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时象发热在小儿暑热症临床诊断的应用
发表时间:2009-08-10 浏览次数:638次
作者:熊训斌, 毛云峰 作者单位:330700 江西 宜春,江西省奉新县中医院儿科(熊训斌);330100 南昌,江西省新建县中医院中医儿科(毛云峰)
【摘要】 目的 探讨反时象发热在小儿暑热症的临床诊断。方法 选择发热患儿108例为观察组,另从门诊及住院病案中随机抽取28例非暑热症病例为对照组,观察两组患儿热型变化。结果 观察组反时象热型33例,其他热型75例,发生率为31%;对照组反时象热型1例,其他热型27例,发生率为3.6%。结论 反时象发热可作为小儿暑热症的临床诊断依据。
【关键词】 暑热(中医); 热邪/诊断; 儿童; 反时象发热/诊断
小儿暑热症又名夏季热,为婴幼儿时期特有的疾病,尤以6个月~3岁婴幼儿多见[1,2]。本病发生与气候有密切关系。江西地区发病时间多集中在6~8月份。该病在发病初期不易明确诊断,常使用大量抗生素治疗,造成医疗费用升高。如何提高本病的诊断,笔者观察到临床上特别现象,称为反时象发热,为0时至上午8时体温升至最高,至晚上11时最低点,每日反复,有规律可循。在确诊的病例中均有此发热现象。现将临床观察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观察对象:单中心、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病例入选条件:凡发热在3 d以上,未作出明确诊断者,病例来源为奉新县中医院儿科200401~200609门诊及住院发热患儿108例,其中男75例,女33例,男女比例2.27∶1;年龄为0~5岁,平均(1.2±3.6)岁,进入观察程序。另从本院门诊及住院病案中随机抽取28例已作出其他疾病诊断的非暑热症病例,年龄、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与观察组作相同对照观察热型。观察两组患儿热型变化。
1.2 观察方法 两组病例均设反时象热型阳性和反时象热型阴性患儿。
1.3 观察指标及判断标准 凡在200401~200609出现发热3 d以上,在发热恢复前期间出现1个周期以上反时象热型,在此期间内未使用解热镇痛药者。对照组内出现阳性病例者同样归入对照组内阳性数计算。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发热病例反时象热型观察结果 见表1。表1 两组发热病例反时象热型观察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25。
由表1可见,两组共观察到34例反时象热型阳性,102例为反时象热型阴性。两组间年龄、性别无统计学意义。两组间阳性发生率有统计学意义(P<0.025)。
2.2 随访 随访1年以上,有3例出现第2年复发病例,观察为阳性。观察组有75例反时象热型阴性未见阳性发热、或合并肺炎、菌痢、失访,观察为阴性。有33例有1次以上随访并观察到1个周期以上阳性发热病例。能作出诊断并排除其他发热疾病作为观察终点。
3 讨论
小儿暑热症患儿发热热型与其他感染性发热和非感染性发热热型不同,有别于目前所知的稽留热、驰张热、间歇热、波状热、回归热、不规则热[3]。患儿发热24 h有周期变化,热大多不能退清,零时开始升温,到上午8时左右达到最高峰,然后逐渐下降,下午2时至晚上11时降至最低,然后又复升,有规律可循,称该发热现象为反时象发热。 在江西,当地平均气温在20~25 ℃以上时,即可出现发病病例。平均气温在30~35 ℃以上时,病例较多。短时期、高气温出现的病例有一定数量被漏诊,或作为其他常见病治疗,今后值得进一步细致随访和观察。即短时期暑热症。
根据发热性疾病三维梯度定标诊断法[4]。A:凡持续发热在3 d以上的患者可作为疑似病例进入观察程序。B:凡发热3 d以上,无其他感染和非感染性疾病证据,见反时象热型,即可作出临床诊断。C:(1)具有A,B类所列依据,在上一年度有类似发热史,且中秋节后或当地气温平均在20~25 ℃以下能退热者;(2)<3个月患者出现发热,经抗感染治疗无效,具有反时象热型现象时,进入空调室24 h以上,体温能下降或降至正常者;(3)具备上一年度季节性发热,且今年又出现上述表现且较上年度较轻者。具备C类依据1~3条中1条或1条以上者可确立诊断。
【参考文献】[1] 陈文彬.诊断学[M].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317.
[2] 汪受传.中医儿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10661070.
[3] 吴瑞萍,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24672468.
[4] 熊训斌.发热性疾病三维梯度定标诊断法.中国综合医学[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9:305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