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发病机制及其治疗进展
发表时间:2009-06-22 浏览次数:577次
作者:韩艳作者单位:300270 天津,天津大港医院儿科 【关键词】 新生儿缺氧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ypoxic-ischemic encephalopathy,HIE)是指在围生期缺氧窒息,导致脑的缺氧缺血性损害。HIE不仅严重威胁新生儿生命健康,并且是我国伤残儿童重要病因之一。据统计,我国每年活产婴1 800万~2 000万,窒息发生率为13.6 %,在窒息患儿中,发生不同程度伤残者为15.6 %,每年约有30万残疾儿童出现[1]。重度窒息约有60 %~80 %发生HIE,其病死率和神经系统后遗症约为30 %~40 %[2]。本文就HIE的发病机制和治疗进展进行阐述。 1 发病机制 1.1 缺氧缺血时脑细胞能量代谢衰竭导致脑损伤 新生儿脑组织代谢最旺盛,脑的耗氧量占全身耗氧量的50 %。脑在缺氧缺血时,细胞内氧化代谢障碍,此时只能靠葡萄糖无氧酵解产生能量,糖酵解作用增加5~10倍,大量丙酮酸被还原成乳酸,乳酸在脑细胞内堆积,致脑细胞内的酸中毒和脑水肿发展快而且严重。缺氧时,脑细胞的ATP和磷酸肌酸很快减少,使细胞能量来源不足,致细胞膜离子泵功能受损,不能维持细胞内外离子差。K+、HPO4-和Mg2+自细胞内渗出,Na+、Cl-、Ca2+和H2O进入细胞内,脑细胞肿胀,代谢障碍,造成神经元细胞损伤、凋亡和死亡[3]。 1.2 缺氧缺血时脑血管自主调节功能障碍导致脑损伤 缺氧缺血可导致脑血管周围的星状细胞水肿和血管内皮水泡样肿胀,使管腔变狭甚至闭塞。脑血流恢复后,血液仍不能流至这些缺血区,造成脑实质不可逆损害。此外,缺氧使脑血管自主调节功能破坏,脑的小动脉失去对灌注压和二氧化碳浓度的反应能力,形成压力被动性脑血流。当血压降低时,脑血流灌注量减少,导致动脉边缘带的缺血性损害,称作分水岭梗死[4]。 1.3 兴奋性氨基酸的神经毒性导致脑损伤 谷氨酸是脑细胞中最主要的兴奋性氨基酸(EAA)。当缺氧缺血时,突触前神经元释放大量谷氨酸,而且伴有谷氨酸的回摄取机能受损致再摄取能力降低,使突触间隙内谷氨酸大量堆积,谷氨酸不仅自身可引起神经元的坏死,而且诱导Na+和Ca2+内流,当过度激活突触后的谷氨酸受体时,造成细胞肿胀、凋亡甚至坏死[5]。 1.4 自由基导致脑损伤 神经组织的细胞膜是以双分子层的多价不饱和脂肪酸为骨架,多价不饱和双键易受到自由基的攻击,引起脂质过氧化损害,生成有毒的脂质自由基(LOO-)和脂质过氧化物。脑缺氧缺血达到一定程度的时限时,恢复血供反而加重病情。这意味着脑损伤不仅发生于缺氧缺血当时,而且在恢复供氧及侧支循环重建后,使脑损伤症状加重,这种现象称为再灌注损伤,是由于氧自由基大量产生的结果[6]。再灌注致脑损伤过程中,一般认为不完全性缺血脑损伤较完全性缺血更严重。脑缺血灌注损伤的程度与再灌注前脑缺血时间有关,脑缺血30 min后再灌注大部分是可逆的;若缺血60 min后再灌注,则可加重损伤,甚至向不可逆的方向发展。再灌注后2~3 h为最严重时期,以后则下降[7]。Vannucci等[8]指出,由于缺氧缺血时自由基大量产生,可导致脑组织生物膜裂解,血脑屏障破坏和脑水肿加重而加重脑损伤。一氧化氮(NO)是目前人们非常关注的一种简单的且不稳定的自由基,是一种无色微溶于水的气体,易被氧化破坏,形成硝酸盐和亚硝酸盐,具有强大的毒性。NO还有介导谷氨酸的毒性作用[9]。 2 诊断标准 2004年11月修订的HIE诊断标准[10],包括:①有明确的可导致胎儿宫内窘迫的异常产科病史,以及严重的胎儿宫内窘迫表现(胎心<100/min,持续5 min以上)和(或)羊水Ⅲ度污染;或在分娩过程中有明显窒息史;②出生时有重度窒息,指Apgar评分1 min≤3分,并延续至5 min时仍≤5分;或出生时脐动脉血气pH≤7。③出生后不久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并持续24 h以上;④排除电解质紊乱,颅内出血和产伤等原因引起的抽搐,以及宫内感染,遗传代谢性疾病和其它先天性疾病所引起的脑损伤。同时具备以上4条者可确诊,第4条暂时不能确定者可称为拟诊病例。本诊断标准仅适用于足月新生儿HIE的诊断。
3 治疗进展 3.1 传统治疗 第一:要早治,最好起始于生后24 h内,最迟不超过48 h。第二:要有全局观念,全面维护机体内环镜稳定和各器官功能正常。HIE基本疗法可概括为“三维持”,“三对症”[11]。 三维持:①维持良好的通气、换气功能,使血气和pH值保持在正常范围。方法是保持呼吸道通畅、吸痰,重症患儿气管插管后使用新生儿复苏气囊辅助呼吸;酌情使用氧疗;酌情应用5 %碳酸氢钠纠正酸中毒。②维持循环系统正常功能,维持各脏器血流灌注,使心率及血压保持在正常范围。出现循环衰竭可用多巴胺5~10 μg/(kg·min)持续静滴。③维持血糖水平在正常高值,保持足够热量,维持电解质平衡,及时测定血糖、血钠、血钾及血钙,维持内环境稳定。 三对症:①抗惊厥治疗:应排除代谢紊乱所致的惊厥。药物首选苯巴比妥钠,负荷量15~20 mg/kg,3~4 min静注,12 h后给维持量5 mg/(kg·d)静滴,2次/d,共3~5 d。也可用10 %水合氯醛0.5 mL/kg,稀释后保留灌肠。②降颅压:20 %甘露醇可增加血容量而使颅内含水量一过性增加,因此主张用小剂量0.25~0.5 g/kg,每6~12 h 1次,3~5 d后停用。必要时可加速尿0.5~1 mg/kg。③消除脑干症状:当重度HIE临床出现深昏迷,呼吸节律异常,瞳孔改变,可应用纳络酮,剂量0.05~0.1 mg/kg加入10 %葡萄糖液静滴,1~2次/d,共3~5 d。 3.2 药物新进展 3.2.1 脑细胞代谢激活剂 此类药物对脑功能恢复有一定辅助作用,出生后24 h即可应用。①1,6-二磷酸果糖(FDP):FDP可跨越细胞膜,包括血脑屏障,促进脑细胞的代谢调节功能[12]。用法:2.5 mL/(kg·d)静脉点滴。②胞二磷胆碱:可促进卵磷脂的合成,提高细胞膜抗自由基的功能,提高线粒体呼吸功能,改善脑代谢。用法:100~125 mg/d加入50 mL 10 %葡萄糖液体中静脉滴注,1~2 h滴完,10~14 d为1疗程,可连用2~3个疗程。③脑活素(丽珠赛乐):可改善脑代谢,能通过血脑屏障,直接进入脑的神经细胞中,具有抗缺氧的保护作用。用法:5 mL/d,3~4 h静脉静滴,10~14 d为1疗程,可连用2~3个疗程。 3.2.2 中枢神经修复药物 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注射液(施捷因)临床研究证实能有效的控制因缺氧缺血所致的脑水肿,抑制兴奋性氨基酸神经毒性及神经细胞凋亡,降低因缺氧缺血所致的继发性损害,修复受损神经细胞。 3.2.3 兴奋性氨基酸抑制剂 脑组织缺氧缺血过程中,神经元末端会产生兴奋性氨基酸,到达神经突触,产生神经毒性坏死。兴奋性氨基酸抑制剂能够减轻脑组织损伤程度。
3.2.4 氧自由基抑制剂和清除剂
其可预防脑血流量降低,防止窒息时氧消耗,减少神经系统损害。常用的药物有:①环氧化酶抑制剂消炎痛;②黄嘌呤氧化物抑制剂羟吡唑嘧啶;③复方丹参注射液、维生素C及维生素E,以及人参、黄芪、川芎、红花、银杏叶、灵芝、三七等中药。④NO抑制剂。
3.2.5 神经生长因子
缺氧缺血后神经营养因子可以分泌不足,使神经元细胞受损,外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可以使受损的神经元细胞得以修复。神经生长因子(NGF)就是一种最重要的神经营养因子。动物试验显示:NGF能减少脑组织白细胞介素-6的分泌,可能对缺氧缺血脑损伤有康复作用[13]。
3.3 实验性新疗法
3.3.1 高压氧(HBO)
HBO治疗新生儿HIE机制为增加局部脑血流灌注和脑组织含氧量,改善脑细胞缺氧状态,同时激发脑细胞的活性和代谢,从而促进损伤的脑细胞修复。目前倾向于出生后2~3 d机体内环境稳定后应用,连用5~10次为1疗程。刘小红等[14]动物实验发现在脑缺氧缺血后的6 h之内,应用单次HBO(2.5 ATA,1.5 h)治疗,可以明显的改善大鼠缺氧缺血早期的病理变化和远期行为功能。而缺氧缺血12 h后HBO疗效不明显。因此认为HBO治疗的最佳时间窗口是在缺氧缺血后的6 h之内。HBO禁忌征:胎龄不满37周,低出生体重儿,有出血病变尚未止血者,一般状况差或有严重并发症者。
3.3.2 亚低温疗法
治疗机制主要为降低与改善脑细胞的能量代谢,降低细胞毒性因子超常释放,同时减轻氧自由基、炎症介质和过量兴奋性氨基酸对脑的损害,阻断细胞凋亡的作用[15]。缺氧缺血后给予持续72 h的亚低温治疗,神经保护作用显著。
3.3.3 基因治疗
基因调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细胞凋亡的发生与发展。因此,对调节基因进行有效的控制,可能会改变神经细胞凋亡的病理性进展。目前细胞凋亡的基因治疗还处于试验阶段。
HIE是新生儿时期危害最大的常见病,在围生期神经系统疾病中占有重要地位。由于发病自宫内开始,至生后又继续进展,既有缺氧缺血所致能量代谢障碍,又有再灌注损伤引起的病理学改变。在整个病理生理发展过程中,氧自由基损害、钙离子内流、兴奋性氨基酸毒性作用、细胞因子参与的炎性反应以及神经细胞死亡有关的各种基因,均起到一定的作用,加速和(或)加重神经细胞损伤,最后导致细胞死亡。在治疗上如能针对上述发病机制,采取有效措施,切断病理生理过程,防止细胞损伤加重,从而避免神经细胞死亡,达到减少和防止后遗症发生的目的。HIE的治疗必须坚持早治和立足全局的原则,坚持“三维持”、“三对症”的基本疗法,同时了解HIE治疗新进展。在临床工作中,可针对HIE发病的不同阶段,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分清主次,采取有力措施,有的放矢地进行治疗。
【参考文献】 [1]金汉珍,黄德珉,官希吉. 实用新生儿学[M]. 3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762-772.
[2]郭铭玉,陈平,徐新献. 儿科常见病症现代治疗[M]. 成都:四川科技出版社,2004:21-23.
[3]孙桂莲,韩玉昆,毛健,等.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脑脊液氨基酸含量的变化[J].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1998,13(2):85-86.
[4]邵肖梅.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发病机理及治疗评价[J]. 中华儿科杂志,1997,35(7):389-393.
[5]郭铭玉. 新生儿五种常见病与自由基[J]. 新生儿科杂志,2003,18(2):92-93.
[6]郭铭玉. 从细胞、亚细胞、分子水平探讨HIE的发病机制及临床意义[J]. 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06,20(1):2-6.
[7]韩玉昆,许植之,虞人杰.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33-36.
[8]Vannucci RC. Hypoxic-ischemic encephalopathy. Am[J]. Perinatol,2000,17:113-120.
[9]张秀明,李健斋,魏明竟,等. 现代临床生化检验学[M]. 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1:896.
[10] 肖昕,王冬菊.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国内外诊断标准的比较[J].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6,21(2):127-128.
[11]郭向阳,焦富勇.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治疗新进展[J]. 中国医刊,2003,38(2):24-28.
[12]杨康治,吴少华,陈正珊,等. 1,6二磷酸果糖联合参麦注射液治疗HIE和并心肌损害临床研究[J]. 儿科药学杂志,2006,12(1):7-8,50.
[13]陈敬国,蒋犁,方慧云. 神经生长因子对新生大鼠缺氧缺血脑皮质Il-6影响的实验研究[J]. 广东药学院学报,2006,22(2):175-177.
[14]刘小红,赵永利,马巧梅,等. 高压氧干预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害的时间窗口研究[J]. 中华儿科杂志,2006,44(3):177-181.
[15]陈施艳,张志坚. 亚低温对缺血性神经元凋亡及细胞色素C释放的影响[J]. 中国神经学杂志,2002,18(2):562-564.