130(5):15191526. [2]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26. [3] 刘珉.重用白术治疗便秘34例疗效观察[J].福建中医药,1981,25(1):36. [4] 王本祥.现代中药药理学[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