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生素K缺乏性出血症38例临床分析
发表时间:2009-10-15 浏览次数:524次
维生素K缺乏性出血症38例临床分析 作者:孙睿,曹墨 作者单位:110032 沈阳,沈阳市儿童医院ICU科(孙睿);100101 沈阳,沈阳市苏家屯区妇婴医院产科(曹墨) 【摘要】 目的 加强对婴儿维生素K缺乏性出血症的认识,总结该病的临床特点及原因,做到早期预防、早期诊断和早期合理治疗。方法 对38例维生素K缺乏性出血症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38例患儿16例存在颅内出血,8例首先表现为消化道出血,11例首先表现为针刺部位出血不止,3例表现为肌肉组织间出血。结论 维生素K缺乏性出血症在新生儿和婴儿中的发病率不容忽视,合并颅内出血的致残率较高,应加强对乳母的营养指导,建立预防用药制度。 【关键词】 维生素K缺乏,出血,危重病,预防,婴儿,新生 维生素K缺乏性出血是危害婴儿健康的常见出血性疾病之一,其发病急,起病突然,病情来势凶猛,病死率高,存活者有明显后遗症。相对于其他儿科常见疾病而言,认识维生素K缺乏性出血历史不长,故如何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力争做到早期预防、早期诊断和早期合理治疗,以提高治愈率,减少病死率与后遗症,已成为儿科临床的重要课题,现将38例维生素K缺乏性出血症患儿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0506~200802沈阳市儿童医院收治维生素K缺乏性出血症患儿38例,其中男23例,女15例;年龄1 d至7个月,平均3.4个月;病程5~17 d,平均9.6 d;其中纯母乳喂养儿24例,混和喂养儿11例,人工喂养儿3例。病前有上呼吸道感染史者13例,腹泻病史者8例,用抗生素者有19例,乳母有忌食青菜者24例。 1.2 临床表现 面色苍黄反应差38例,消化道出血8例(呕血不止2例,便鲜血6例),颅高压16例(其中惊厥6例,尖叫呕吐前囟隆起4例,凝视昏迷6例),注射部位包括指尖采血部位出血不止11例,腓肠肌不明原因肿大伴哭吵3例。 1.3 辅助检查 全体病例血小板检查数值(107~340)×109/L,基本正常;凝血酶原时间为130~160 s,延长者33例;血红蛋为56~112 g,普遍偏低。18例患儿行腰椎穿刺检查,其中7例腰穿示血性脑脊液。28例行头颅CT检查,其中单纯蛛网膜下腔出血者6例,硬膜下血肿2例,脑实质内出血4例,脑室内出血2例,多部位混合出血2例。 1.4 治疗及转归 确定诊断后静脉推注维生素K1,每次5~10 mg,每日1次,连用3~5 d。出血重者输注新鲜血1~2次,每次10~15 mL/kg,既能快速补充凝血因子,又能纠正贫血。对症(止血敏、安络血,有感染者控制感染)、止惊、降颅压(甘露醇、速尿、地塞米松等)。颅内出血者后期行脑康复治疗(脑活素、高压氧疗等)。 治疗8 h内停止出血30例,8~12 h停止出血6例,2例因病情重家长放弃治疗。随访时间6个月至8年,13例留有下列1项或多项后遗症,肢体功能障碍5例,癫痫3例,记忆力差、多动及思想不集中5例。2 讨论 维生素K缺乏之所以导致出血,是由于凝血因子Ⅱ、Ⅶ、Ⅸ、Ⅹ的凝血活性直接依赖于维生素K的存在,它们的谷氨酸残基需羧化为γ羧基谷氨酸后方具有更多的钙离子结合位点,能与钙特异性结合,并在钙介入下与磷脂结合,才有生物活性,而这一羧化过程需要一种依赖维生素K的羧化酶的参加,故这4种凝血因子又名维生素K依赖因子。缺乏维生素K,上述4种因子只是无功能的蛋白质,不能参与凝血过程,而容易发生出血。此外,维生素K也是抗凝血因子(C,S蛋白)合成所必需[1]。 维生素K缺乏的易患因素[2,3]:(1)肝脏储存量低:新生儿肝脏对凝血酶原的合成尚未成熟,且母体维生素K经胎盘通透性低,仅1/10的量到达胎儿体内,故凝血因子在新生儿期仅为成人的30%~60%;出生前孕母接受抗癫痫药、香豆素抗凝剂、抗结核药等,干扰维生素K的储存或功能;(2)合成少:新生儿刚出生时肠道尚无细菌,或使用广普抗生素抑制肠道正常菌群,均使维生素K合成不足;(3)摄入少:母乳中维生素K含量低,仅为1~15 μg/L(牛奶为60 μg/L),因此纯母乳喂养的婴儿多见;刚出生时摄入少,获得的维生素K量少;(4)吸收少:婴儿有肝胆系统疾病或代谢性疾病、慢性腹泻皆可影响维生素K的吸收。 根据维生素K缺乏性出血的发病时间不同可分为早发型、经典型和晚发型3型:早发型维生素K缺乏性出血发病时间在24 h之内,与孕妇用药有关,出血部位除皮肤外,可有颅内、胸腔、腹腔内出血;经典型维生素K缺乏性出血在出生后2~7 d发病,多见于母乳喂养的健康足月儿,出血部位以肠道最多见,还可以有脐带残端、皮肤、帽状腱膜下、颅内、注射部位或手术部位的渗血等,但应该警惕轻度的出血可为严重致命的颅内出血的前驱症状;晚发型维生素K缺乏性出血在出生后2周~3个月发病,与肝脏疾病、腹泻使用广谱抗生素(抑制肠道菌群)、长期禁食或静脉营养时未补充维生素K有关,乳母饮食中缺乏维生素K,如绿叶蔬菜、豆类、肝脏及蛋类等,其婴儿易患本病。早发型罕见,经典型预后好。迟发型多发生在农村,以突发性颅内出血为主要临床表现,其发生率为65%~100%[4]。 为预防本病的发生,应该加强对乳母的营养指导,最关键的还是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建立预防用药制度,即全部活产婴出生后立即肌注维生素K1 1 mg,乳母适量进食绿叶蔬菜、水果、豆类、肝脏及蛋类,可有效预防低凝血酶原血症及提高母乳中维生素K的含量。乳母或婴儿口服维生素K预防本病,有替代肌注维生素K的趋势,可有效的预防经典型和晚发型出血,但对有维生素K缺乏高危因素的小儿应肌注维生素K预防[5]。维生素K缺乏性出血的发病在儿科,预防的任务在妇产科,尤其在广大农村地区,预防该病需要儿科、妇产科以及妇幼保健工作者共同协作。【参考文献】[1] 贾汝贤.婴儿(晚发)维生素K缺乏[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1994,9(4):201203.[2] 张会丰,王卫平.认识和警觉晚发型维生素K缺乏性出血[J].中华儿科杂志,2003,41(1):56.[3] 杨锡强,易著文.儿科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53154.[4] 廖建湘.迟发型维生素K缺乏所致颅内出血[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5,20(3):133135.[5] 王美贞,任效娥.婴儿维生素K缺乏性出血症病因和预防进展[J].国外医学:妇幼保健分册,2002,13(4):175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