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幽合剂治疗小儿功能性便秘30例疗效观察
发表时间:2009-09-29 浏览次数:527次
通幽合剂治疗小儿功能性便秘30例疗效观察作者:张雪荣, 向希雄, 刘晓鹰 作者单位:430061 武汉,湖北省中医院儿科 【摘要】 目的 观察自制通幽合剂治疗小儿功能性便秘(FC)的临床疗效。方法 湖北省中医院儿科60例FC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两组均进行调节饮食和排便习惯等基础综合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通幽合剂口服。治疗4周后观察记录排便间隔时间、大便性状和排便恐惧心理等改善情况,8周时随访观察便秘复发情况,统计分析两组的总有效率。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3.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通幽合剂治疗小儿FC疗效显著。 【关键词】 便秘; 通幽合剂/治疗应用; 排便习惯; 儿童 便秘指大便干燥坚硬,秘结不通,排便时间间隔较久(>2 d),或虽有便意而排不出大便。功能性便秘(Functional constipation,FC)是指便秘不是由器质性因素引起的。FC与功能性粪滞留难以区分,统称为FC。FC是儿科领域中存在的一个普遍问题,对小儿的身心健康、社会心理发育和远期生活质量均造成了很大影响。近年来随着社会发展,膳食结构、生活方式的改变,儿童FC发生率升高。但FC的治疗并不顺利,患儿症状缓解慢,病情易反复。笔者采用基础综合治疗配合本院自制验方通幽合剂治疗FC,疗效显著,现将结果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0706~200806儿科门诊收治的FC患儿60例,排除器质性、内分泌或代谢性疾病及药物引起便秘的儿童。按随机数字表将60例患儿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其中男12例,女18例;年龄4个月至14岁。观察组30例,其中男13例,女17例;年龄3.5个月至14岁。两组患儿性别、年龄、病情轻重程度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1)4岁以下小儿FC的诊断标准:至少符合下列2项条件,并持续1个月。①每周排便2次或不到2次;②能够自行排便后每周至少有1次大便失禁;③有粪便潴留史;④排便疼痛或排便困难史;⑤直肠内存在大量粪便团块;⑥排出的粪便粗大以至于堵塞厕所。伴随症状包括易激惹、食欲减退和(或)早饱。一旦大量粪便排出,这些症状很快会消失。(2)≥4岁儿童FC的诊断标准:符合下列2项或以上,症状每周至少1次,持续2个月以上,但肠易激综合征的诊断依据不足。(1)每周排便2次或不到2次;(2)每周至少有1次大便失禁;(3)有大量粪潴留史或有与粪潴留有关的姿势;(4)排便疼痛或排便困难史;(5)直肠中有巨大的粪块;(6)排出的粪便粗大以至于堵塞厕所[1]。同时入选患儿具备舌红,苔黄厚(腻),脉滑。 1.3 方法 两组患儿采取开塞露或手指辅助等物理疗法排除宿便,解除症状,然后均进行基础综合治疗,包括婴儿强调用母乳喂养,年长儿避免长期吃精细粮和高蛋白质食物,适量补充水分,每日适当活动,训练按时排便习惯等。对照组给予基础综合治疗,观察组除基础综合治疗外给予自制通幽合剂口服。该合剂由藿香、山栀、石膏、熟军、枳实、佛手、刺蒺藜、青陈皮、火麻仁、甘草等组成,由本院药剂科代为加工成膏剂,以便小儿服用。具体用法为:0~1岁每次5 mL,2~6岁每次10 mL,7~13岁每次15 mL,每日3次,两组疗程均4周。观察期间出现FC时重复采用物理方法通便。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率的比较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 结果 2.1 疗效判断标准 (1)显效:排便间隔时间<48 h,排便不费力,大便性状正常,伴随症状消失,2个月时排便正常;(2)好转:排便间隔时间<48 h,但在48~72 h内,稍用力即可排出,大便性状基本正常,伴随症状改善,2个月时对排便无恐惧感;(3)无效:便秘症状无改善,2个月时排便习惯同前[2]。 2.2 两组疗效比较 观察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表1 两组FC患儿疗效比较注:与对照组比较,aχ2=5.96,P<0.05。 2.3 副反应 服药期间无一例出现明显的水泻、腹痛、腹胀等泻剂常见的副反应。3 讨论 近年来随着社会发展,膳食结构、生活方式的改变,儿童FC发生率升高,2006年最新公布小儿功能性胃肠疾病罗马Ⅲ标准认为,小儿FC发生率为0.3%~8.0%,占儿科消化门诊的25%,发病年龄高峰为2~4岁[1]。国内FC流行病学调查资料表明,FC发病率为3.8%[2,3]。FC使患儿备受痛苦,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甚至对其生长发育产生不良后果。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国内外也逐渐认识到便秘对小儿生长发育方面的危害性,FC不仅影响到智力发育,还会影响记忆力及胃肠功能,可以导致遗尿等生长发育障碍。而FC的治疗并不顺利,单纯采取基础综合治疗,患儿症状缓解慢;采用泻药治疗虽然症状缓解快,但存在引起损害肠神经、腹痛、水电解质紊乱、变态反应、肝毒性反应及结肠黑色素沉着病等副反应[4]。基础综合治疗和泻药治疗后病情均易反复,造成患儿辗转就医。 中医认为便秘的发生机制虽然与大肠传导功能失常相关,但是与脾胃也有着密切关系。饮食入胃,通过脾的运化,吸收其精微之后,最后由大肠将糟粕传送而出。如果胃肠功能正常,则大便通畅,若肠胃受病,或因燥热内结,津液干涸,或肝脾郁结,气滞不行,或因乳食积滞,传导失常等,均可以导致便秘。又因小儿“脾常不足”,如果喂养不当,易罹脾胃疾患。入选患儿根据舌脉断其病机为脾胃蕴热,以致热邪灼津,液亏肠燥,腑气不通则便秘。故治疗关键在于清泻脾胃伏火,配合润肠理气之品。通幽合剂是本科倪珠英教授多年的临床经验方,是以泻黄散为主加味组成。泻黄散又名泻脾散,是宋代钱乙《小儿药证直诀》方,由藿香叶、山栀仁、生石膏、甘草、防风组成,功能泻脾胃伏火。方中石膏辛寒用以清泻;山栀苦寒用以泻火,并能导热下行,具清上泻下之功,合为君药。防风味辛微温,在本方是为“火郁发之”而设,于清热之中配以升散之品,则寒凉而不致冰伏,升散而不助火炎,乃是清中有散、降中有升之法;藿香化湿醒脾,与防风配伍,有振奋脾胃气机之用,两药用以臣药。熟军与枳实配伍以苦寒泻热,祛瘀通便,荡涤肠胃邪热积滞,选用熟军是为减其峻下之力,以免伤伐小儿正气。佛手、刺蒺藜、青皮均为疏肝行气药,体现了倪教授脾病治肝,肝脾同治的思想。甘草益气扶正、解毒泻火、调和诸药。火麻仁润燥滑肠通便。诸药相配,泻下行气并重,共奏清胃泻火、行气通便之效。 研究表明,通幽合剂在治疗小儿FC时效果明显。另外,还发现观察组对伴随疾病或症状,如汗症、口臭、厌食和(或)腹痛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作用,明显提高患儿的食欲。因病例数有限,对此未作统计分析。通幽合剂加工成膏剂后,口感好,患儿易于接受,剂量容易掌握,未发现任何毒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应用。【参考文献】 [1] 江米足.小儿功能性便秘与罗马Ⅲ标准[J].临床消化病杂志,2007,19(5):284286. [2] 彭显亮,盂浦,孙金枝.金双歧片在培养便秘婴幼儿排便习惯中的作用[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4,12(6):526527. [3] 王宝西,王茂贵,陈军,等.功能性便秘流行病学调查及临床分析[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3,18(4):253254. [4] 柏愚,邹多武.泻药在慢性便秘治疗中的应用[J].临床消化病杂志,2007,19(3):142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